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设计
潮州市潮安区颜锡褀中学 杨菲扬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探究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指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鉴赏步骤:读文,析情
三、鉴赏上片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明确:这两句词表明了词人面对风雨的态度。
莫听——超然于物外
吟啸且徐行——泰然自若
2、竹杖芒鞋轻胜马
明确:①联系背景
背景: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人诬告“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1082)的春天。
②“竹杖芒鞋”——闲散江湖
“马”——奔波官场
“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拓展延伸:“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烟雨”,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风雨
“任”字,可看出作者自信、从容、洒脱、旷达
四、鉴赏下片
1、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写出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苏轼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顺境 如: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一语双关)
回首和归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回顾过去,一个是展望未来
回首:穿林打叶 竹杖芒鞋 一蓑烟雨
归去:斜照相迎 无雨无晴
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拓展延伸:苏轼坎坷的一生:(以下都是苏轼被贬之地)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可是他在《自题金山画像 》一诗中却写到: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可见苏轼在面对仕途失意时的旷达胸襟。
五、小结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藐视祸难、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六、课后作业
1、开头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全 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人生
感悟,又能体现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3、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