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卖炭翁》教案
设计人:尹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了解诗歌体裁,解题:
(1)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正音。
(3)学生对比以往的诗歌,发现本诗的体裁特点。(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及按照内容划分,诗歌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
(4)解题:抓住《卖炭翁》的“翁”字及序文“苦宫室”的“苦”字,把握诗歌的大意及中心。
三、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1)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2)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1、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并范读。
2、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4、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5、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四、美读运用
当卖炭翁遭到宫使掠夺之后,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对比《观刈麦》的内容和写法,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自创新题,咏写时事;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写作意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六、精读积累
1、背诵《卖炭翁》全诗,填空:
(1) 卖炭翁, 。
(2) 身上衣裳口中食。
(3)牛困人饥日已高, 。
(4) 黄衣使者白衫儿。
(5)一车炭,千余斤, 。
(6)半匹红绡一丈绫, 。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