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Sony MD随身听的历史
一直想做一个MD编年史,把所有的MD做一个总结。因为MD一直是儿时以来的一个情节。华丽的外表,不凡的音质,高昂的售价,都代表着这是随身听王朝中的贵族。不过,随着时代的迁移。MD却在悄然的退出历史舞台。为了永远的记住它们,现在把它们一个个都列出来,不管它们当年处在何种地位,都为MD家族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个帖子是MD的创造者SONY的专辑,从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间,SONY推出的百余型号的MD随身听播放机,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大大的笨家伙,变为小巧的精灵,伴随我们日日夜夜。
(很多机器的详细信息已经很难找了,我搜索了网上的资料,包括国外的一些信息,翻译过来,可能有些信息不是很准确,如有错误请兄弟们指出。)
在洞悉到磁带产品急剧下滑之后,时任索尼株式会社社长的大贺典雄感到有必要推出一种可以取代磁带的音乐介质。这样,在CD出现10年后,索尼发布了一种新的音乐介质。在20世纪80年代,大贺率先确立了CD商业化的目标,此后CD技术能迅速取代模拟音频技术得益于它的高质量数字录音、高速的随机播放和直接查找曲目的能力。众所周知,C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一种只读介质。因此大贺希望制造一种可写入的产品,一种能够拥有录放功能继而完全取代磁带的碟片。
1992年7月,设立在仙台的技术中心开始了MD碟片的生产。大贺将硬件、软件和录音介质视为对MD系统同等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从1992年9月,MD产品发表后,这种消费级的,具备大容量存储的设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到1992年11月,MD的全线产品在日本上市了,同时,欧美地区的销售也在积极的准备中。第一部MD录放机MZ-1,第一部单放机MZ-2P、第一种录音介质MDW-60和88种SEM发行的MD唱片终于摆在日本商店的货架上。同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主要电器商店展开了一个名为“试听、试用”的推广活动。接下来的12月,欧美地区的MD产品销售也顺利的开始了。初代MD又大又重,播放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是他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还是很快让人们接受了它。
1982年CD发售,1992年MD发售,数字音乐产品的销售潜力被极大的激发。在1995,MD硬件的年销量达到了1000000台,3年后的1998年,年销量则超过了5000000台。1993年,MD的音频、视频和文字记录标准制定;1994年,MD的图象标准制定。MD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下是每一型SONY MD的介绍,型号后面的日期为美国上市日期,日本上市日期基本上是提前一个月。每一个型号(一共104个)我都会加入其具体的技术规格参数,包括ATRAC IC和光头型号,方便维修的大大查询。我听过的机器都会加入一些我自己的听感和体会,但听感是主观的东西,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多交流,我会把大家对机器的评论加到帖子里面,为更多的人做个参考。(坛子里有很多很棒的MD评测,但是没有您的授权,我不会直接把链接放在首页。如果您把您的链接回帖在这里,我会放到首页上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您的经验。)还有就是里面很多机型我都有其英文说明书和维修说明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告诉我,我有的一定给你。(文字内容正在逐渐更新中,争取两个礼拜搞定。)
MD开天之作:最早的MD随身听 MZ-1/2P 11/1992
早在1991年5月,索尼就宣告一种新的音频规格MD(MiniDisc)诞生了;1992年9月这两款MD产品发表,在当年11月,第一款MD产品在日本上市,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这款轰动一时的录放产品型号是MZ-1。虽说MZ-1是MD的“开天之作”,但在今天看来,MZ-1确实有些古董,砖头般的外形体积(114×43×139mm),690克的重量(未包含极重的电池),没有配备线控。但是MZ-1的光纤、音频输入和使用方式确实和今天完全相同。MZ-1的音质还不算很好,和CD相比要干涩很多,不过它已经具备了10秒钟的防震功能。说到播放时间,MZ-1的电池充电七八个小时却只能播放一小时。但是MZ-1的这些特性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而MZ-2P作为第一部单放MD随身听,播放时间1.25小时,拥有10秒防震,就是MZ1的单方版。
其实,据说当时SONY是同韩国LG一起开发MD的,所以MZ1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版本。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1 dB)
输入端子:MIC 0.55-1.38mV Line In 100-245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MZ1 锂电池 (寿命只有6个月,说明书说的)
播 放 时 间:1小时
抗 震:10秒
电 源:6V
外形尺寸:114×43×139(毫米)
本体重量:690(克)
内部元件:(ATRAC 1.0 IC: CXD-2527R (x2), Shock proof controller: CXD-2525Q, EFM ACIRC: CXD-2525R, ADIP demodulator: CXA-1380N, Servo signal processor: CXA-1602R, RF amp: CXA-1381R)
光头:KMS130B(KMS130A for 2P)
我的印象:MD的元祖,相当的重和皮实,带有背光的液晶,以及10个数字键方便编辑。声音属于老机的醇厚,绵长的类型,听得不多,不能具体描述。电池相当的烂,基本只能当座机。无论如何,这部MD的开山作,都应该作为MD Fans收藏库里的珍品。
MZ-R2 12/1993
MZ-R2 世界上第二台录放型MD随身听,MZ-R2在索尼MZ-1的基础上有许多改进比如增加了线控、芯片(ATRAC2.0)、10秒防震、电量显示等,同时体积大大缩小。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1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Optical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锂电池 + AA×3
播 放 时 间:2.5小时 + 2.5小时=6.5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6V
外形尺寸:84×29.9×106.8(毫米)
本体重量:310克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2.0 IC: CXD-2531AR, Shock proof controller: CXD-2526AR, EFM ACIRC encoder/decoder: CXD-2525R, ADIP demodulator: CXA-1380N, Servo signal processor: CXA-1620R, RF amp: CXA-1861R)
光头:KMS190A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2 12/1993
索尼的第二台单放MD 随身听
具备了LCD显示线控、芯片(ATRAC2.0)、10秒防震,LIP-10 锂电池. 2小时回放, 4 小时外接3个AA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1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0 锂电池+AA×3
播 放 时 间:2小时+4小时=7.5小时MAX
抗 震:10秒
电 源:6V
外形尺寸:106.8×18.5×74(毫米)
本体重量:205克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2.0 IC CXD-2531
光头:KMS200A
我的印象:因为使用ATRAC 2.0的解码芯片,相对于MZ1,低频和高频都有增加,不想MZ1那么集中。E2使用的音频放大系统,让它的声音感觉很纯。E2的外壳是塑料的,虽然这样,但其手感还是不错的。
MZ-R3 5/1995
通过对简化操作的努力,MD录音和播放都通过jog dial和position pointer进行.并进一步使用新研发的ATRAC 3压缩方式,使用BP-DM20镍氢电池,可外接2节AA电池,播放时间合计4小时。 体积进一步缩小。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2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Optical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DM20 镍氢电池 AA×2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2小时 2小时 2.5小时 AA+LI=8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115.8×29.8×81(毫米)
本体重量:265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0 IC: CXD-2536R, EFM/ADIP/Servo IC: CXD-2535BR, RF amp: CXA-1981AR
光头:KMS194A/J-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感谢黑鸟兄提供评测
MZ-E3 3/1995
R3的单放版。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DM20 镍氢电池 AA×2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3小时 4小时 4小时 AA+LI=8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116×19.9×74(毫米)
本体重量:170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0 IC: CXD-2536R,
光头:KMS201A/J-N
我的印象:比E2好的单放机,用了ATRAC 3.0的解码芯片,感觉声音更加清透,跟E2比更轻,做工也更好,而且机身上也带液晶,比E2更加方便。
MZ-B3 8/1995
一款MD录音机用来记录各种信息,包括会议和外语的学习,第一部MD会议机,记者机。内建麦克风,及扬声器。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44mV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AA×3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3小时 6小时 =10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135.3×30×80.5(毫米)
本体重量:305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0 IC: CXD-2536R, EFM/ADIP/Servo IC: CXD-2535BR, RF amp: CXA-1981AR
光头:KMS194B/J-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4ST 7/1996
第一部录放MD机座(子母机)
子机和主机可以分开,设计独特,其主机的编辑功能接近功能强大的台式MD。子机如同E3,使用LIP-12 锂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2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DM20 AA×2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3小时 4小时 6.5小时 =10.5小时 MAX LIP12+AA×2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子机):116×23×78(毫米)
本体重量:210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5 IC: CXD-2536A
我的印象:在当时很新颖的设计,相当于MD dock和MD walkman合在一起。子机相当于E3的录音版本。子机上只有mic和耳机插口。底座上有光纤输入,输出,线性输入,输出,附带一个光纤模拟信号转换开关。主机上的液晶是20×4的字符排列方式,字符区下面是状态区。机器录音时,子机必须插在底座上(接mic录音不用)。机器听感类似E3.在底座上编辑MD信息非常方便,液晶够大够靓。子机也附带液晶线控。
MZ-R30 10/1996
R3的进化版,体积进一步缩小。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HP 5毫瓦×2 line out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AA×2
播 放 时 间:8小时 6.5小时 =15小时 MAX LIP12+AA×2
抗 震:10秒
电 源:6V
外形尺寸: 116.5×26×78(毫米)
本体重量:210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4.0 IC: CXD-2652R, RF amp: CXA-2523R
光头:KMS250A/J2N
我的印象:这台机器使用了新的ATRAC 4.0编解码芯片,并使用了新型的垂直滚轮,很方便编辑信息和选歌。附带的线控没有液晶,R4的线控可以用在R30上面。听感上面,感觉好于前期的MD,可能得益于使用了新型的ATRAC芯片,提高了信号处理步骤的数学精度和比特分配处理的准确性,高中低三频的分离度进一步提高。
MZ-E30&MZ-E50 10/1996
这两个都是有历史意义的产品,MZ-E30只有碟套般大小,而MZ-E50的厚度则是当时最薄的13.5mm,当时全球最小和最轻的MD,99x13.5x73.5mm 76g。
E30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9WM AA×1
抗 震:10秒
播 放 时 间:4+5=10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2×79.6×25.8(毫米)
本体重量:120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
E50 无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20&MZ-E40 1/1997
无线控,10秒防震,使用BP-DM20镍氢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15毫瓦×2 (难得的15毫瓦)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2 DM20
抗 震:10秒
播 放 时 间:4(3)小时 MAX
电 源:4.5V
外形尺寸: 129.9×79.4×24.5(毫米)
本体重量:170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40A/J2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F40 3/1997
MZ-F40带有收音功能和调频器,能储存24个电台,填补了带收音功能MD随身听的空白。使用BP-DM20镍氢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1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2 DM20
播 放 时 间:8(6)小时 MAX 30(16)收音
电 源:4.5V
外形尺寸: 123×79.6×27.5(毫米)
本体重量:200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40A/J2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P10&MZ-EP11 6/1997
基于E30/50的单放机,不过却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机器具有碟片通过机器顶端放入的装置这样可以让人们单手换碟。可以使用AA电池供电。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9WM AA×1
播 放 时 间:4(5)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0×104×18.5(毫米)
本体重量:160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A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
97年,对于MD的发展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许多新技术的涌现,使MD高音质,高便携成为实现。从R50开始,MD不断做小,回放时间不断增长,MD市场发展蓬勃向上。这一时段,可以形容为是SONY MD高速发展的时期。
MZ-R50 10/1997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MZ-R50是一个传奇,至今人被很多玩家追捧,它只有R30 70% 的体积,搭载16Mbit DRAM,提供40秒防震。可以同步录音,提供新型棒状液晶线控,其搭配3.5MM标准耳机插孔。使用Lip-8型锂电池,提供7小时回放时间,加上外接电池盒,一共是22小时。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锂充电电池 LIP-8+AA×2
播 放 时 间:7小时+12小时=22小时
抗 震:40秒
电 源:6V
外形尺寸:109.5×19.7×77(毫米)
本体重量:190(克)
ATRAC 4.0 IC: CXD2652AR
光头:KMS280A
我对机器的感觉:首先机器体积相对于现在的机器稍大,但是比起他的前辈,就是最小的录放机了(97年)。机身是全金属,质感很好,可选银,蓝,橙三色,线控是当时的新型棒形线控,当时的惯例,专用型号,不过用在其他机上,也可以实现部分功能,操控性一般,无背光。
听感是主观的东西,并不是严格的评测,是长期听不同类型音乐的总结,大家做个参考。机器的声音应该算是暖声(相对其他SONY机),说老机推力大,是没有根据的,资料上(说明书)说的很清楚,5毫瓦×2。但声音还是比较耐听,解析力不错,先说高频,属于平实的类型,延伸性一般,但还是比较清透,细节也不错,这正是R50一流解析力的表现。在中频方面,声音甜美,讨好人的耳朵,音场定位不错,声音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低频方面,R50也还不错,因为R50用的是2段MAGA BASS,在1段BASS时,声音还算不错,低频不会闷,也不浑,低频力度比较不错。在2段BASS时,声音要差一些了,声音开始发闷,还有点浑。这是SONY MB的特点了。总的来说,声音很平衡,很耐听,有让人回味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奉为SONY MD之神。还是值得拥有的。
MZ-E25 10/1997
MZ-E25拥有紧凑的机身,能够装入一节AA型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1 NH-9WM
播 放 时 间:6(4.5)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102×17.2×75(毫米)
本体重量:130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B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35 10/1997
MZ-E35,基于E30的设计,做到跟MD碟一般大小。搭配液晶棒形线控。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1 NH-9WM
播 放 时 间:4.5+6=11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82.5×19.1×80(毫米)
本体重量:115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B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5ST 11/1997
几乎具有能和媲美MD卡座机型,MD底座通过MD机身相连能够进行高音质录制和编辑。但子机只提供10秒防震。虽然是R5命名,但是其子机并不等同于R50,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机种设计。base: 232x61x154mm, 970g. portable: 109.5x20.1x77mm, 185g。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500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子机和底座都是一样的)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8 AA×2
播 放 时 间:5.5小时 9小时 =16小时 MAX
外形尺寸(子机):104.5×20.1×77(毫米)
本体重量:185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80A/J2N
附件有一个卡片遥控器
我的印象:第一台wide bit stream 的机器,应该是很好玩的一台机器,可惜我没玩过,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44/45 7/1998
10秒防震,终于出现了带背光的液晶线控用于MD上。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9WM AA×1
播 放 时 间:5.5+8.5=16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7×91.5×17.8(毫米)
本体重量:115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A/1B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35 9/1998
基本上完全同R30,连维修说明书都是基本一样(R35的维修说明书上面说直接参考R30,仅换了一些部件)。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HP 5毫瓦×2 line out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AA×2
播 放 时 间:8小时+6.5小时 =15小时 MAX
电 源:6V
外形尺寸: 116.5×26×78(毫米)
本体重量:220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50A/J2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55 10/1998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当时最小最轻量的录放机,它只有R50 75% 的体积,背光线控可以显示9个字符(原来是6个),可以通过棒型线控编辑MD碟片,麦克风敏感度调节,首次使用了镍氢口香糖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镍氢 NH-14WM+AA×2
播 放 时 间:4小时 + 10小时=16小时MAX
抗 震:40秒
电 源:3V
外形尺寸:78.9×18.9×84(毫米)
本体重量:147克不含电池
ATRAC 4.0 IC: CXD2652AR
光头:KMS280A
我的印象:R55还是同R50一样,属于SONY的暖声机(他们的编解码,光头系统都一样),人声厚实,低音量不是多的变态,但一下是一下,分得很清楚。多乐器音混合时,分离度也还不错,高中低没有杂合在一起,声场很宽广,音色也比较纯。机器的做工一如既往,金属外壳,也比较抗操。它也是SONY第一尝试把录放MD做成正方形,从此,录放机基本告别矩形模式。这台机二手市场保有量一般,因为有R50横在前面,受关注度没有R50高。如果二手价格便宜,也值得一玩。
MZ-E33 10/1998
按键被设置在反面,10秒防震,没有背光的线控。80 x 17.3 x 92mm, 113g。
MZ-E55 10/1998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第一次把MD做得这样小巧,比E35小32%,轻35g。40秒防震,背光线控。附送NH-9WM经典条充。79.7 x 14.9 x 71.9mm, 80g。
MZ-R37 3/1999
R55的简化版,比R55大,取消了麦克风敏感度调节和删除键,无液晶的线控。116.8 x 18.5 x 86.1mm, 160g。
MZ-E70 3/1999
近似于E55的产品,40秒防震,背光线控。81 x 15.7 x 72.9mm, 103g。
MZ-E80 6/1999
当时世界最长播放时间MD,内置和外接电池一共提供42小时播放时间。搭配新型棒状液晶线控。81 x 18.7 x 83.5, 100g。
MZ-E75 8/1999
40秒防震,一键弹出式设计。双耳机孔输出,8档重低音调节。被美称为“情侣机型”。MZ-E75 采用改良式揭盖换碟方式,一键换碟, 并且拥有双耳机插口,不过第二个耳机是不设音量控制的。所以使用两个耳机时要考虑耳机本身的阻抗值,如果阻抗值相差太远,就会一个太大声,一个却不够响。搭载八级高低音调整。MZ-E75另一项特殊功能是设有高低音的调整。但不是五段均衡器,而是像组合音响中的图形均衡器一样,高音(Treble)和低音(Bass)各有八级调节,简单实用。而且所调整的设定可记录下来成为预设值,供下次使用。此机可设定两个预设值。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C-6WM AA×1
播 放 时 间:8小时 22小时 =32小时 MAX
抗 震:40秒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6×16.3×75.4(毫米)
本体重量:98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B
我的印象:SONY中期单放的典型,声音清透,没有很多修饰,高中低频分得也很清楚,但也没有太多的特点。双插口是个特点,如果两个人听,会比较方便,不过两个人一起听的时候应该也不是很多。适合初恋情侣。机器做工还是一如既往的好,金属机身,拥有4种颜色,(欧版好像有蓝色的,具体好像是瑞士版)。现在二手价格很低,保有量也大,玩玩挺不错,坏了也不可惜。
MZ-R90&MZ-R91 10/1999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当时世界最小,播放,录制时间最长MD录音机。R90和R91是穿不同马甲的双胞胎,里面的部件完全一样,只是面板不一样。相对于前面推出的MD,电池续航达到12小时的放音能力,加上AA电池,R90居然能达到29小时放音。使用了新型线控,可显示9的字母,主机使用了方便的Jog-Dial。主机液晶的现实信息也很全面。
一键弹出式设计,曲目编辑库,数字录音音量调节,数字同步录音,耳机,线性同口输出。MZ-R90还具备曲目名称的编辑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光纤从支持CD-TEXT功能的Sony CD播放机复制曲目名称。镁合金外壳。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 Line In 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HP 5毫瓦×2 line out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14WM AA×1
播 放 时 间:12小时 6.5小时 =29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3V
外形尺寸: 78.9×17.3×72(毫米) 18 FOR 91
本体重量:105克不含电池 110 FOR 91
光头:LCX-2R
我的印象:我最喜欢的随身MD录放机,99年的录放机已经可以做的这么小了。R90的搓衣板造型也是我的最爱,我认为是SONY早期最美的机器了。声音还是一贯sony的特点,不过这时候的sony把低音进一步削弱了,虽然仍然有MB,但是没有在R50上面那么感觉量大了。镁合金的外壳很抗操,机身又轻,关键是现在二手市场量大,价贱。成为我目前最爱的上街随身机。
MZ-E90 10/1999
R90的单放机种,当时世界最小,及最长播放时间MD(56小时)。78.4x13.5x71.5mm
MZ-E95 10/1999
虽然盒子上标了20周年纪念,但它并不是20周年官方认为的纪念机种(好像是E80,被赋予了20周年纪念机种这一殊荣),晚于E90上市,内置锂电池,一下取代E90最长播放时间(77小时),机身正面有电量余量显示条,也是第一次用在sony的MD机上,播放时这个彩条作为高中低频的一个频谱表。附带充电底座。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内置锂电 AA×1
播 放 时 间:45小时 31小时 =77小时 MAX
抗 震:4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 84×19.5×75(毫米)
本体重量:122克含内置电池
我的印象:我最爱的单放,没有之一,就是最喜欢的MD单放。把这个机器放在手里,感觉很舒服,做工真是太好了。外形设计也是我自己喜欢的风格。内置锂电很刚猛,十年了依然还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电量,充一次可以用很久。附带底座,线控也是超级喜欢,这种线控也是我最喜欢的sony线控,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三角形的。我的R90线控是银色的,但是上面有一层银色的漆,容易掉。这个好像就是黑色塑料,比较抗操,不担心掉漆。这个机器我是收自家电的。当时史泰龙兄给我寄来的时候,我打开都感觉惊艳了。一直很爱惜用到现在。至于声音,我认为这个时期sony的MD的声音都差不多,中高频比较清楚,低频量少。特点不多,但是耐听,不伤耳朵。
MZ-R70 1/2000
R90的简化版,附带无液晶线控,无jog dial。81x26.2x74mm, 115g。
MZ-E7W/MZ-E7W BOSS特别版 1/2000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第一款带无线遥控的MD随身听,它创造性的把遥控同MD主机分离开来,通过一个腕戴的无线遥控器来实现对MD的操作。87.0x22.0x76.0 mm, 106g。
MZ-E60 2/2000
使用AA电池,不能充电,无外接电池盒。无背光的液晶线控。虽然功能很废,却是将来E6XX可爱系的开山鼻祖。81x25x74mm, 95g
MZ-E77 2/2000
E60的正常版,使用条电,有电池盒,有背光的液晶线控。78.3 x 13.9 x 71.4mm, 128g
MZ-E800 6/2000
插入式的换碟方式,带充电底座,主机上有小液晶的单方MD。79.5x76.7x17mm, 110g。
2000下半年,MP3的流行,促使sony推出MDLP技术,抛弃音质追求容留的做法,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无奈。至此,MD进入MDLP时代。到2003年这几年时间,SONY推出了很多录放及单放机种,不过机能变化不大,是外观上的改变比较大。这一时间段,应该是SONY MD的成熟期了。
MZ-R900 9/2000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世界上第一台支持MDLP的MD机,出现了G-PROTECTION (G防震)功能(欧版,美版)。双jog dial。新型棒状液晶线控。78.2 x 17.1 x 72.0mm, 94g。
当时的一些网络评测(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R900采用镁合金外壳,光滑亮丽的漆面,手感非常不错。 LCD采用长条形屏幕,金属按键设计得非常小巧,左右两边分别采用“超级小旋风”旋钮式设计,左边是菜单及上下选择键,右边是快键及后退键,主要按键全在机身正面,机身背面只有同步录音键及HOLD键。采用“一键弹出”式设计,弹出口在机身上方,换碟方便快捷。
据了解Sony MZ-R900 是现今世界录放时间最长的 MiniDisc随身听,它采用了索尼独创的 MDLP长时间录放技术,最新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含16 m DRAM)提高了读取速度、减小了电量消耗,在录放同时更可进行编辑操作。
唐涛:《家电大视野》杂志社 技术专家
MZ-R900最大的卖点除了50小时以上的长时间播放外,就是搭载了MDLP新规格,通过 MDLP模式能使一张普通80分钟的MD碟能进行最长320分钟的录音,一张MD碟可当二、三张用。MZ-R900的录音模式有四种,分别是标准模式、LP2模式、LP4模式、单声道模式。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在LP2模式下,音质居然与标准模式几乎毫无分别。
忠告建议:LP4模式测试结果音质不理想,高低音衰减得很厉害,层次感模糊不清,甚至不如MP3的128K采样,只能达到一般TAPE的水平,虽然录音时间特长,但对于一般使用没什么意义,不过对于采访录音来说则有重大意义,一张MD碟能录下5个多小时的会议啊!虽然LP2模式非常好,但只能在支持MDLP模式的MD机中才能播放,而且它只是SONY自己推出的新标准,其他厂商如夏普、松下等新型MD机中并不支持这一新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会使实际使用中产生诸多不便。
张瑜:魔界屋电器专卖店 业内专家
因为有8段高音、8段低音可供选择,因此R900在音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通过调整 SOUND模式,可以调出适合自己口味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