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基本信息课 题凤头赢得百媚生 记叙文开头方法探究教材版本北京版学 科语文年 级初三授课教师高晓伶学 校房山四中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写作指导课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指导课教学模式,是以学会写作方法为教学目标,以写作方法知识为学习内容,以课文或其他文字、音像素材为依托,以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基础为依据,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养成语言积累习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范文,感悟写作方法;通过练习写作片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俗话说: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写作亦然。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要在立
2、意、构思、语言上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外,也不可小觑开头艺术。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很讲究闪亮登场,要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从而使其欲罢不能,才能使其为之叹服。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很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就因这好的开端而使你的作文得分上升一个得分档。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学习作文开头方法并进行有效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写开头;大部分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写开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学生能通过学习与练习,所有的学生都能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写开头。 学习难点:大部分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写开头。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学习作文开头方
3、法并进行有效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写开头,并找出运用这些方法的成功文章开头,让学生欣赏、学习,并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结合文题关爱,学习开门见山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如此。起好头,能为顺利地展开文章打下基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作文时要重视开头。1、出示作文关爱的构思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次运动中,不慎骨折,在母亲尽心尽力的关爱下很快得到康复这一事件,表达了真情的美好和对母爱的感激之情。2、出示该生设计的三个开头,根据内容比较哪一个更合理。A、生活到处有关爱,关爱谁都需要。我们生活中的关爱有很多种,比如说,家庭
4、的关爱、社会的关爱、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关爱、同学的关爱、陌生人的关爱等等,总的来说有很多,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母亲给我的关爱。 B、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关爱他人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人要学会关爱他人。 C、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 3、教师小结:提问:这个正确的开头用的是什么方法? 4、指导学生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为为自己鼓劲写一个开头友情提示: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想一想作文要通过一件什么事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或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步: 写开头。(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方式的开篇点题的方法。)5、展示、师评价。(展示时要按照两步进行。)刚才我们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写了开头,我们做到了开
5、篇点题。但是怎样开篇点题呢?咱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做的?(根据教师的发现让三个学生再读自己的开头,教师逐一分析。)聆听进入情境朗读思考回答A啰嗦多余B脱离本文内容C符合要求思考回答领会先交流,再写。按照要求中的三步展示自己的开头评价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展示自己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再结合关爱的开头,运用添加法学习其他开头方法。A、 直接点题a、 重复题目 如: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b、 重复题目+作用(影响) 如:感谢那片永不飘落的梧桐叶,它让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谛。感谢那片梧桐叶C、变换句式 如: 我们应该去维护
6、什么呢?毫无疑问,是那紧密联系家人的“爱”。B、 间接点题(即,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如: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捧育树的黄土,是一点亲和的荧光,是一把慈爱的花伞,是天边一抹最可爱的云彩。 中考佳作有家真好思考:大家看看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修辞只是一种形式,而我们最应该看重的是内容。关注喻体的特点。(这几个喻体有什么共同点?和题目有什么关系?题目的文眼是什么?)教师小结:从这个例子可看出,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代替抽象事物。即,这个开头使用其它的内容来替换了文眼“好”。这种方式依然能够使文章的开头生动而有文采。6、教师小结: 以上我们主要谈探究了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的方法
7、开头,但是,这种方法是作文开头方法中最基础的方法,也是作文开头的最低要求。风头赢得百媚生,也就是说,要求我们的开头应该有文采,更吸引人,会更好。那么怎样才更显文采,更吸引人呢? 1、 在原开头的基础上,分别添加景物描写、修辞语句、引用诗文。添加景物描写: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鸣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罩住了世间万物。任是那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清幽的香气此时此刻,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思考:前面加了什么?(景物描写) 追问:该怎样描写景物呢?A、 描写的景物要与题目或题眼意思一致。比如“关爱”,写“狂风暴雨”行吗?(肯定不行,因为这个文题应该是温馨的。)B、 写时要突出
8、景物特点,但是这个特点也应与文题或文眼一致,或与后面的点题句一致。读例句分析方法识记特点掌握方法思考回答:运用了修辞:设问、比喻、排比。自主探究发现不同领会随着老师的总结进入下一环节读句子思考回答随着老师的追问回答并理解 掌握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主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学会在朗读中感悟掌握方法C、 景物特点与人物心情契合。(注,我们能做到以上两点即可,能做到第三点更好。)下面把自己想写的景物写下来添加修辞: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放,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 思考:前面加了什么?(比喻和排比、拟人的修辞) 也用了
9、景物描写,刚才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具体的语段,而这个描写是把景物描写缩成了一句话,再找到与之相似的两三个事物构成排比。这样是内容就更生动了。添加诗文: 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他的话道出了爱的甜蜜。难道不是吗?这世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 巴金说过:“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思考:前面加了什么?(引用了诗文) 看看哪个更合理?为什么?对比得出结论:要注意的是引用的诗文必须与文题相符合。小结:添加之后,开头变得更有文采了,更吸引人了。(板书)2、练习 在第一次开头的基础上,为为自己鼓掌添加,使
10、这个开头更吸引人.分成三个组练习。3、展示、点评评价标准:景物描写:A、 描写的景物要与题目或题眼意思一致。 B、 描写的景物是否突出了景物特点,这个特点也应与文题或文眼一致,或与后面的点题句一致。C、 语句是否通顺合理.巧用修辞:1、 所用修辞是否与题眼相符合。2、 修辞本身的运用是否恰当。引用诗文: 引用的诗文是否与题眼或文题相符合,引人入胜。写景物读句子思考回答读句子思考哪个更合理 说明理由识记要点联系写开头根据评价要求评价其他同学的开头学会在朗读中感悟掌握方法学会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提高评价能力环节四温馨提示环节五谈收获环节六结束语4、小结 由此可见,为了使文章的开头有文采,我们可以用景物
11、描写、用恰当的修辞、也可以引用诗文等,刚才的例文中既有开门见山有景物描写等,因此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温馨提示1、开头不宜长,要尽快点题。(在80字内)2、开头一定要有文采。3、综合运用开头技法。4、开头不要出现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以免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教师点名谈收获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拿起你的生花妙笔,给你的文章雕一个亮丽的凤头吧,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洋洋洒洒,文思泉涌,写出一篇篇饱含深情、字字珠玑的锦绣文章。聆听 识记掌握个别谈收获聆听学会总结识记要点善于总结对整节课产生整体印象板书设计景物描写 直接点题 巧用修辞 开门见山 引用诗文 间接点题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这节课我
12、注重方法的指导,针对性强,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用例充足,给学生多个例子进行自主的比较归纳模仿, 增强学生对作文开头设计的兴趣。教学反思作文指导课一向是我教学中的瓶颈。每次上作文指导课,我总觉得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立意、构思谋篇、遣词用句要强调要传授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每次上完作文指导课,我不是觉得自己讲得太少讲不透,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东西,就是觉得自己讲得太多太杂,学生还是学不到实际的东西。 对于这节课,一开始我的思路是:从欣赏佳作入手,从而发现作文开头的方法然后加以训练,依然是找不到更好的新的方式来讲这样一节课.马老师听完我的课以后,给了我一个新
13、的思路,让我豁然开朗.因此便有了这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由导入引出写好作文开头的重要性.2.结合文题“关爱”的构思探究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得开头方法,同时告诉学生写开头要围绕主要内容来写。然后练习开门见山得方法写开头。在此基础上,明确开篇点题的方法。可以直接点题也可以间接点题 3.在开篇点题的基础上,再结合关爱这个开头,运用添加法学习其他常见开头方法。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这些方法来创作开头。再交流推荐,组织点评。希望通过由浅入深、由自主模仿到有方法指导地模仿, 更快地掌握窍门。这节课我注重方法的指导,针对性强,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用例充足,给学生多个例子进行自主的比较归纳模仿, 增强学生对作文开头设计的兴趣,此外,我还注重评价,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评价,学生作文才有动力。 但是我的课堂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的,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以后我会注重讲练时,先把关键词解释清楚。其次,我对作文评价的处理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我应该先给展示自己的作文的学生一个自评自改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不但该生能够自我提高,别的学生也能更清楚他的构思,得到启发。 通过这一堂课,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