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中学
黄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老北京的吆喝。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理、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吆喝的浓郁的地方特色,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情感。
3、结合实际生活,搜集家乡的吆喝声。
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老北京的吆喝声。
2、理清文章思路,整理、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难点:
1、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声怀有的感情。
2、对文中过渡句的赏析。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同学们向家人或生意人调查吆喝的内容及模仿几句吆喝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相声《卖布头》。(PPT1《卖布头》)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由我国相声界的两位大师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传统相声断子《卖布头》中的片断。
你听到了什么?(吆喝声:卖糖葫芦、卖布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这样的吆喝声在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得到。
说到北京,你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什么?(故宫、长城、颐和园、四合院……)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共同构筑起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来自这座古城记忆深处的声音。
PPT2 吆喝
板书: 18、吆 喝
萧乾
二、研读与赏析:
1、什么是吆喝?板书:大声叫喊(卖东西)
2、PPT.3. 作者简介
作者是北京人,为什么他要选取这么平凡甚至可以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吆喝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北京城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3、PPT4. 展示课文中的词语
4、PPT5. 词语解释
(板书)油腔滑调:腔调、态度
5、PPT6.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2)他对北京的吆喝怀有什么样的感情?
(3)找出过渡句,说说这样过渡的好处。
6、PPT7.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文章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课文也是按照“引入”、“介绍”、“评论”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板书:油腔滑调:腔调、态度
器乐(引入) 从早到晚
声乐、吆喝(介绍)
时间顺序 一年四季
内容
口头广告(评论) 声调
音韵节奏
7、PPT8.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有一点惋惜。
8、PPT9. 找出过渡句并赏析:
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的句子。
(1)“囿于……商贩的叫卖。”(很自然的将话题由老北京商贩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叫卖上,扣住了标题。)
(2)“白天……十分精彩。”(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之声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9、PPT10. 问题研讨:
(1)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呢?(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内容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的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北京街头卖东西的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声,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呢?(只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的介绍。)
10、老北京人的吆喝,是说出来的还是唱出来的?(唱出来的)。现在让我们来“原音重现”,大家想听吗?(想)
播放PPT11—13:卖糖葫芦、卖烤白薯、卖硬面饽饽。
11、听完老北京人的吆喝声,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我们生活中的吆喝声?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
进入下一个环节PPT14“听听我的吆喝”。
三、PPT15. 总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再恰当不过。吆喝声,在无心的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旋律。愿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地方。
四、作业:
(1)为家乡的特产“枇杷”写一段吆喝的话。
(2)萧乾说:“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莆田在近几年来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高楼林立的繁华背后,往往以割舍传统文化为代价。莆田的传统文化包括:莆仙戏曲、南少林文化、莆田木雕等方面。作为一个莆田人,你能为家乡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几点什么建议呢?(PPT17)
五、PPT18. 再见
板书设计:
18 吆 喝
萧乾
大声叫喊(卖东西)
油腔滑调:腔调、态度
器乐(引入) 从早到晚
声乐、吆喝(介绍)
时间顺序 一年四季
内容
口头广告(评论) 声调
音韵节奏
教学反思:
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作文好的开头被称为“凤头”,其实一堂课的开头也应是“凤头”,即要能够吸引住学生进入境界。所以这节课导入时让学生们观看相声《卖布头》的视频,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础之上再跃出文本,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还要有深度,并要多与生活相结合。一堂课承载的东西不能太多,否则学生没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课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很肤浅。
课堂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形式要多样。这样不仅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保持兴趣的时间也会加长,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堂课既然有凤头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东西不能太多,而且这个内容应该是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延伸而延伸。
这节课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向教学能手学习,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上去。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