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仁和坪中学 曹胜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9-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 课文内容分析
(一)第1段分析
1、这段文字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换,由大到 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作者观察、记叙的顺序是:( )—西南诸峰—( )—( )—醉翁亭
2、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3、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什么?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 今: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 第2段分析
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色?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山间朝暮、四时
清晨,日驱云雾
傍晚,云归山谷
春天,野花香气
夏季,绿树成荫
秋天,天高气爽
冬日,怪石嶙峋
时间顺序
(三) 第3段分析
1、第3自然段共有四句话,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以给它们各命名为什么?
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2、 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四) 第4段分析
1、在第4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
山林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2、思考:这些乐中太守之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些呢?
(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四、 合作探究
1、 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为太守的第二年(1046年)。虽然被贬,仕途失意,壮志未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以此自慰。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寄情山水,自得其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
2、 探究质疑:关于“山水之乐”是否消沉?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3、 探究主旨: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五、 语言赏析
在语言上本文极有独创性,可以说是一篇以诗为文的代表作。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变化的文字,寓骈于散,化骈为散,使得音调铿锵,节奏顿挫,读来一唱三叹,情韵无限。文章中又多用虚词,特别是连用二十一个“也”,更使文章徐缓轻盈,从容婉曲。被称为“千古绝调”、“文中之画”。有个别诗句至今广为流传。
六、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