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45770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画简图分析重叠部分,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 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建立重叠问题模型。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重叠问题。 出示情境:小熊要到河对岸去玩,可是河面没有桥,怎么办呢?聪明的小熊找来两块木板,用木板搭了一座桥,那它是怎么搭的呢?想不想看看?(课件演示)看懂了吗?那你能试着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整理出来将题目补充完整吗? 【图打印给学生】 ?厘米 35厘米 50厘米 10厘米 两块木板,一根长( )分米 另一根长( )分米 连接处长( )分米。 谁想把你整理的数学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帮小熊算一算它搭的桥有多长好吗?开始吧。(学生独立解答) 分析算式和算理: 师:老师将大家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那现在就请大家对着大屏幕上的图来讨论一下:到底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呢?看谁能把道理说清楚?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列法: (1)35+50+10【你同意这个算式吗?对照课件展开图,小熊是这样搭的吗?】 (2)35-10+50-10【指一指35-10和50-10分别表示的是哪一部分,那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小熊搭的桥的长度吗?哪里不对?看来减掉两个10不行。】 (3)35+50-10【那这个算式正确吗?说说为什么?】 师:小熊搭的桥并不等于两块木板的总长,可以看成35分米加上这一块的长度,那这块的长度是多少呢?(50-10)那如果不减掉下面的10分米,减掉上面的10分米可以吗? 也就是说接头处的两个10分米只要减掉其中一个10分米就可以了是吗?所以35+50-10这个式子是正确的。 (3)师:我们顺利解决了刚才的问题,现在挑战继续进行。 四(1)班同学在假期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参加小记者的是80人,参加小交警的是70人。有20人既参加了小记者,又参加了小交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师:先别着急,这个题目老师可有要求:在列出式子之后能不能试着画画图,用图来把你算式的道理解释清楚呢? 师:老师也想用图来表示一下。如果我用一个圈表示参加小记者的80人,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小交警的70人,那你觉得这20人应该放在哪里呢? 师:放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20人既参加了小记者又参加了小交警】 (4)介绍韦恩图。 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小记者又参加小交警的20人,那(月牙)部分表示什么呢?(只参加小记者的人数)这部分呢?(只参加小交警的人数)看,简单的两个圈就能把所有信息表示得清清楚楚。其实这个图是有名字的,叫韦恩图。 【介绍韦恩图】发明它的科学家叫约翰.韦恩 (John Venn),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1881年发明了这种表示重叠的方法,所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设计意图:这两个现实问题模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重叠问题能有所理解和感悟。“搭桥问题”虽然对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但其直观形象的程度,是重叠问题的较好表达方式。第二个“人数问题”,没有外在的直观表达,需要学生建模起来,难度相对大些。这样,不同的题目,给予学生以不同的空间。】 二、归纳总结,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课件)刚刚我们研究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对呀,这几个题目的共同点就是都有重叠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1) 那重叠的部分在哪里呢?能上来指一指吗? (2) 图中有,式子中也有。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总结:将两部分加起来然后从总数中减掉重叠的一部分。 反馈练习: 井深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回顾,梳理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将两部分加起来然后从总数中减掉重叠的一部分。这样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解决这类问题起到了有效的指导。】 三、知识拓展。 (一)数学中的重叠。 师:你觉得我们今天研究的重叠问题有意识吗?那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藏着重叠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找三角形里的重叠。 你认识这些三角形吗?能帮这些三角形找到它们的家吗?这个三角形到底放在哪里呢?(既是等腰,又是直角)那怎么办?是这样吗?这一部分表示的也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刚才在三角形里找到了重叠,那这里面有没有呢? 2、找倍数里的重叠。 你猜猜2的倍数和3的倍数重叠的部分会是什么样的数呢?(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上面能找到吗?【6;12】这是2和3公有的倍数,2的倍数还有哪些?它们是也是3的倍数吗?那3的倍数呢? 1该放在哪里呢?为什么?【因为它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3的倍数。】 (二)生活中的重叠。 看来重叠问题在数学中随处可见,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的重叠现象。比如:(师展示)当我们把笔杆和笔帽套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你还能发现你身边的藏着的重叠现象吗?生交流。 老师这还有一些想看看吗?【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后面的拓展环节,又设计了让学生找数学中的重叠问题,生活中的重叠问题。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中的重叠部分——等腰直角三角形,倍数中的重叠部分——公倍数,这都是重叠现象在数学学习内容中的有力体现。运用这两个资源,使学生在不同数学领域的知识层面得以拓展和延伸。】 五、小结:美吗?其实,生活中的重叠现象远不止我们见到的这些,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能发现更多、更美的重叠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