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
日期 班级 姓名
一、整体感知
(一)初读,学习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注意识记。
反诘( ) 人溺己溺( ) 舐干(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辨别。
雄biàn( ) 感kǎi( ) 木乃yī( )
3、查字典,解释下列成语,注意积累。
(1)理直气壮:
(2)如饥似渴:
(3)打抱不平:
(二)再读,理清结构
讲演稿一般都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的部分,你能划分出这篇讲演稿的三个组成部分吗?
(三)选读,把握内容
1、作者认为“年轻”的实质是什么?
2、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他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3、请找出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
二、分析揣摩
(一)细读,揣摩章法
1、这篇讲演开头的三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2、作者在论述“年轻精神”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课文的第5段与第6段就是正反对比的典型段。你能在文中再找出同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段落并说说对比的作用吗?[来源:Zxxk.Com]
(二)品读,品味语言[来源:学.科.网]
情理交融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以下面这段话为例,请体会其饱含的感情色彩,说说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三、探究质疑
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四、拓展延伸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雨果
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希留之后一样,——就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精神统治者继承了武力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形式与一切风格,超过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诺,经过博马舍,上溯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是现实的帷幕撕开了,留下一条宽缝,立时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岗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问与怀疑论的心灵,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对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骤然投入了不可知。这时候各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做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1850年8月20日)
13.雨果在这篇演讲中,是怎样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
14.你是怎样理解“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句话的?
15.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五、拓展运用
17.现在对年龄的界定有很多,比如社会年龄指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下,形成的不同平均寿命,日历年龄指由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机械推算出来的年龄,满12个月为一周岁。请你阅读下列材料,用简洁的语言给“心理年龄”作一界定。
材料一 不同人的心理年龄不一样,有的人年纪轻轻,心态却十分保守,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有的人虽已近知天命之年,却总是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心情开朗。
(《健康天地》)
材料二 意大利球星巴乔与同年龄的球星的性格和情趣不太相同,喜欢和有阅历的人交往,他在心理上和年长的人很接近。他说:“我的户口簿上虽然只有三十几岁,但我内心深处的年龄则要大得多,我相信自己已经活了三十几岁的三倍了。在我的头脑里,在我的思想里,我不再年轻。也许我从来都没有年轻过,或者我曾经过分地年轻。”
(中国医药网)
材料三 刚刚获得第1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第二名的陈曦的家乡在沈阳,他从三岁半开始学小提琴,十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到北京求学。他平时懂事,心理素质好,办事老成,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和陈曦超越年龄的成熟稳健相比,他拉的曲子可以透露出他拉琴的风格——热情而丰富。
(北京晨报)
心理年龄: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自主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一、
(一)1、jié nì shì 2、辩 慨 伊 3、(略)
(二)开头(1—4段),主体(5—11段),结尾(12段)。
(三)1、“年轻”的实质是精神年轻。
2、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3、主旨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
上的年龄。
二、
(一)1、不是“题外话”。①开头三段文字,郭老就地取材,既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轻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又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即为提出演讲话题作铺垫。②这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2、第11段。把具有“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与失掉了“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表现出鲜明特征,还可以显示讲演者的爱憎情感,表现演讲词的思想倾向,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
(二)对那些“年纪轻轻”但在精神上已衰老的人,作者愤怒地斥之为“老腐败、老顽固”,把他们比作“活的木乃伊”,其慷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充满贬斥色彩的理性的语言。在从反面痛斥那些“老腐败、老顽固”后,作者又从正面热烈赞扬“年纪老”但“精神并不老”的人,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主题。这一主题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说出了生命的真谛:人,由少到老,由生到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 “年轻精神”可以使人超过短暂的生理年龄走向精神生命的永恒。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