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谯城中学 司 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生平及《水调歌头》这首词的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水调歌头》这首词思念亲人。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词意,体味感情,并积累名句。
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李白的《静夜思》同学们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这样的诗在古典诗词中多得是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由邓丽君演唱的望月怀人的歌曲.歌名叫《但愿人长久》。(播放歌曲让学生听)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苏轼的最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许多词作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晚唐五代词的婉约,开豪放派之先河,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2、简介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这首词是古代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它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该词写于宋神宗宗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离京“游宦”已有五年,政治上的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紊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作了这首词。
3、文体知识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又称“诗余”。 “曲词”或“曲子词”,“长短句”。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意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自读、指名读、听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读。(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教师指导朗读:
①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阙、绮、琼、婵”的读音。
②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③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3)播放这首词的视频让学生听读。
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男女生轮读。
(5)全班齐读(或跟课文录音读)。
(6)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月宫里,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在那月宫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作出各种舞姿,我不由想到,置身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什么总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间总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总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求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四、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1)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作者作此词的时间、背景和缘由。
(2)这首词以什么为线索?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这首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矛盾我想驾着风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冷,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5)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6)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求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8、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五、拓展延伸,沟通课内外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我们学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
六、背一背
丙辰—— ,欢饮—— ,大醉,作此篇,—— 。
明月————?把酒————。 不知————,今夕————。我欲————,又恐————,高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水调歌头》。
2、课后阅读苏轼的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
板书设计:
《 水 调 歌 头 》
苏 轼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情景交融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情趣盎然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教学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千百年来一直都脍炙人口的中秋词。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我在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后,安排了以下教学流程: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朗读课文,疏通词意;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拓展延伸,沟通课内外。整个教学设计环节齐全,条理清楚,突出教学重点,妥善处理难点,注重落实双基能力培养,注重学法指导及朗读能力的培养,能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板书设计规范、明晰。
在教学这一课后,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歌曲导入,创设情境。新课伊始我播放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欣赏,烘托了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我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诵读教学及学法指导。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及作者的情感,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听录音、男女生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与训练。每次朗读我都提出不同朗读要求,并及时作出评价,指导朗读技巧。这对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思和作者的感情变化,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大有裨益。
3、 品读词句,体味情感。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的感情变化及作品的情思,我在反复朗读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具体品味词句,把握作者由矛盾——孤独、满足——思亲怀人——埋怨、遗憾——旷达乐观的心理变化。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这节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结构上前松后紧。歌曲导入既是亮点,同时也因耗时长达五分钟之久,成为教学瑕疵;对作者的介绍还可再精炼些。
“研读文本,深入探究”这个教学环节就显得很赶,给人一种仓促的感觉。
2、 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不够到位。正因为前三个教学环节耗时较长,因此在进行第四个教学环节“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时,我没能从容不迫地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具体词句来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没能趁热打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有关“读出感情”的朗读指导,造成学生对作品的情思和作者的个心理变化体会不够深入。
3、 师生配合的默契度还有待于提高。因为是临时借班上课,我没能与八(24)班的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使得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