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彭夺权
【摘要】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认真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想象,学会动手、动脑,学会质疑问难等。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科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想学生创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 创新意识 发展 创新能力
创新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自主精神,张扬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善于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事物之间的一些规律。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环境,引导观察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强调人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做一个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创设活跃的教学情境,引导观察发现,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宽松活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引导他们去观察探索,去发现,培养创新意识。例如,《热的传递》(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中,我采用游戏情境的导入法观察图片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课伊始我让同桌合作互相搓对方的手体会手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感受到热量,在此基础上我利用问题“搓手时为什么感到手热呢?”再引导观察课件中的图片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他们就能主动观察、质疑、思考、讨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实践,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够在此上思考、实践,需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进步。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我让学生将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树叶、橡皮、铅笔、蜡烛铁圈……分别放入桌上装有足够的水的容器中,观察哪些物体浮起来,在此过程中一些小组的同学发出疑问:“为什么一些物体浮起来,一些物体却下沉呢?”学生迟怀疑态度认真观察,动手反复试验,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既掌握了知识,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在观察、质疑、试验、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其实,在教学和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花为什么会开?人为什么要睡觉……有时老师认为他们是在胡乱乱想,这种观点会抹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体验生活,获得新知,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堂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科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学生学习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探究知识体验生活。
1、在科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课成功关键的一环,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导入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思维程度。如能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导入,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内驱力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影子》一课时,课伊始让学生说说你心中的太阳后提问:太阳每天从什么方向升起?在什么方向落下?阳光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联系生活实验加深对知识掌握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教学中许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生活中发明创造的,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方式》一课中,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打篮球、玩风车、荡秋千、玩跷跷板、玩滑梯……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的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总之,科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体验一个科学的生活世界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科学、创新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四)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敢于想象,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意识的“起步器”,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思维的“设计师”。参与实践活动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敢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在科学教学中我重视创设兴趣的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例如我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时学生各抒己见。又如上《吃的学问》一节中,我利用开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中进行观察、调查、思考、探究、讨论、辩论,在互助学习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交往氛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生活了解到我们所吃的食物,一些小组还利用表格的形式对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合作与交流学习中学生明白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吃的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想象给自己的搭配食物,设计一天的食物搭配,问题一出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食物订餐。活动让学生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会了如何细心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观察、实践、想象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激励信任学生,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信任,比千言万语的说教震撼力更大。对于学生来说,他渴望教师信任的目光,期待教师充满信任的话语。信任是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改正错误的催化剂。我们应当承认,人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对待所谓的特需生,教师也要相信:他们可以,而且能够被塑造成可用之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然后给予应有的信任。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并且相信他们一定完成的很好,这样给学生增加自信他们就会努力完成任务,结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要积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辅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