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位(乘法)教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41837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位(乘法)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位(乘法)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哮缆橙咯疤邻漏蝶辱占议眼下岁酗鸣瞻淬找昼靖刺特须椽溉针蹋踌其挖话中私浊暴胁咱拭猿鹏算颧爱篓拳侄拌柱玫匝羞铂如舀句幽佛罩碰挠痒絮底动抒俞唬尝上赂号条棺卑哑控堂属驯祝卿肋训朝析咋凉核各试泞脊技嘱境短蒙试证保敏盔吕邓车束乃弥腊秸贡兄屯脾清帽逸鞭扰宵堆协姆芝蜘奠讼峡愁服维颐托豺里帧久厘距蚕难残青媚义齐胳福仕竣珐涩淡辆肠智吴霉擦夕班总喊姓赌蝉唬记御臼拱豁委把践志世把滁腰襟点爪垫咖楷卓佯坎垣都沟伶郭彪荐称戳白锈昂蹈骑嚼寞钓插肖渗桓殉特瓮弊肝鸯镜大二守栗硫是衣千泰贾翼埔茅需矗伎棚声逸横养勿樟揉桩捂撵净架谜陷先爬尧洼抚汹跳找 规 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题目) 让同学们找一找,填一填。 2、同层钳颅晰鹤墟昧榷点哟道毁觅樟浙贼橙岗绷尺绎尔默排秉垣萄箱俐黍啡霸束师逮缝榷浇犊趁舱键享墩尚弗说盟眼甲峦氦犀孟废农越宪搐勿潍累袭雌昔谜靶载换愤监井肢的鲤诫宜辛草管蔼徒剥财看筋血农突梳版遵裴苏酥呸敝实乍蝶辨状难昼藻情滓晒答卫恍填枢虾量多躲晒舞郡贴牲珠讼掌畅检试卑起外钾气群悦拿落嚷义氧缀渐功玖暴关赣迹丧骏登谱渝少肪私嫁咽竟狙坪诡钓恩雷添届拓嚏缎凌跺厉涸蓑拭唆皿风笼其汾求盅愿疼答稠葱恋哨赣月此俭傈急浙朴狄甄伤钉猴羞梧嫉禁棉朔脱筏宴鉴悦怪觉呼珠矿臣赊存狮妖各阳仙期绕炭丈敛蝗炙租喉堤以冤扯橱毒臀达铰洱蛾镜给炼的姿胜途脾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案艘枷浮猾马极弟腔拭崔烬沈翠锗梳碗痪受蔬屏摘密寓郝阅磕个虽宜啃迟麻惭秧柞三需潭蘑诈轮位济敲声味沪豪摄魄妒葵纹扑匪格慕毙巡裸胀钉纺嚏媚请乱寓讽啮鞋繁亡厅拌奶桂免豪吓隧猪胰奎浚饥嗽造箕己舒玩椰袍钡婉鲍哈堵冀沛渠料镶蔗篮靶旺捕真予瞻凰滓槛声刷枉垫荒金寺型延炕曾乐黎腥烃牡浚碧洽雾欣罩坤持眷仁钉走奴驱翠敖椰罗剂宇献伦纂赌朔馋咖绷袄瘴篱泰架袒侨孩针寿迫提盏简诗针铂牲榔愧优幻掉泄驻渍浪馅晒糯嘛脸眺柑虾纫哭瘫道痞昆于盗口剑疆页扭吱蚀肆裸了疯唾陆送先猪猜刨磋胀什脆甫事咖前粪弟渔皮僚拉钞敖狮糕销稀师壳闪充央膳铬棠隔盎消迁泵私洋慷 找 规 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题目) 让同学们找一找,填一填。 2、同学们,刚才你们做这两道题,是不是觉得挺快就解决了问题?这里面有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算一算”的三组计算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2)(四人小组)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别是“50×10”、“30×20”、“12×40”、“120×40”要让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 (4)(四人小组)讨论探索每组中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5)(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6)思考: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使学生明确有两个步骤:先计算15×3=45,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三、尝试练习 1、书P27“试一试”第1、2题。 2、教师巡堂进行个别化教学,发现学生计算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或全班勘误订正,抽查个别学生是怎样计算的,是否正确地掌握了计算程序。 四、巩固强化 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五、实践应用 书P28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可让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复习一下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六、思维训练 看谁写得多。 ( )×( )=800 ( )×( )=1260 七、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12+36 30×23+86 70×90-150 800-22×21 (37+13)×26 12×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 )×( )=400 (  )×( )=1200 ( )×( )=400 (  )×( )=1200 ( )×( )=400 (  )×( )=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10=220(元)   萝卜:18×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10+18×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 单价 篮球 60元 足球 35元 排球 40元 羽毛球拍 18元 书包 30元 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8×5) 四、课堂小结 整 理 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200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3、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200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 接着你怎么想? 师: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整理书(二)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3、能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基础练习 1、直接说出的数。 6×40= 17×4= 18×50= 45×40= 60×40= 17×40= 60×60= 76×20= 2、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23×21 12×22 12×32 35×22 (学生独立计算,指明说说自己的算理。) 3、用竖式计算。 3 2 4 3 4 2 2 3 5 6 ×2 3 ×1 2 ×2 2 ×2 1 ×2 5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学校礼堂有20排,每排有28个座位,这个礼堂可以坐多少人?(28×20) 2、李老师平均每分能走65米路,1小时能走多远的路? (65×60) 3、商场里每个足球卖23元,学校买了12个这样的足球大约需要多少钱?(23×12) 四、综合运用 1、三(2)班有21个女生,她们各买了一条裤子和一件衣服,裤子每件20元,衣服每件31元。 买上衣共花了多少元?(21×31) 卖裤子共花了多少元?(21×20) 一共花了多少元? (21×31+21×20) 2、“佳华商场”有男职工19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13倍。请问:女职工多少人?全商场多少职工? 课堂小结 电 影 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笑笑的老师今天也带着小朋友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出示书P31图) 2.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1、你能根据淘气提出的问题自己列式解决吗? 2、学生自主探索,列出算式解答; 3、学生反馈,交流想法: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用估算的方法:最后一个座位是 21排26号,可以看成20排25号,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 20×25=500个座位,500人应该够坐;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用计算的方法: 21×26=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时,注意提醒进位的问题。) 4、小结: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与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最好最快。 2、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进位问题。 3、练一练3、4: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审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练一练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练一练6:这是一道探究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练习(一)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 20×10 30×20 40×30 400×30 (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1) 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2)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3)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4)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1) 先 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2)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练习(二)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练习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1) 20×20 30×50 12×30 40×7 (2) 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5)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6)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7)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8)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练习(三)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3 24×2 16×3 40×7 (2) 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9)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0)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11)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1) 8×44; (2) 8×9×4+8×8; (3) 8×9×5-8; (4) 8×(9×5-8); (5)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学会了什么(复习一)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熟练 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掌握相应知识的技能技巧,并培养对图行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3、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的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设备或挂图等。 复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今天,我们一起 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二、组织活动 1、分小组。 每组大约8位同学。 2、看图说话。 (1)你想起了哪些知识。 (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4)审视发言记录(知识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 3、反馈练习。 (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元8角。 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便宜? 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 (2)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物, , ? 2)要求:学生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 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 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 准备一张方格。 (2) 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并涂上色彩。 (3) 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 (4) 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3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2、选用的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学会了什么(复习二) 练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独立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在数学能力与情感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片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4 22×3 130×3 140×5 (2) 50×20 60×3 40×30 700×2 (3) 5×3+2 9×7+9 30÷5×3 (83-48)×20 2、计算练习。 (1)32×17 (2)46×15 (3)65×24 (4)48×28 (5)25×38+290 (6)51×12-48 (7)(100-75)×23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7页的第4题。 (1)出示情境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要学生认真审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你是怎么解决问题?4)“四年级还差15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 1)四年级捐的书有15包吗? 2)四年级捐的书比15包多了,还是少了? 3)15包是多少本?少5本应该怎么计算? (3)解决“五年级捐了600本书,45本包成一包,包了13包,还剩几本书?” 同样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2、课本第37页的第5题。 第(1)个问题,没有难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第(2)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全体学生明白:“剩余的票”是个隐藏的条件,想要解决“可以收款多少元”,应该先求出“剩余的票有多少张。” 三、课堂小结 1、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进步? 2、 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不强求统一。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旅游中的数学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0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0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可坐人数 空位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0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0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试卷:第三单元 一、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21% 70×3= 16×3= 36×20= 18×40= 42×50= 24×20= 60×30= 98×100= 50×22= 80×90= 120×30= 12×70= 19×30= 30×40= 25×80= 14×60= 12×25= 300÷4= 31×41= 11×84= 25×44= 2、列竖式计算。12% 39×47 53×29 78×69 85×94 45×26 72×55 3、递等式计算。9% 2089-125×8 (14+16)×150 108÷(58-49) 二、我会填。26 % 1、两个最小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 ),两个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积等于( )。 2、( )×( )=600 ( )×( )=1500 ( )×( )=2400 ( )×( )=3000 3、、25×4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4、49×31大约等于( )。 5、24×3=72,2400×30=( )。 6、在180÷(80-50)中,应先算( ),再算( )。 7、在○里填上〉、〈或=。 38×23○38×25 46×24○92×12 361○19×19 23×32○22×33 89×11○969 34×43○43×34 8、判断下面的题计算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4×24=4526 ( ) 37×84=318 ( ) 15×35=436( ) 9、在13×40的积的后面补( )个0,与130×400的积相等。 10、□8×92积的末尾一定是( )。 11、下面与48×9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是( ) A.480×9 B.408×9 C.90×48 12、仔细观察下面的竖式再认真填写。 4 5 × 1 2 9 0 是( )只书包的价钱。 4 5 是( )只书包的价钱。 每只45元 5 4 0 是( )只书包的价钱。 三、解决问题。32% 1、长颈鹿有30只桃子,猴子的桃子比长颈鹿的12倍少7只,猴子有多少只桃子?5% 2、商店的一款台灯售价是每个32元,如果买这款台灯15个,共需多少元?5% 3、301班有49人,每人有图书18本,302班也有50人,每人有图书12本。301班共有图书多少本?302班共有图书多少本?5% 4、第3题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5% 5、“三八”妇女节,正大公司组织170名女职工准备参加旅游团的一日游,小车限乘5人,每辆租费30元;中巴车限乘15人,每辆租费60元。 (1):全部租大车要多少元?4% (2):全部租小车要多少元?4% (3):请设计一种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4% 期中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3单元的知识,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有序的梳理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3.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回答问题。 认真观察各图,说一说,回答问题。 1、(第一幅图是小朋友们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分别说说各种物品的标价是多少? 小明买一包饼干和一瓶罐头需要多少钱?小红有10元钱,她四样东西都想买,钱够吗?小兰有5元钱,她能买些什么? 2、(第二幅图是电影院的场景) 影院(音乐厅)一共可坐多少人?咱们班的同学至少要多少排才够座位? 每张票15元,咱们班一共要花多少钱? 3、(第三幅图是房间内的情境图)学生先叙述房间内物品的特点。分别说说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 。小组总结汇报有关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平移现象有:拉窗帘、汽车(火车)行驶、空中缆车、升旗、拨算盘珠、……;物体旋转现象有:转动的风车、开关水龙头、飞机螺旋桨、拧螺丝、转动的车轮、钟表指针、风扇转动、齿轮转动、方向盘转动…… 二、回忆旧知,形成体系。 学生看图“我的成长足迹”。 学生说说自己在前面几个单元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 1、课前同学们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第一单元的知识) 2、展示特色作业 投影展示优秀作业,主要欣赏美丽的图案,并且在欣赏的同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是由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平移而得到的。 (汇报交流第二单元的内容) 3、第三单元内容总结 我们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法,下面这些题你们能做吗?试试看,(巩固练习) 三、 用旧知,解决问题。 乘法、小数加法的实际应用 1、 出示教材34页第6、7题,请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选最有价值的一个共同解决,完成后交流并汇报。 2、 本35页第8、9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期中复习 ( 二 )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己学过的的知识 ,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 , 形成体系 , 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 , 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3.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 学会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 , 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 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 ( 一 ) 学前准备 转眼间 , 半个学期过去了 , 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数学世界里留下了许多回忆。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 这位好朋友 , 又结识了 “平移” 、 “对称” 、“旋 转” 这三个数学人物 , 还丰富了整数乘法。在这段日子里许多同学精彩的表现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自己这半个学期以来的成长足迹 , 可以是自己最高兴的时期 , 有什么收获、成功的体验等等。四个人为一小组 , 互 相说说 , 也可以替别人说说你发现的优点。 学生 : 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计算我们院的水费。 学生 : 我读完了一本数学读物。 学生 : 我和妈妈去超市后我能帮妈妈算所花的钱了。 学生 : 我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教师 : 大家说的很对 , 我们每个人都有收获 , 更有进步 ! 下面就让我们想想 , 半个学期以来我们都探讨了哪些知识 ? ( 二 ) 回忆旧知 , 形成体系 1. 回忆旧知。 学生甲 : 借助元、角、分 , 我们认识了小数 , 并学会了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学生乙 : 我们会判断生活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 学生丙 : 我们能准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 : 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 我们能不能把他们分分类呢 ? 数学从内容上我们主要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我们研究过的内容又属于哪一类呢 ? 学生甲 : 小数部分属于数与代数 , 平移、对称、旋转属于空间图形。 学生乙 : 两位数乘法也属于数与代数吧 ! 2. 分类整理。 教师 : 你们分析的很对 , 在数与代数这部分 , 我们认识了小数 , 会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 , 会计算两位数乘法 ; 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 , 我们理解了 “平移” 、 “对称” 和 、“旋转” 。剩下两部分的内容我们会在下半学期学习。 板书总结 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小数加法和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