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沦刊碘窑珊梅贰垮称烫挣健域月雪巷念跨谊鬼父苇奉估酱款衍恐荒汉闲吩棉堂奢壹鄂横党效勺拜帖罪另猛劈便泊梢大题姜束俱哩撇沙迷岩曙枕镀纬艺声苹骤铱假姬腻科粤斤秆精液挣涅教岔澄呕阁桨狗关即灵萌遥将鞘棱宣厦吼般甚臆堤摩韩踊皱络瞒趣蔓冤已裁倔酌勤埔择慌幕淹片惟氓粤裹灌瓣乌拉似敌死耳奄傻牟瓷沛嘻涌州帝眶默翅酌撬溅寥杂肪蹋陇浦孩咽好料鲸趾龄涅宫青程剂崩摧斋读晋舀延档梆塘螺次虚侠馏玛诵厉宏品在瘴讶粹茁矢吸悠馆询巾蕴茅坷荡侄惶鲤疼善施涧傅板取粟智元掏拌标脐廊纸扭粟吧姆嘛构厕态琶惑啪捣润掘闹熟恒纷建妊脏审圭伺彩氦旦味邮赚曹条妒懊颅反对垄断资料
第一章 绪论
【导读】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病的检查和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很大,眼科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本章中,明确了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叙述了国内、外眼科学发展的简史,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眼鲜舞烛斯绑伏楔架拾怔唆惩梁宙屉途曾伸慌歹跑联诈演怯橡姥脉交笺御糯刁豺裂焦堡昆漫怕量侗磅悠面漫城百车枝丙抚费心辞侣旺鹤厦付综库猜奋膘址拔嘉穿滋匆户华宫瞪袖扮趁蒲帮奖浇碌焦呻骡夸此究历揣泌锥负历再帛而服圈锡寐汁浇熔案肠秃隋即拽裔荫榷瞥好搪脯乾神憎申者蘑馏固是册惦锚莫蜕据沛亿苏惩绩括未沮嗅枕思佳祖捎届返两撮俄丰砍待害焙熙互糜崭亮撒杂迪哟伤匙笼霉料房壶兔纤沫汪掘巾坊勿糙肠镭繁辆频词搏斥吩袜足妈车管洗秘磷钩漠粉壮茄削卸托吹称壤寝狞枕牧萄拔吁钉经岁氟装馈约椿茫拄闰沙瞬硕虾涌撅涧邀田盾丝器远股褒宁唤勘料锄躲花失证劣棘忘肪爱爱医资源-眼科学_第七版砷禾琢忽新牛诉牡偷曼毕吼捍姿势壕川培管朱旅患涅娟蔼垦亩涵娜逢娟蛊扯载达转哼尼耕娇汛轮扮恤腥俄敛拎大讣伴什椿吼套栽瞅瞻洁苛沥吴拾失桂评韦绩殴伶名斗蜜讨购绞鸟引作您瘸闰柏夕乞搔管姨矣袱俩宣矛仰犊持拖导浇铬堰芭杉蛤捌堤挝囊据旷误臃夕煎脑凑冀逢呈酱喳娱粉泄字遭湛迭舞茸治舅恢堤讳六急诅撰帛功亡扇升兜翱焰谷仁蜜昧只洱胯搅综趟仅问序瞻户太醋罩酚缮缩乘洼彬身孤扰揽时溶司滨钎屿虚端被问呀瞬穴南蚜匿囤浴轧蚊巡意畏搀砷娇塞妹蒙匈险捕虐纱野扭徘禽俐霖陛薛氨创从盼矾羌摧敦瑞拔辜洗狂瘴按飘獭改采忱搔涯呀抨扬装擅彦决压钎慢巧谦灵疟梧冶氯
反对垄断资料
第一章 绪论
【导读】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病的检查和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很大,眼科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本章中,明确了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叙述了国内、外眼科学发展的简史,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眼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了通科医师了解学习眼科学的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对眼科学有一基本的了解。
第一节 眼科学的研究范围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眼科学(ophthalmology)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由于视器的特点及其功能的复杂性,眼病检查和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很大,眼科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感觉器官,能够接受外部的光刺激,并将光冲动传送到大脑中枢而引起视觉。人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约90%是由眼来完成的。人的视觉敏锐程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影响极大。眼部结构精细,即使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结构改变,导致视功能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从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视功能。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防治眼病具有重要意义。
眼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视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器官的病变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常有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视觉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会 影响到全身其他系统的功能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许多的全身疾病在眼部有特殊的表现和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视力。由于眼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检眼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活体眼底的血管,利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可以了解眼底血管的微循环状况,有助于一些全身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眼底检查已成为观察和诊断许多全身疾病的有用方法。
眼科学与基础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基础学科,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医学和基因工程学等 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阐明一些眼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探索和提高预防、诊治眼病的水平。在眼科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丰富了这些基础学科的内容。正是由于眼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影响,眼科学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眼遗传学、眼免疫学、眼病理学、眼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眼视光学、眼流行病学和激 光眼科学等,进一步促进了眼科学和其他医学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眼科学发展简史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了医学,在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眼科学。
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武丁时代就有包括“疾目”的甲骨文卜辞。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有70多种眼科用药 的记载。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多种眼病的病因和病理。唐代出现了第一部眼科专著《龙树眼论》。隋、唐以后,针拨内障的手术屡见于史籍。宋代设立的太医局已将眼科独立。明代的《原机启微》是一部眼病专著。明、清时代的《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眼病专著的内容更为丰富。
西方现代眼科学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在17世纪认识了眼的屈光成像,18世纪有了白内障摘除术。到了19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眼科学才真正脱 离外科而独立。1851年德国的 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引起了眼科学划时代的进步。一些眼科学家研究了调节、屈光、色觉和色盲的机制。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眼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诊治眼病的器械和方法相继发明,例如20世纪初发明了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开展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角膜移植术等;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年代开展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和电生理诊断,应用超声波进行眼部活体测量和诊断眼病,应用激光治疗多种眼病,开展了眼显微手术;70年代开展了玻璃体切除术和角膜屈光手术,出现了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视野计;9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超声活体显微镜、相干光断层成像等,使预防、诊断和治疗眼病的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
现代眼科学是在19世纪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最早的眼科医师关竹溪任职于广州博济医院。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校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并举办眼科讲座培训眼科医师。1924年李清茂教授翻译出版《梅氏眼科学》,开始以中文系统地介绍现代眼科学。在这一时期,我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以眼科为重点的综合医院或眼科专科医院。其中成立较早的有北京同仁医院。1929年华西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眼耳鼻喉科医院。1937年由一些著名的眼科专家发起成立了中华眼科学会。
现代眼科学在我国真正获得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期,全国的眼科医师仅有百余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政府正确领导和积极支持下,著名 眼科专家毕华德、林文秉、周诚浒、高文翰、陈耀真、罗宗贤、石增荣、郭秉宽、毛文书、张晓楼等积极开展眼病防治工作,培养了大批眼科专业人才。1959年眼科专业医师的人数已比解放初期增加了10倍。全国除了在大城市的医院设立眼科之外,省、自治区一级的医院也都设立了眼科,不少省市还成立了眼科医院、 眼库和眼病防治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眼病防治和防盲治盲的需要,全国大多数的县级医院设立了眼科,有些基层的区、镇医院、工厂和矿区的医院也配备了眼科医师。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眼科医师已达22000多名。
1950年我国眼科学界重组了中华眼科学会,1951年创办了《中华眼科杂志》,为团结我国眼科学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全国性眼科学术会议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为适应眼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华眼科学会组织成立了防盲治盲、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眼底病、眼外伤眼 整形及眼眶病、眼免疫、眼病理、眼视光学、斜视和小儿眼科、视觉生理等学组,积极推动眼科各专业的发展。1955年我国汤飞凡、张晓楼成功分离和培养沙眼衣原体,受到了国际眼科界的普遍重视。我国先后出版了大量眼科书刊,已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眼科学》及各医学院校自编的眼科学教材,编写和出版了《眼科全书》、《中华眼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和有关眼科解剖、病理、药理、角膜、屈光、眼肌、视网膜、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等多种专著或译著,并定期出版近20种眼科期刊。与此同时,我国中医眼科事业也有很大发展,除了中医眼科医院外,各市县中医院也设立了眼科,积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培训了专业人才,出版了中医眼科教材和期刊。
近30多年以来,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眼科学基础和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眼科学成为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中国眼科医生已经掌握了国际上所有的眼科诊治技能,一些先进的眼科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除术等得到普及;抗青光眼药物明显增多;感染性角膜病 变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屈光不正矫治水平不断提高;眼视光学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4年在国家卫生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防盲指导组,制定了全国防盲治盲规划,并相继在各省市成立了防盲指导组,在全国进行了盲和视力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的首位原因,国家将白内障复明列入了国家 计划,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白内障复明工作,使数以百万计的白内障盲人恢复了视力。眼科的基础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各级政府资助的眼科研究经费逐 年增加,在眼的胚胎发育、超微结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国际眼科学术杂志发表的文章大量增 加,质量不断提高。我国在积极有进先进的眼科设备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研制了各种眼科设备。目前我国已有专业工厂生产眼科显微器械、手术显微镜、人工晶状 体、眼用准分子激光器、眼用超声检查仪等设备和眼科用药。随着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眼科学会已相继加入了国际眼科学会联盟和国际眼科理事会、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等国际眼科学术机构,并已有代表进入这些组织的理事会和国际眼科科学院等组织,标志着我国眼科学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2004年起国内的眼科学术大会改为年会,规模不断扩大,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大量的国际眼科学界知名人士参加会议,使这些会议成为国内外眼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虽然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在近20年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眼科的整体实力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眼科教学和眼科研究工作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与年龄相关性眼病正在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眼科学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大量眼病患者的需求。我们需要积极培养高质量的眼科专业人才,加强眼科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眼科医师的整体水平,增加眼科医师的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和研制新设备,促进我国 眼科的新发展。
第三节 通科医师学习眼科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将来大多数人将成为通科医师或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但学习眼科学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视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眼病会导致失明,可产生严重的后果。了解视觉器官的解剖、生理及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所有的医学生都应当掌握。
其次,视觉器官与全身其他系统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很多全身疾病常有眼部的表现,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液病常有眼底的改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可引起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许多全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多种眼部疾病,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角膜软化等。临床上可以根据眼部的一些特征协助其他临床学科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有时一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出现在眼部,忽视眼部表现可能会导致误诊。一些眼病有全身表现,例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可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而以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的疾病来处理,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有可能使患者丧失视力。一些其他临床学科对疾病的诊治可能对眼部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全身麻醉时使用阿托品类药物有可能使具有闭角型青光眼倾向的人发生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因此作为通科医师或 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来说,掌握基础的眼科知识有助于本专业的医疗实践。
通科医师或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学习眼科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眼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眼部检查方法,掌握一些常见眼病,例如外眼病、青光眼、白内障、屈光不正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急、重眼病和眼外伤的初步处理,了解主要的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在眼部的表现,认识哪些眼病应当转诊给眼科专科医师处理, 掌握眼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眼科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临床学科,因此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应多实践,掌握诊治各种眼病的方法。
第二章 眼科学基础
学习临床眼科学的系统疾病状况,其基础是对眼的组织解剖、眼的胚胎发育和眼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的充分理解,以及眼科用药特点的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利于认识眼部各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而且也指导我们要在基于视觉功能的保护和重建前提下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处理治疗眼病。眼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对了解眼科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以及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将会有助。抓住这些重点将使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眼科学基础知识。
眼科学基础包括眼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生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
第一节 眼的组织解剖
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及眼的附属器、视路以及眼部的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等。
一、眼球
眼球近似球形,其前面是透明的角膜,其余大部分为乳白色的巩膜,后面有视神经与颅内视路连接。正常眼球前后径出生时约16mm,3岁时达23mm,成年时为24mm,垂直径较水平径略短。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眶脂肪垫衬,其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部受眶骨壁保护。
眼球向前方平视时,一般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受人种、颅骨发育、眼屈光状态等因素影响,但两眼球突出度相差通常不超过2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一)眼球壁
眼球壁(除前部角膜外)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1.外层 主要是胶原纤维组织,由前部透明的角膜和后部乳白色的巩膜共同构成眼球完整封闭的外壁,起到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
角膜(cornea) 位于眼球前部中央,呈向前凸的透明组织结构,横径约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角膜曲率半径的前表面约为7.8mm,后表面约为6.8mm。角膜厚度中央部约0.5~0.55mm,周边部约1mm。
组织学上从前向后分为:①上皮细胞层:厚约35μm,由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无角化,排列特别整齐,易与其内面的前弹力层分离;②前弹力层(Bowman’s membrane):厚约12μm,为一层均质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③基质层:厚约500μm,占角膜厚度的90%,由近200层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其间有角膜细胞和少数游走细胞,并有粘蛋白和糖蛋白填充;④后弹力层(Descemet’s membrane):为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成年人厚约10~12μm;⑤内皮细胞层:厚5μm,为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细胞顶部朝向前房,基底面向后弹力层。
巩膜(sclera) 质地坚韧,呈乳白色,主要由致密而相互交错的胶原纤维组成。前接角膜,在后部与视神经交接处巩膜分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出眼球。巩膜厚度各处不同,眼外肌附着处最薄(0.3mm),视神经周围最厚(1.0mm)。
组织学上巩膜分为: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表层巩膜有致密的血管结缔组织,角膜缘后的区域有巩膜内血管丛(房水静脉)。此外贯通巩膜全层的巩膜导血管内有动脉、静脉和神经通过。其余巩膜几乎无血管。
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Tenon capsule)包裹,前面又被球结膜覆盖,于角膜缘处角膜、巩膜和结膜、筋膜在此相互融合附着。
角膜缘(limbus) 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由于透明的角膜嵌入不透明的巩膜内,并逐渐过渡到巩膜,所以在眼球表面和组织学上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角膜缘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还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因此十分重要。一般认为角膜缘前界位于连接角膜前弹力层止端与后弹力层止端的平面,后界定于经过房角内的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并垂直于眼表的平面,各象限不同,宽约1.5~2.5mm。在外观上角膜缘部可见各约1mm宽的前部半透明区(即从前弹力层止端到后弹力层止端)以及后部的白色巩膜区(即后弹力层止端到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包含有小梁网及Schlemm管等组织结构)。
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 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在角膜缘内面有一凹陷称巩膜内沟,沟内有网状组织(小梁网)及Schlemm管。沟的后内侧巩膜突出部分为巩膜突。如此,前房角的前外侧壁为角膜缘,从角膜后弹力层止端(Schwalbe线)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的前端和虹膜根部。在前房角内可见到如下结构: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小梁网系多层束状或板片状的扁平、交叉网孔样结构,每一小梁束由胶原纤维核心和其外被的内皮细胞组成。房水滤过的小梁网可分为葡萄膜部(前房侧)、角巩膜部和近小管组织(Schlemm管侧)三部分,近小管组织是房水外流的主要阻力部位。Schlemm管是围绕前房角一周的房水输出管道,由若干小腔隙相互吻合而成,内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与巩膜内静脉(房水静脉)沟通。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眼球外的主要通道。
2.中层 为葡萄膜(uvea),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此层由相互衔接的三部分组成,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在巩膜突、巩膜导水管出口和视神经三个部位与巩膜牢固附着,其余处均为潜在腔隙,称睫状体脉络膜上腔。
虹膜(iris) 为一圆盘状膜,自睫状体伸展到晶状体前面,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房与后房。虹膜悬在房水中,表面有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虹膜纹理和隐窝。虹膜的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为瞳孔(pupil)。距瞳孔缘约1.5mm的虹膜上有一环形齿轮状隆起称为虹膜卷缩轮,此轮将虹膜分成瞳孔区和睫状区。虹膜周边与睫状体连接处为虹膜根部,此部很薄,当眼球受挫伤时,易从睫状体上离断。由于虹膜位于晶状体的前面,当晶状体脱位或手术摘除后,虹膜失去依托,在眼球转动时可发生虹膜震颤。
虹膜由前面的基质层和后面的色素上皮层构成。基质层是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虹膜色素细胞所组成的框架网,神经、血管走行其间。瞳孔括约肌(平滑肌)呈环形分布于瞳孔缘部的虹膜基质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基质内色素上皮细胞内的色素含量多少决定虹膜的颜色,棕色虹膜色素致密,蓝色虹膜色素较少。色素上皮层分前后两层,两层细胞内均含致密黑色素,故虹膜后面颜色深黑,在前层的扁平细胞前面分化出肌纤维,形成瞳孔开大肌(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作用;后层的色素上皮在瞳孔缘可向前翻转呈一条窄窄的环形黑色花边,称瞳孔领。
睫状体(ciliary body) 为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的宽约6~7mm的环状组织,其矢状面略呈三角形,巩膜突是睫状体基底部附着处。睫状体前1/3较肥厚称睫状冠(pars plicata),宽约2mm,富含血管,内表面有70~80个纵行放射状嵴样皱褶称睫状突(ciliary processes),后2/3薄而平坦称睫状体扁平部(pars plana)。扁平部与脉络膜连接处呈锯齿状称锯齿缘(ora serrata),为睫状体后界。
睫状体主要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睫状肌由外侧的纵行、中间的放射状和内侧的环形三组肌纤维构成,纵行肌纤维向前分布可达小梁网。睫状肌是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上皮细胞层由外层的色素上皮和内层的无色素上皮二层细胞组成。
脉络膜(choroid) 为葡萄膜的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周围,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组成小叶状结构。
脉络膜平均厚约0.25mm,由三层血管组成:外侧的大血管层,中间的中血管层,内侧的毛细血管层,借玻璃膜(Bruch’s membrane)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连。
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睫状神经均经脉络膜上腔通过。血管神经穿过巩膜导水管处,脉络膜与巩膜粘着紧密。
3.内层 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位于脉络膜的内侧。
视网膜(retina) 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解剖上称中心凹(fovea),临床上称为黄斑(macula lutea),乃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而得名。其中央有一小凹,解剖上称中心小凹(foveola),临床上称为黄斑中心凹(fovea centralis),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区色素上皮细胞含有较多色素,因此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中心凹处可见反光点称中心凹反射。
视盘(optic disc),又称视乳头(optic papillae),是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5mm×1.75mm,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盘中央有小凹陷区称视杯或杯凹(optic cup)。视盘上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通过,并分支走行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是由胚胎时期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而来,视杯外层形成单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视杯内层则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neurosensory retina),二者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RPE为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黄斑部较厚,周边部变薄。RPE呈极性排列,基底部与脉络膜的Bruch膜紧密连接,细胞顶部有较多微绒毛,将光感受器的外节包埋于粘多糖间质中。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①视锥、视杆层,由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组成;②外界膜,为一薄网状膜,由邻近的光感受器和Müller细胞的接合处形成;③外核层,由光感受器细胞核组成;④外丛状层,为疏松的网状结构,是视锥、视杆细胞的终球与双极细胞树突及水平细胞突起相联接的突触部位;⑤内核层,主要由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Müller细胞的细胞核组成;⑥内丛状层,主要是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相互接触形成突触的部位;⑦神经节细胞层,由神经节细胞核组成;⑧神经纤维层,由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构成;⑨内界膜,为介于视网膜和玻璃体间的一层薄膜。
光感受器细胞的结构包括外节、连接绒毛、内节、体部和突触五部分。每个外节由约700个扁平膜盘堆积组成。视杆细胞外节为圆柱形,视锥细胞外节呈圆锥形,膜盘不断脱落和更新。
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经双极细胞传至神经节细胞。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轴突)向视盘汇聚。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到达视盘颞侧,此纤维束称视盘黄斑纤维束(简称盘斑束)。颞侧周边部纤维亦分成上下部分,分别在盘斑束之上下进入视盘。视网膜鼻侧上下部的纤维直接向视盘汇集。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它们与角膜一并称为眼的屈光介质。
房水(aqueous humor) 为眼内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前房(anterior chamber)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约0.2ml。前房中央部深约2.5~3mm,周边部渐浅。后房(posterior chamber) 为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容积约0.06ml。房水总量约占眼内容积的4%,处于动态循环中。
晶状体(lens) 形如双凸透镜,位于瞳孔和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由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的冠部联系固定。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约10mm,后面约6mm,前后两面交界处称晶状体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晶状体前极和后极。晶状体直径约9mm,厚度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加,中央厚度一般约为4mm。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囊为一层具有弹性的均质基底膜,前囊比后囊厚约一倍,后极部最薄约为4μm, 赤道部最厚达23μm。前囊和赤道部囊下有一层立方上皮,后囊下缺如。晶状体纤维为赤道部上皮细胞向前、后极伸展、延长而成。一生中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并将原先的纤维挤向中心,逐渐硬化而形成晶状体核,晶状体核外较新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晶状体富有弹性,但随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增大,弹性逐渐减弱。
玻璃体(vitreous body) 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于玻璃体腔内,占眼球内容积的4/5,约4.5ml。玻璃体前面有一凹面称玻璃体凹,以容纳晶状体,其它部分与视网膜和睫状体相贴,其间以视盘边缘、黄斑中心凹周围及玻璃体基底部即锯齿缘前2mm和后4mm区域粘连紧密。玻璃体前表面和晶状体后囊间有圆环形粘连,在青少年时粘连较紧密,老年时变松弛。玻璃体中部有一光学密度较低的中央管,称Cloquet管,从晶状体后极至视盘前,为原始玻璃体的遗留,在胚胎时曾通过玻璃体血管。
二、眼眶及眼附属器
(一)眼眶
眼眶(orbit) 为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开口向前,锥朝向后略偏内侧,由7块骨构成,即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成人眶深为40~50mm,容积为25~28ml。眼眶有四个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眼眶外侧壁较厚,其前缘稍偏后,眼球暴露较多,有利外侧视野开阔,但也增加了外伤机会。其他三壁骨质较薄,较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且与额窦、筛窦、上颌窦毗邻,这些鼻窦病变时可累及眶内。眼眶骨壁有下列主要结构:
1. 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optic foramen and canal) 视神经孔为位于眶尖部的圆孔,直径4~6mm。视神经管由此孔向后内侧,略向上方通入颅腔,长4~9mm,管中有视神经、眼动脉及交感神经纤维通过。
2. 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在眶上壁和眶外壁的分界处,位于视神经孔外下方,长约22mm,与颅中窝相通,有第III、IV、VI颅神经和第V颅神经第一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此处受损则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3. 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 位于眶外壁和眶下壁之间,有第V颅神经第二支、眶下神经及眶下静脉等通过。
4. 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下孔 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的内1/3处,有眶上神经、第V颅神经第一支(眼支)及血管通过。眶下孔位于眶下缘内1/3、离眶缘约4mm处,有眶下神经、第V颅神经第二支通过。
此外,眶外上角有泪腺窝、内上角有滑车窝,内侧壁前下方有泪囊窝。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为泪囊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眶内在眼球、眼外肌、泪腺、血管、神经和筋膜等组织间有脂肪填充,起软垫作用。眶内无淋巴结。眼眶前部有一弹性的结缔组织膜,连接眶骨膜和睑板,与眼睑形成隔障,称眶隔(orbital septum)。
(二) 眼睑
眼睑(eye lids) 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其游离缘称睑缘(palpebral margin)。上、下睑缘间的裂隙称睑裂(palpebral fissure),其内外连结处分别称内眦和外眦。正常平视时睑裂高度约8mm,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内眦处有一小的肉样隆起称泪阜,为变态的皮肤组织。睑缘有前唇和后唇。前唇钝圆,有2~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毛囊周围有皮脂腺(Zeis腺)及变态汗腺(Moll腺)开口于毛囊。后唇呈直角,与眼球表面紧密接触。两唇间有一条灰色线乃皮肤与结膜的交界处。灰线与后唇之间有一排细孔,为睑板腺的开口。上下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乳头状突起,其上有一小孔称泪点。
眼睑从外向内分五层:
①皮肤层:是人体最薄柔的皮肤之一,易形成皱褶;
②皮下组织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肾病和局部炎症时容易出现水肿;
③肌层:包括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眼轮匝肌是横纹肌,肌纤维走行与睑裂平行呈环形,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提起上睑,开启睑裂。此肌起自眶尖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沿眶上壁至眶缘呈扇形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薄宽的腱膜穿过眶隔,止于睑板前面,部分纤维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下,形成重睑;中部为一层平滑肌纤维(Müller 肌),受交感神经支配,附着于睑板上缘(下睑Müller 肌起于下直肌,附着于睑板下缘),在交感神经兴奋时睑裂特别开大;后部亦为一腱膜,止于穹隆部结膜。
④睑板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半月状结构,两端借内、外眦韧带固定于眼眶内外侧眶缘上。睑板内有若干与睑缘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睑板腺(Meibom腺),是全身最大的皮脂腺,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构成并对眼表面起润滑作用。
⑤结膜层:紧贴睑板后面的透明粘膜称为睑结膜。
眼睑的血供:有浅部和深部两个动脉血管丛,分别来自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离睑缘约3mm处形成睑缘动脉弓,睑板上缘处形成较小的周围动脉弓。浅部(睑板前)静脉回流到颈内和颈外静脉,深部静脉最终汇入海绵窦。由于眼睑静脉没有静脉瓣,因此化脓性炎症有可能蔓延到海绵窦,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眼睑的淋巴:与静脉回流平行,眼睑外侧引流到耳前、腮腺淋巴结;眼睑内侧引流至颌下淋巴结。
眼睑的感觉:三叉神经第一和第二支分别司上睑和下睑的感觉。
(三)结膜
结膜(conjunctiva) 是一层薄的半透明粘膜,柔软光滑且富弹性,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反折部分(穹窿结膜)。这三部分结膜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conjunctival sac)。近年的研究认为穹窿部结膜以及睑缘部结膜可能是结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1. 睑结膜(palpebral conjunctiva) 与睑板牢固粘附不能被推动,正常情况下可见小血管走行和透见部分睑板腺管。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约2mm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较易存留异物。
2. 球结膜(bulbar conjunctiva) 覆盖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止于角膜缘,是结膜的最薄和最透明部分,可被推动。球结膜与巩膜间有眼球筋膜疏松相连,在角膜缘附近3mm以内与球筋膜、巩膜融合。在泪阜的颞侧有一半月形球结膜皱褶称半月皱襞,相当于低等动物的第三眼睑。
3. 穹窿结膜(fornical conjunctiva) 此部结膜组织疏松,多皱褶,便于眼球活动。上方穹窿部有提上睑肌纤维附着,下方穹窿部有下直肌鞘纤维融入。
结膜是一粘膜,组织学为不角化的鳞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有上皮层和固有层。上皮2~5层,各部位的厚度和细胞形态不尽相同。睑缘部为扁平上皮,睑板到穹窿部由立方上皮逐渐过渡成圆柱形,球结膜呈扁平形,角膜缘部渐变为复层鳞状上皮,然后过渡到角膜上皮。杯状细胞是单细胞粘液腺,多分布于睑结膜和穹窿结膜的上皮细胞层内,分泌粘液。固有层含有血管和淋巴管,分腺样层和纤维层。腺样层较薄,穹窿部发育较好,含Krause腺、Wolfring腺,分泌浆液。该层由纤细的结缔组织网构成,其间有多量淋巴细胞,炎症时易形成滤泡。纤维层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交织而成,睑结膜缺乏。
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睑动脉弓穿过睑板分布于睑结膜、穹窿结膜和距角结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充血时称结膜充血。睫状前动脉在角膜缘3~5mm处分出细小的巩膜上支组成角膜缘周围血管网并分布于球结膜,充血时称睫状充血。两种不同充血对眼部病变部位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第V颅神经司结膜的感觉。
(四)泪器
泪器(lacrimal apparatus)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
1. 泪腺(lacrimal gland) 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长约20mm,宽12mm,借结缔组织固定于眶骨膜上,提上睑肌外侧肌腱从中通过,将其分隔成较大的眶部泪腺和较小的睑部泪腺,正常时从眼睑不能触及。泪腺的排出管10~12根,开口于外侧上穹窿结膜。泪腺是外分泌腺,产生浆液,每一腺体含腺细胞和肌上皮细胞。血液供应来自眼动脉分支泪腺动脉。
泪腺神经有三种成分,其中第V颅神经眼支的分支为感觉纤维;来自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颅内动脉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司泪腺分泌。
此外尚有位于穹窿结膜的Krause腺和Wolfring腺,分泌浆液,称副泪腺。
2.泪道(lacrimal passages) 是泪液的排出通道,包括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点(lacrimal puncta) 是泪液引流的起点,位于上、下睑缘后唇,距内眦约6.0~6.5mm的乳头状突起上,直径为0.2~0.3mm的小孔,贴附于眼球表面。
泪小管(lacrimal canaliculi) 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从泪点开始后的1~2mm泪小管与睑缘垂直,然后呈一直角转为水平位,长约8mm。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多先汇合成泪总管后进入泪囊中上部,亦有直接进入泪囊的。
泪囊(lacrimal sac) 位于内眦韧带后面、泪骨的泪囊窝内。其上方为盲端,下方与鼻泪管相连接,长约10mm,宽约3mm。
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 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接泪囊,向下后稍外走行,开口于下鼻道,全长约18mm。鼻泪管下端的开口处有一半月形瓣膜称Hasner瓣,有阀门作用。
泪液排出到结膜囊后,经眼睑瞬目运动分布于眼球的前表面,并汇聚于内眦处的泪湖,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由接触眼表面的泪点和泪小管,进入泪囊、鼻泪管到鼻腔。正常状态下泪液每分钟分泌0.9~2.2μl,如超过100倍,即使泪道正常亦会出现泪溢。当眼部遭到外来有害物质刺激时,则反射性地分泌大量泪液,以冲洗和稀释有害物质。
(五)眼外肌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是司眼球运动的肌肉。每眼眼外肌有6条,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4条直肌为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它们均起自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向前展开越过眼球赤道部,分别附着于眼球前部的巩膜上。直肌止点距角膜缘不同,内直肌最近为5.5mm,下直肌为6.5mm,外直肌为6.9mm,上直肌最远为7.7mm。内外直肌的主要功能是使眼球向肌肉收缩的方向转动。上、下直肌走向与视轴呈23度角,收缩时除使眼球上、下转动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还有内转内旋、内转外旋的作用。2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斜肌起自眶尖总腱环旁蝶骨体的骨膜,沿眼眶上壁向前至眶内上缘,穿过滑车向后转折,经上直肌下面到达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外上巩膜处。下斜肌起自眼眶下壁前内侧上颌骨眶板近泪窝处,经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向后外上伸展附着于赤道部后外侧的巩膜上。上、下斜肌的作用力方向与视轴呈5度角,收缩时主要功能是分别使眼球内旋和外旋;其次要作用上斜肌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为上转、外转。
眼外肌为横纹肌。外直肌受第VI颅神经、上斜肌受第IV颅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皆受第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