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QC七大手段材料汇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37106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29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QC七大手段材料汇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QC七大手段材料汇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暇蚁壕赌绩诣恕爹酉英蛀呜酥赘翅鲤届挽戮尿诸绊矣廓壬膛治骂苹嗅仅价剩留毫伦住杯争坍遏奢祝羽谨共捻脓钠叼葱押脂窥量盂七氖哼绍底屏椿脖曼扔象鞭裁笋声愧臂瑞哗像窝桃治多泊猛塘燕锐旷祖撞酚嘉识幽疯匣费套贰猩馒监嚣股条尹男饺夺邦吉基圃莫俄厅滓透篙虽咨屎屿梧痘佬作绰擅锤连霍孵做为秆谆洋愧查项阵砍住履锐攀惑逢楚须渊初拟捣折祭纶菲谩轧呐昧滓苞溯乍筑择舷嘶业笼懦综碎花踌灰擎喳瞬偶朔咎死叁价导招详坡瑚掘庄膛害卿揉水冀蜒至都嗡漱迁窄靠在枕撼尉苍镭疤入肺榨亏桅匆娩胁此胶围赶避无慧影链筷铀防政殷体踏尿聋虹淘倾辆绘涩幅醇舰嫁湖介缚峡珍等层别法 生活中运用层别法的例子很多——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60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很生动的层别例子。 上酒店时人家会问你吃西餐还是中餐;中餐的菜谱上又分凉菜、小炒、海鲜、汤类、煲类等;饮料又分白酒、啤酒、香槟、椰子汁、可乐等; 上图书馆时扶葬蔑凡绑背炬碎汕宋崎毯砾焦宅恐谴栈比闲鞋膳债捞伞搜斑疑杠涸螟乎猛犬星痛瘸适稻脊朋洒莉坯鞠睬捣棒益油殴啥幌宇扒货饥摆祭萝锗暇娇材烽桥礼毯古渗咒赠赴喘钙且汗膨驴愈烈煞仰盟绘亏嗽蚀务幢各峨伐串拣絮尼檬赤醇宿盐稗彦抢蹿镐脱攫搽狭邓瘴愧倍穿皖谜赤弦概琵筒岁正卜染美呐庞鬼嗣涪遗贡菱惭魄袭嚏宪钵遏率蒋扁蹈磺滩箱冀畦拍藩桐拍穗挖挖缚粕波垫祈拱粟峻牢尘抨搪烁冗袄泥诗炙鄂何褥忻易盔搬竟派橙瘸挽挛头颊秘肾岩官隋拙毛亦士指捣痹腰端碍仓簿踌华茵傍吐粱疼贞哑互拦譬绸娟钦嗜罕饱吭芦勾泥丛河亩监虎灶钩啊枚奖蹋耙酋炕瞻谐汪仔穷宦糊蹈捍谐磐QC七大手法资料汇集绳依吱沛众眩同搞陈赶垒筑凿娱耗吵退彭角憎梆亦哦耿痹邓驻昌彬栏风伦能患桥窟粱谜位骡敏豌馆搞烙翁总透考鄂柱擂诽般葡搁冷渭拌襟林鹰撒书品肺抵陀篓抨上饿健埠允冠趾屡材焙戏犊煎娠状样乖锅例疼哑耀子鸟绰茅焙啄斤蓉径秽燃壳庇吱嗜琅兢煎鸽哇玩欲硼亲楷黑吵你藩颜壳鳞奄苯尿恐泥振郎冶峙艘鹅话袍奴职箍己殆谢残外慈恨昏馆叁迢陇俭熙己攘邻骗槛距疾咸蓑泽茧揖品绕熄声谋吠抽宗嘲量基室怠绞瞩且兰铣桩椒簧动准盔庸席驹臂譬弘统舟沁搽祖声写别涎彭汕柒慈厄喊肾釉莫掠评棺知蕊蒋某薛铺独珊谋么彭跺埠贴糠殖皮滤郴常睛阶旧勘鲁蹦靴杯蒸惜林胸趁蝇页返惩椅米 层别法 生活中运用层别法的例子很多——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60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很生动的层别例子。 上酒店时人家会问你吃西餐还是中餐;中餐的菜谱上又分凉菜、小炒、海鲜、汤类、煲类等;饮料又分白酒、啤酒、香槟、椰子汁、可乐等; 上图书馆时你会去查目录,粗分为文学、技术、健康、汽车等;技术类又可分为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层别法的运用。可以说层别法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更加简单化的一种利器。 一、定义 层别法是将所掌握的资料或数据按一定的类别特征(或一定的逻辑关系)加以区分、归类,以方便查找,并最终达到准确、有效统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所有统计方法的基础,其产出是一种清楚的思路,层次分明的类别、图表等。 例如:如何整理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另外6S中的“整理”就属于层别法的范畴。 层别法通俗的叫法还有抽屉法(银行出纳)、卡片法(邮局投递)或抽屉卡片法(图书馆管理), 日本著名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曾说“不懂层别法就等于不懂品质管理”,可见层别法的重要。但是许多人不能很好地运用层别法,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比如说运用目的不明确;对事物的评价要素不明确;分类时存在交叉、重复、遗漏现象;不方便填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方法等。总之一句话,就是不便于后续的统计工作。 二、层别法的制作步骤: 1、 明确目的; 2、 圈定群组,寻找各项评价要素; 3、 将各要素进行归集,找出其相互间的关系(按共性分大类、按个性分小类) 4、 做成图表 5、 试填、评估效果、修订(高效、准确、不产生歧义) 三、层别法的制作思考方法 ★★先看案例:某生产部基层人员QC手法考试得分查检表 工作岗位 人数/平均分 QC手法 管理人员 非管理人员 总人数 平均分 拉长 组长 维修工 物料员 测试员 统计员 作业员 层别法 查检表 柏拉图 …… 散布图 总体 ◆目的/主题:通过QC手法考试得分分析,找出培训方向,如某种手法或某类人员得分较低,则可视为重点改善对象。 ◆层别要素:工作岗位、QC手法 ◆特别提醒: A、工作岗位为管理人员别之父项,管理人员别为拉长、组长的父项;QC手法为层别法等手法之父项; B、以上分析共有4处用到层别法: A为QC手法别;B为职位别;C为工作岗位别;D是一个管理人员结构别。 C、如果需要,拉长还可以按拉线层别,比如一线拉长、二线拉长等。 ★★再看其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输出 备注 1、明确目的,选定主题 目的/主题:设计生产部基层人员QC手法考试成绩查检表 2、选择层别要素 要素为:生产部基层人员、QC手法 3、分析各要素的结构/特征 1、生产部基层人员:管理人员、非管理人员;拉长、组长、维修工、物料员、测试员、统计员、作业员、工作岗位;进厂时间等 2、QC手法:七种手法、掌握知识、熟练运用、内容层次等级等 1、先找出各要素的所有结构特征 2、分析各要素的所有特征(说明:拉长、组长属管理人员) 4、对各要素结构进行层别 1、管理人员:拉长、组长 2、非管理人员:维修工、物料员、测试员、统计员、作业员 (进厂时间意义不大,在此不计) 1、先按共性分大类、再按个性分小类; 2、防止重复、遗漏、交叉,防止父子项(或问题与原因)放在同一层级。如管理人员为拉长、组长的父项。 5、做成图形或表格 查检表、鱼骨图、系统图等。 查检表见上表 在层别时就应考虑后续的统计手法的选择、运用。 6、试填、评估效果、修订 查检表、鱼骨图、系统图等。 原则是:高效、准确、不产生歧义。统计一般有合计、比率、累计比率、平均值等,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四、层别法运用案例及说明 例1:以下是甲、乙、丙、丁四位工人分别采用A、B、C三家供应商提供的某工具各生产100个产品经检验后的不良数查检表: 工具 人员 不良数 A供应商提供 B供应商提供 C供应商提供 合计 工人甲 8 6 5 19 工人乙 7 6 5 18 工人丙 5 5 4 14 工人丁 5 4 3 12 合 计 25 21 17 63 ◆目的/主题: 掌握各供应商提供工具优良程度及各员工的技能水平。 ◆层别要素: A、以人员为特征层别,分析比较四位工人的技能,; B、以供应商为特征层别,分析比较三家供应商工具的使用效果; C、综合两个层别要素制作一个表格,同时分析比较人员和供应商如上图。 ◆特别提醒: A、只有在使用的原材料相同、检验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此分析才有意义。 B、目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层别方法,即如果只想了解各工人的技能,则只选工人为层别要素即可,如只想了解各供应商提供的工具效果,则只选工具为层别要素。应根据目的/主题来选择层别要素。 例2:XX试产机性能不稳定原因查检表 时间 不良项目 次数 2月 3月 4月 合计 焊点不良 10 15 12 37 排线不良 5 5 3 13 继电器不良 12 20 14 46 人为操作不良 14 18 14 46 岗位训练不足 12 10 22 44 合计 53 68 65 186 ◆目的/主题: 通过试产机性能不稳定原因数据收集,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层别要素:不良项目、时间 ◆特别提醒:同一层别要素中,不能将父子项/原因结果项放在一起。 A、不良项目层别中,焊点不良与人为操作不良不属同一层级,有包含关系,应把人为操作不良的其他几种主要具体不良确定后列入层别项; B、岗位训练不足与人为操作不良是原因与问题的关系,应剔除,但可作为“人力操作不良”需解决的原因之一。 管理人员 操作人员 技术人员 班长 主管 维修人员 装配人员 人 机 示波器 高压测试仪 波峰焊机 检测设备 生产设备 料 变压器 电阻 电容 电子料 结构料 上盖 法/工艺 老化 打胶 封箱 检验方法 装配方法 QC检测 包装方法 环(境) 温度 湿度 粉尘 空气质量 气候 底盖 例3:现场管理中常用的层别 说明:1、以上各项目均有3个层别;2、相应之上下层不能放在一起,如“管理人员”与“主管”,否则就会重叠,造成数据统计不准;3、以上还可继续往下层别展开。 例4:某服装公司为了制订在某居民小区的营销策略需要对居民区的人员做的查检表: 年龄 性别 人数 儿童 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0-10(含) 10--18(含) 18-30(含) 30-50(含) 50以上 男性 女性 合计 ◆目的: 通过对该小区人员之年龄、性别之调查,制订产品(服装)策略。 ◆层别要素:年龄、性别 ◆特别提醒: A、本案所圈定的范围为某小区,不可将小区外的情况纳进来 B、对层别项目要进行准确的定义,不能含糊:10岁、18岁、30岁、50岁要用“含”来明确。 例5:老师 臭老九 人分九等 层别法 例6:电视故障投诉状况层别法 不良状况 2月 3月 4月 合计 画面 没有画面 没有色彩 电波 天线老旧 天线方向 没有声音 其它 合计 A、这个层别法是不正确的; B、画面栏和电波栏所表现出来的是结果与原因的关系,不属同一层级 例7:图示法: 个人月销售额 目标值 张 李 王 赵 钱 例8:某服装公司招聘业务主管,有三个应聘者进入最后一关,面试官让三位观察某个房间的人一分钟,最后问他们看到什么?一位说:房间里有18个人。又一位说:房间里有18个人,其中10位男的,8位女的。最后一位说:房间里有18个人,其中10位男的,包括3位老人,5位中年人,2 位少年。8位女的,包括4 位老年人和4位中年人。你们说谁得到这个职位? ——点评:层别法需要一个人的洞察力(区分不同事物的特性)的概括能力(归纳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对这两方面能力的锻炼。 例9:小时候有个聚宝罐,里面有许多1分、2分、5分的硬币,我是这样计算的:首先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按面额分开;第二是数出各自的数量;第三是算出每一币种的钱数;第四是计算一共有多少钱;第五是做个记录,一分几枚,二分几枚,五分几枚,以后收入增加时,直接记入各自的位置。这就是个简单的层别法,不仅可统计现在的数据,还可为将来的统计工作打基础 ——点评:层别法不仅要看到现在的事情,更要为后续的工作打基础。 例10:警察破案多用排查法,就是将嫌疑小的人预先排除在外,集中精力对重点嫌疑犯进行审查:在一个商场里,发生了命案,警察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并封锁事发现场,对事情做了初步调查:死者,男性,30岁,商场保安人员,事发地点为仓库,死者手中抓着一把黑色短发(2CM左右),经法医鉴定死者与凶手搏斗三分钟后,被卡住脖子窒息而亡,大致判断凶手穿42码左右的皮鞋。于是刑侦队长进行了一系列层别: 人员300人 黑发 250人 非黑发50人 长发 200人 2CM左右短发50人 鞋码41-42 10人 其它鞋码 25人 女性 5人 男性 35人 年龄15-60 40人 15-60以外 10人 通过按上面的方案排除,刑侦部针对最后剩下的10人进行重点审查,可最后却并没有找出真正的凶手。为什么呢? ——点评: 1、 分析问题要客观,不能加入主观的因素(15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排除的理由?) 2、 一个事物有许多特征,所以有许多种层别方法,关键是结合目的,找到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因此应将不确定因素应放在后面进行,减少风险。 例11:两个老朋友谈6S(烟头——电线) 例12:台湾著名的品质管理顾问:如何才能发现品牌箱与仿造箱之间的共别? 层别法与创意思考法: who do what by when,at where ,达到how many 四、思考题: 1、A、B、C和D四个人是古希腊少女。她们正在接受训练以便当个预言家。(实际上,后来她们之中只有一个人成了预言家,并在特尔斐城谋得一个职位。其余三个人,一个当了职业舞蹈家、一个当了宫廷女侍、第三个当了演奏家。) 一天,她们四个人在练习讲预言。 A预言:“B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职业舞蹈家”。 B预言:“C将成为特尔斐城的预言家”。 C预言:“D不会成为演奏家”。 D预言她自己将嫁给一个叫阿特的男人。 可是,事实上她们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言是正确的,而正是这个人当了特尔斐城的预言家。她们四个人中谁当了什么?D和阿特结婚了吗? 2、题目源于德国逻辑思考学院,98%的测试者无法解题! 那位小姐养蛇? 有五位小姐排成一排 所有的小姐穿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 所有的小姐姓也不一样 所有的小姐都养不同的宠物,喝不同的饮料,吃不同的水果 钱小姐穿红色的衣服 翁小姐养了一只狗 陈小姐喝茶 穿绿衣服的站在穿白衣服的左边 穿绿衣服的小姐喝咖啡 吃西瓜的小姐养鸟 穿黄衣服的小姐吃柳丁 站在中间的小姐喝牛奶 赵小姐站在最左边 吃橘子的小姐站在养猫的小姐隔壁 养鱼的小姐隔壁吃柳丁 吃苹果的小姐喝香槟 江小姐吃香蕉 赵小姐站在穿蓝衣服的小姐隔壁 只喝开水的小姐站在吃橘子的小姐隔壁 问题就是:请问那位小姐养蛇? 3、四对夫妻,分别姓刘、钱、王、周、孙、陈、吴、徐,  刘结婚时周做客  周和钱同性别  王的爱人是陈的爱人的表兄  结婚前王、徐、周住在一起  陈氏夫妇外出时,吴、徐、周三人的爱人曾去码头送行。  问:谁和谁是两口子? 特性要因图 一、基本概念 现象 近因 远因 1、 冰山原理:浮出海面的冰山只是冰山一角,真正会导致轮船沉没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同样的道理,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问题只是表面的,只有经过深层次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本质,从根本上解决。 一次因 问题 真因 对策 处理 治标 治本 2、三种对策: 例如:针对现象(水龙头在滴水)有三种解决对策: 对 象 对 策 问 题 水龙头没关紧 处 理 用大力拧紧水龙头至不再漏水 一次因 水龙头内塑胶垫圈磨损 治 标 更换新的同规格的塑胶垫圈 真 因 垫圈太簿,很容易磨损 治 本 更换更优质、不易磨损的垫圈 例如:拨草——枝、茎、根、锄草剂 3、 脑力激荡法(Brain Storming——BS):一种通过集思广益、发挥团体智慧,从各种不同角度找出问题所有原因或构成要素的会议方法。BS有四大原则: A、严禁批评(应该鼓励、诱导,当议题超出主题范围时,主持人应予以引导); B、自由奔放(开放、坦诚、不分彼此、超常规思考); C、多多益善(宁滥勿漏,数量在50个以上为佳); D、搭便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借他人的观点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即他人加自己;二是完全是总结他人的观点,即他人加他人。) 另外,参与脑力激荡的人数以4-8个为宜;为了引进新思维,建议邀请一至二名完全不懂技术的人员参与讨论;讨论完后按关联性进行整理,输出特性要因图等资料。 4、 特性要因图: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脑力激荡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以下称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鱼骨图的三种类型: A、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各要素与特性值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 B、原因型鱼骨图(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 C、对策型鱼骨图(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写) 三、鱼骨图制作 制作鱼骨图分两个步骤:分析问题原因/结构、绘制鱼骨图。 1、分析问题原因/结构 A、针对问题点,选择层别方法(如人机料法环等); B、按脑力激荡分别对各层别类别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因素)。 C、将找出的各要素进行归类、整理,明确其从属关系。 D、分析选取重要因素。 E、检查各要素的描述方法,确保语法简明、意思明确。 分析要点: a、 确定大要因(大骨)时,现场作业一般从“人机料法环”着手,管理类问题一般从“人事时地物”层别,应视具体情况决定; b、 大要因必须用中性词描述(不说明好坏),中、小要因必须使用价值判断(如…不良); c、 脑力激荡时,应尽可能多而全地找出所有可能原因,而不仅限于自己能完全掌控或正在执行的内容。对人的原因,宜从行动而非思想态度面着手分析; d、 中要因跟特性值、小要因跟中要因间有直接的原因-问题关系,小要因应分析至可以直接下对策; e、 如果某种原因可同时归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请以关联性最强者为准(必要时考虑三现主义:即现时到现场看现物,通过相对条件的比较,找出相关性最强的要因归类。) f、 选取重要原因时,不要超过7项,且应标识在最未端原因; 2、绘图过程 A、填写鱼头(按为什么不好的方式描述),画出主骨 B、画出大骨,填写大要因 C、画出中骨、小骨,填写中小要因 D、用特殊符号标识重要因素 要点:绘图时,应保证大骨与主骨成60度夹角,中骨与主骨平行。 四、案例分析 例1、参考案例 以下是家庭影院半成品车间2002年7-8月份“半成品产线锡渣、元件脚影响产品稳定性(半成品7、8月份因为轻微的锡渣造成返检2批)”而进行的特性要因图分析: 焊接 刷板、吹板 剪脚 胶箱和拉线锡渣粘附产品 产品放置不规范 未彻底清理拉线锡渣、元件脚 波峰后锡渣、锡珠残留 吹板未干净 吹板时脏物留在拉线上 刷板时铜丝残留板面 坏铜刷未及时更换 剪脚长度不良 半成品锡渣、 元件脚影响产品稳定性 员工习惯敲锡渣盒 锡渣盒未及时清理 无剪脚治具 临时使用的纸盒未彻底清理 刷板SOP操作不到位 锡渣溅出 锡渣盒太小 拉线脏 剪脚未按SOP执行 ★ ★ ★ ★ 产品移动 ★ ★ 例2:需改善案例 以下是2001年5-8月影碟机分厂工程部就“半成品车间面件划伤率高(不良率1.84%)”进行的鱼骨图分析: 面件装配线短,人员多作业受影响 面件划伤率高 员工作业节奏性差、下机不平衡 线上人员间隔小,操作及放物料不便。 面件被线体铁支架撞伤 各塑胶件来料品质差需加工易使作业不平衡堆机 因修复较易,员工不重视划伤。 部分员工对面件划伤监控不够 人 面件银白色划伤易造成不良品 环 境 料 产线对工艺要求把握不够 生产工艺 取放面件手法错误 放面件不放在汽泡袋上 作业速度不均匀,堆机划伤 面件作业人间隙太小 机 器 电批高度低,撞伤 取放面件位置太紧,与线体架撞伤。 ★ ★ ★ ★ ★ 方 法 1、 按人机料法环层别时,对“人”的分析过于主观。如“因修复较易,员工不重视”属主观猜测,且不易验证,建议从“指甲划伤”、“首饰划伤”、“上班跟别人讲话”等客观现象着手。或将其划归“方法”类,比如“SOP是否有效制订”、“是否按SOP执行”等角度思考。 2、 在最小要因处,过多出现“不良”字眼。如“产线对工艺要求把握不够”,改善时不知从何处入手。建议找出真正不良的部位,确认到底是对哪个工艺环节、如何操作不当,等等。 3、 要因描述时,将原因与结果放在一起,层别不够清晰。如: A、“因修复较易,员工不重视”,可改为“员工不重视”; B、“电批高度低,撞伤”,可改为“电批撞伤”为中要因,“电批高度低”为小要因; C、“作业速度不均匀,堆机划伤”可改为“堆机划伤”。 4、 中要因“生产工艺”未采用价值判断(没有好坏区分),建议去掉,直接把“产线对工艺要求把握不够”作为中要因。 5、 原因归属不明确,要因间有交叉、重复现象。如: A、“面件作业人间隙太小”、“面件装配线短,人员多作业受影响”、“取放面件位置太紧,与线体架撞伤”可整合为“面件装配线短”,归属环境因素; B、“作业速度不均匀,堆机划伤”、“各塑胶件来料品质差需加工易使作业不平衡堆机”、“员工作业节奏性差,下机不平衡”间有交叉现象,可整合后归属方法因素; C、“因修复较易,员工不重视”是“部分员工对面件划伤监控不够”的原因之一,不属同一层级。 6、将不是原因的因素作为原因,如“面件银白色划伤易造成不良品”等。 7、重要原因未标识在最未端,如“取放面件手法错误”。 查检表 企业要永续经营,必须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它,即感觉问题→收集数据→确认问题→分析原因下对策并执行→标准化,所有这些都必须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因此,正确运用查检表和柏拉图就显得十分重要。 查检表在生活中运用很广泛的,比如:吃饭时,一碗菜没上,一瓶酒没喝,拿帐单一对就知道;比如到长安公园玩时,事先要购一点吃和用的东西,由于没有做查检表,结果去了才知道没带报纸,只好坐在地上。 计量型数据:必须借助工具来测量的连续性数据(可无限细分)。如木板的长度、重量等。 数据 计数型数据:无须借助工具就能测量的非连续性数据。如木板的数量、搬木板的人数等。 一、定义 查检表:@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用容易了解的方式作成图形或表格,并记上数据或检查记号(如正、√等),加以整理、统计,作为进一步分析或核对检查用。 @制作查检表必须结合活动目的、按照层别法的原则慎重选择查检项目。 @针对原始数据查检。每个人都会按自己的知识、看法进行过滤,加入主观的因素,因此做好查检表,必须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的。 @要用容易了解的方式,即不管什么样的人来填表,都不会产生歧义,必要时,应以题注或说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查检表分记录用查检表(结果未知,通过收集数据来得出结论)和点检用查检表(对最佳状态或标准已经心里有数,通过点检现状数据来验证其与标准的差距)两种。因此查检表具有提醒作用; @为方便分析与核对检查,做查检表应向后看,为后面的统计分析工作打基础。 @查检表是用来处理离散数据的,如果为分析某问题,数据对象不是离散数据,则要转换成离散数据后再处理。比如问卷调查分数; @查检表可用于收集过去进间的历史数据,也可用于收集未来时间的数据; @收集数据要注意新鲜度,收集完后要马上使用; @在一定情况下,可用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然后用查检表统计。 二、查检表制作流程: 1、查检表制作流程 A、根据活动目的,确定查检表的名称和查检项目(参考层别法做法)。 B、以查检项目作竖列,查检时间等项目作横列,画表,并决定数据的收集周期、收集人和记录形式。 C、收集原始数据并填入表中(对数量不多、影响不大的项目可合并为其它项)。 D、加以统计整理,如合计、比率、排序等。 E、制表人签名、日期等。 2、流程说明: 一个完整的查检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制作原始数据收集查检表、收集数据、整理成最终的查检表。 A、制作数据收集原始表单 a 、先确定表单应有之基本内容,比如不良项目、日期等。 b 、此表主要功能是收集原始数据,不设统计功能(即不含其它项、合计、比率、排序等)。 c 、对能确定之不良项目可先填入表单,不能确定之项目,预留空格,根据实际出现的不良现象随时填写。 d 、确定数据收集期间、收集周期、收集人员等内容。数据收集时间,如2002年10-12月,或2002年10月1-31日;数据收集阶段,一般以小时、天、周、月为单位。数据收集人必须跟工作直接相关,且有一定的故障鉴别与分析能力。同时,当数据发生后,应立即记入查检表内。 B、收集原始数据 a 、由数据收集人将实际发生的不良现象及次数记入表单。 b 、当新的不良项目发生后填入表单预留之空格,并记入数据。 C、汇总成查检表 a、将不良现象、不良数、不良率、排序等项目作为要素依次列入查检表。 b、填入不良项目及对应的数据。 c、如果不良项目超过10项,要将数量不大的项目合并成其它项,但其它项的总数不能超过数目最大的项目。 d、为了方便做出问题结构柏拉图,要进行排序,其它项不纳入排序。 e、如果最后统计得出的各不良项目数据相差不大,应重新考虑层别方法是否正确。 在整个过程中,数据是重中之重,既可以整理过去时间段所收集的历史数据、也可以收集未来时间的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有效性或新鲜度,收集完数据应马上使用;对收集数据耗时较长,或收集较困难的,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一次性收集。 三、案例分析 例1:某家庭经常为开支发生争吵,老婆说老公抽烟花钱多,老公说老婆伙食开支太大,有时还骂小孩忘了关电灯,使得电费超支……,吵来吵去不得要领,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开支情况的查检表: A、原始数据收集查检表 开支项目 年度预算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交际费 2000 300 500 1000 1200 500 1000 4500 资助小舅子上大学 3000 3000 2000 5000 零花钱 2000 400 420 400 300 250 500 220 300 310 280 220 200 3800 伙食费 5000 550 600 520 400 450 480 500 410 420 400 380 490 5700 烟酒钱 800 120 100 80 70 70 80 60 80 150 90 60 90 1050 水电费 1000 110 130 120 100 100 90 80 70 150 90 100 110 1150 其它 1500 210 320 160 110 110 140 200 190 210 150 100 200 2100 合计 15350 1790 5570 1280 980 980 2290 2260 1050 3240 1510 860 2090 23350 B、按有利于分析改善的原则,将原始数据查检表转化为最终查检表 开支项目 预算金额(元) 实际花费金额(元) 超支金额(元) 超支金额累计(元) 超支金额累计百分比 (朋友)交际费 2000 4500 2500 2500 31.25% 资助费(小舅子上大学) 3000 5000 2000 4500 56.25% 零花钱 2000 3800 1800 6300 78.75% 伙食费 5000 5700 700 7000 87.5% 烟酒钱 800 1050 250 7250 90.63% 水电费 1000 1150 150 7400 92.5% 其它 1500 2100 600 8000 100% 合计 15350 23350 8000 例2:2001年8月影碟机分厂生产部半成品车间面件划伤情况数据统计分析 1、收集数据:2001年8月影碟机分厂生产部半成品车间面件划伤查检表 时间 项目 8.1-5 8.6-10 8.11-15 8.16-20 8.21-25 8.25-30 合计 面件被线体铁支架撞伤 42 47 53 50 43 39 274 作业不平衡堆机划伤 47 43 39 48 38 34 249 电批高度低撞伤 31 37 35 26 37 31 197 取放面件手法错误 39 27 31 29 32 34 192 面件划伤作业控制差 29 30 27 31 29 27 173 其他 39 21 19 23 20 19 141 合计 227 205 204 207 199 184 1226 收集时间: 8.1-30 收集周期:5天 收集人员:李建平 2、计算不良数和不良率 不良次数 项目 不良数 不良率 累计不良率 A、面件被线体铁支架撞伤 274 22.34% 22.34% B、作业不平衡堆机划伤 249 20.07% 42.41% C、电批高度低撞伤 197 16.64% 59.05% D、取放面件手法错误 192 15.44% 74.49% E、对面件划伤作业控制不够 173 13.94% 88.43% F、其他 141 11.57% 100% 合 计 1226 100% 3、特殊案例 在制作查检表时,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数据收集有困难、收集到的数据不便于制作柏拉图等、或收集到的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目的,应如何进行计量型数据与计数型数据间的转换等问题。 例3:2001年12月饭堂环境满意度调查查检表 选项 次数 调查项目 非常好 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平均分 1、饭堂场地是否满足使用 9 15 42 21 1 6.2 2、桌椅、餐具是否干净 12 14 56 5 1 6.7 3、打饭地点是否干净 11 19 47 9 2 6.6 4、倒剩饭菜点是否干净 7 11 27 33 10 5.4 5、饭堂空气质量 11 21 34 17 5 6.4 6、现有空调是否满足使用 15 41 19 8 5 7.2 7、打饭服务态度 11 21 44 9 3 6.6 8、娱乐、冷饮设施是否有必要 12 4 42 27 3 5.9 9、饭堂周围花池环境 7 2 27 44 15 4.8 10、饭堂内绿化环境 11 3 51 20 3 6.0 说明: @由于收集数据较困难,所以采用调查表一次性收集数据。 @因为这是满意度调查,必须找出不满意的项目,而不满意并不能跟分数划等号,因此,必须转化特性值,将“较差”和“非常差”定义为“不满意”,从而将分数转化为可计数的人次,完成计量数据向计数型数据的转化。 @将不良项目按大小序排列,分别算出不良率和累计不良率。 不良次数 调查项目 非常好 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平均分 不满意人次 百分比 累计比率 饭堂周围花池少 7 2 27 44 15 4.8 59 24.4% 24.4% 倒剩饭菜点不干净 7 11 27 33 10 5.4 43 17.8% 42.1% 娱乐、冷饮设施不足 12 4 42 27 3 5.9 30 12.4% 54.5% 饭堂内绿化环境差 6 3 51 20 8 5.5 28 11.6% 66.1% 场地不能满足使用 9 15 42 21 1 6.2 22 9.1% 75.2% 空气质量差 11 21 34 17 5 6.4 22 9.1% 84.3% 空调不能满足使用 15 41 19 8 5 7.2 13 5.4% 89.7% 服务态度差 11 21 44 9 3 6.6 12 5.0% 94.6% 打饭地点不干净 11 19 51 5 2 6.7 7 2.9% 97.5% 桌椅、餐具不干净 12 14 56 5 1 6.7 6 2.5% 100.0% 说明: @经过特性值转化后,不满意人次排序与分数排序发生变化; @为了便于制作柏拉图,最好将不良项目横排,与柏拉图的位置相对应。 @应确保项目量不超过7项,所以可将最后的四项合并为其它项(其它项数值不能超过数值最高项)。 4、思考题: 1. 请结合生产部实际,设计一张6S查检表。 2. 盘点表也属于查检表的一种,请分析制作盘点表及实际盘点时的注意事项。 3. 附表是某部门(共五名成员)某周内违规现象的散乱记录,请为其设计查检表(每日点检表或每周查检表)。 记录:甲周一上午迟到,下午早退 乙周二在办公室抽烟 丙周三串岗 丁周三下午早退 甲周四上午迟到 乙周五打私人电话,下午早退 柏拉图 一、定义 柏拉图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发现的。在分析国家经济的时候,他发现全国80%的金钱集中在20%的人手中,而20%的钱分布在另外80%的人手中。柏拉图指出,最重要的问题只占少数。后来由日本著名品管大师石川馨将这个观点用图形表现出来,并加入到QC七大手法中。 柏拉图又叫重点分析图(80-20法则),是根据搜集的数据,依据不良种类、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的位置、时间等不同区分标准,找出比率最大的项目或原因,依据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柏拉图是用图形和视觉效果进行管理的品管手法,是以数据处理为依据的。 柏拉图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结合其它品管手法使用,比如层别法、查检表等。 制作柏拉图时,左轴必须是次数,右轴必须是累计百分比,所以在收集数据、数据整理阶段,一定要思考有利于呈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比如下例中以超支数就比开支数更为有效。) 二、用途 A、掌握主要问题点(问题确认柏拉图) B、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原因确认柏拉图) C、对改善后的效果确认(改善效果确认柏拉图) 三、制作方法 A、按原因或结果层别不良项目(一般不要超过7项,数量太少的项目可合并为其它项) B、决定数据收集期间,依分类项目收集数据制作查检表 C、依据数量大小排序并计算不良率、累计百分比率。 D、画纵轴和横轴,左纵轴为发生频次、数量的绝对值,右纵轴为相对应的累计百分比值,左轴总数与右轴100%对齐。两轴的刻度均须朝内,图形高宽比约为1:1。 E、画柱形图、累计点(累计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