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433997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张店乡岳楼小学 马京国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45页图片上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解决问题: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三、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2、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45页第1题: (2) 量一量; 六、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蚂蚁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一周,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1、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2、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边缘的长度。 同学合作完成 摸一摸: (a) 课桌面的边线。 (b)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用彩色笔描出图形的边线。再计算: 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蚂蚁爬树叶感知什么是周长 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展现所学习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一次温故刚刚学过的知识。 作业 设计 测量餐桌面的周长 板 书 设 计 什么是周长 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 〔课堂实录〕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朋友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感知、理解“一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听清要求:在本上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我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课桌面的一周,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   (生摸)   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摸完坐直)   活动三: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在规定时间内爬过的是它们所爬树叶的一周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揭示树叶的周长   师:这个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生1: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生2:树叶的大小不一样,走的长度不一样。 三、〔教学反思〕 窗体顶端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 空间与图形 ” 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 —— 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 “ 量一量 ” ,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窗体底端 四、〔专家点评〕马全民(张店乡骨干教师) 前几天,听了马京国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 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四、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马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马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7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