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理科学概论
1、 地理学的发展过程:(P2)
一般将地理学的发展分为萌芽、初创、形成和发展四个时期。(1)萌芽时期是指地理学尚未成为专门的学科,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囊括地理大发现以前全部地理学发展史。
(2)把地理大发现作为地理学萌芽和初创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是因为在地理大发现过程中,环球航线上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证明着人类上万年为之求索的关于地球形状和性质的真实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状星球,是太阳系行星之一。这标志着地理学整体化的开始。
(3)洪堡和李特尔是地理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自他们以后直至20世纪中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一代又一代地理大师们的共同努力,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故把这一时期称为地理学的形成时期。
(4)20世纪后半叶直至今天是地理学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进入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全新阶段。
2、 地理学的主要著作(P3)
(1) 中国的:公元前5世纪《禹贡》、《周易》、公元前7世纪《管子》、《山海经》、《穆天子传》、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晋代裴秀《禹贡地域图》、唐贾耽《海内华夷图》、《禹迹图》(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画方地图)
(2) 世界的:公元前3世纪,希腊学者埃拉脱色尼《地理学概论》、荷马《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气象学》、斯特拉安《地理学》、托勒密《地理学指南》、洪堡《宇宙》、李特尔《地理通论》
3、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过程(P10)
研究对象:一般的把地球表层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了解,代表性的有景观、地理环境(其发展有周期性、层次性、不可逆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地理系统。
4、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特征(P30)
(1)、学科性质:是自然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跨学科的科学。
(2)、学科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
5、 人地关系理论:(P58)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各种观点、思想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人地关系认识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意义。
(1)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代表人物伯丁、孟德斯鸠、拉采尔、森普尔。
(2) 人地相关论:法国地理学创始人白兰士认为同样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人的能动性。
(3) 适应论:代表人物利物浦大学教授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及核心是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
(4) 人类生态学思想:主要有5个论点。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对立物。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三、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四、地理环境通过社会生产方式间接影响社会发展。五、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
6、 区位空间理论(P50)
(1) 农业区位论:杜能,于1826年完成的《孤立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农业区位论的基础。
(2) 工业区位论:韦伯【德】与1909年出版了《工业的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3) 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市场区形成的经济过程,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得出了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的高效市场网——中心地理论,首次以城市为中心市场腹地。
(4) 空间相互作用与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赖利和齐普夫;空间扩散理论:赫格斯特兰德。
(5) 行为空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家越来越注意行为对区位和空间过程的影响,于是产生了行为空间理论。主要有行为矩阵理论、认知地图和空间偏好选择。
(6) 地缘空间:现代地理学的空间理论中地缘问题仍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空间战略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7、 地域分异规律:(P43)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 水平地带性分异:一、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水平自然带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按南北方向依次发生跟替的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二、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水平自然带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按东西方向依次发生跟替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球内能,及海陆分异(水分)。
(2) 垂直地带性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剧烈变化,垂直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依次有规律的发生跟替的现象叫做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8、 文化地理的核心内容:(P76)
文化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科的分支学科,核心内容包括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五个方面。
9、 地球表层结构:(P85)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10、 全球变化及全球变化响应(大题目30分 )(P153)
(1) 全球变化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化意在表达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意义。20世纪80年代,全球变化成为全球系统的变化,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过程,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二、全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三、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响应。四、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
(3) 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特点:一、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二、多时间尺度的研究。三、在空间上必须考虑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4) 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一、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适应系统。二、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多途径影响地球环境。三、人类驱动的变化导致复合效应,以复杂方式与地球系统级联。四、地球系统动力学具有临界阈值和突变特征。五、地球系统变化加快。
(5) 全球变化响应:见书P157
11、 RS\GPS\GIS:(P122)
(1) 遥感(rs):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是一种不通过直接接触目标物而获得其信息的新型探测技术,通常指获取和处理地球表面信息,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信息,最后反映在相片和影像上的技术。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地理研究、综合评价和管理、定量分析和决策而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数据、GIS人员(开发人员和用户)、应用模型。其中核心是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
(3)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可以定时和测距的空间交会定点的导航系统。由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器三部分组成。中国——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12、 可持续发展:(P64)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内涵有5个层次:
(1)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点的是发展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3) 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 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究和普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13、 现代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P7)
(1) 背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后,各门科学都在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革新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生产日益增加,使经济的工业化和社会的城市化急剧发展从而导致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地区与部门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日益尖锐的矛盾。
(2) 存在问题:一、地理学的发展停留在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范畴。二、不重视技术科学的全面发展。三、地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停留在报告、地图、区划、规划的软科学上,未能涉足工程技术领域
14、 循环经济:(大题30分,P193)
(1) 内涵:所谓循环经济,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循环,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减量化、在利用、在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即3R原则)。
(2) 循环经济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能有效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工业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保持和增强环境优势。
(4)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环境资源意思。搞好区域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鼓励机制。创新投资经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努力强化技术支撑。强化绿色理念,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5) 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一、是社会发展的活力:发展是硬道理,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的到尊重和支持。并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二、是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妥善协调社会成员之间关系,扶贫济困,诚信祥和。三、社会发展的持续力:建立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社会的资源和环境,为子孙后代提供优良的发展空间。总之,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正义,并维护下代人享有同等发展机遇。
15、 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P179)
主要特征:成因背景复杂;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害群发;地域分异明显;灾害多发与少发交替,未来十年处于灾害群发与多发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