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60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用具:
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
1、情境导入
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1)、(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2)、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 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学、议
1、出示自学指导
(1)自己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每个方格边长是1厘米)
(2)小组合作探究:
①讨论把这个正方形按2 : 1放大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②2 : 1放大是什么意思?讨论完以后再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③观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及时解决生成问题。)
2、议
(1)小组讨论汇报。
①选用直尺,利用方格纸绘制正方形。
②这个正方形按2 : 1放大边长应是6厘米,
师:按2 : 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
生2:比例尺的前项表示图上距离,2 : 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所以就是把原来的边长扩大2倍。
师:2 : 1表示把图形的各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前的边长是3格,扩大到原来的2倍,边长是6格。
③展示学生画的正方形。
④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形状没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⑤延伸:如果把原来的正方形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
⑥生:按1:3缩小就是把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3.
让学生说一说缩小后正方形的边长是1格。】、
(2)比较3个图形,图形的各边放大和缩小后,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1、边的长度按一定的倍数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变。2、比的前项表示变化后的长度,比的后项表示原来的长度。
不同点:比值大于1(如2:1),表示图形放大。比值小于1(如1:3),表示图形缩小。
三、练
1、填空题
(1).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为3cm,三边按2︰1放大,得到的边长为( )。
(2).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3︰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 ) cm2。
(3).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 )倍。
(4).比例尺2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 )倍。
2:按2:1画出下面两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 长方形长3厘米,宽2厘米。
(2)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4厘米,3厘米。
3:把放大后的长方形按1:4缩小,三角形按1:2缩小。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4: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先按4:1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