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到七年级数学的过渡教学的体会
我已经有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每接一届初一班我都特别重视 小学数学到七年级数学的过渡教学 ,一方面学生到了初中的认知水平迅速发展,数学思维也应该随着相应知识的拓展得到相应的展开、训练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行为以知识点的贯穿为主线,以学生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以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生带着好奇和信心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非常清楚小学数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然后我们才能对七年级的数学教学有的放矢
一. 小学以数的认识和计算为主,中学关注新数的形成、发展、数系的整体构建。数系知识的新旧过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的基础.。我在刚接七年级班的时候,常常有人在数的归类方面模糊不清,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有理数及其衍生概念的严谨性,用数轴来体现有理数的客观存在性,用相反数来反映它的对称性,用绝对值来表示它与原点距离的相对性。在小学,有关数的定义也有许多,但对有理数及其衍生定义的理解显然更抽象了一些,需要我们将小学学过的整数、分数、百分数、奇数、 偶数、以及各种小数等反复比较、分类,最后提取有理数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有理数,他们中的一些其实是我们的“老相识”了,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时候,还要适当的运用图解,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必须适当的渗透数集之间的并列、交叉、包含关系,使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归纳思维得到巩固和升华,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区分正数与正有理数,有理数与正负数等概念,攻破这一关,学生对有理数这个概念由陌生到亲切,学生对小学数的认识上升到数系的高度。
二.是首次在第一章中出现了字母代替了数,例如:数a的相反数是-a,a的绝对值可以等于a、-a、0,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总是把a 当成正数,-a当成负数,这是由于学生的对带有“+”号的字母和数一样看做是正数,带有负号的字母和数一样看做也是负数,很难马上把字母和0联系在一起等,这不仅反映学生受到 了思维定势的影响 ,也没有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用字母代替数,打个比方说,一片深林里长着杨树、柳树、桦树等各种树,小学我们是逐个“树”种去 进行研究的,到了中学,我们需要把整个森林作为研究单位,所以要告诉学生用字母代替数,代表的是某些数的共同点,所以要考虑到这个字母代表的数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如果a代表有理数,那么-a表示?判断:a的绝对值是否一定大于零等要不断强化字母的内涵,以及“—”号的意义,它在不同的数学环境下应理解为负号、减号、相反数等含义。
三、在方程(组)的建模方面,小学数学遇到实际问题采用较多的是逆向思维,例如张红的年龄的三分之二等于20,求张红的年龄,而当遇到复杂问题时,算术方法却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小王和小李合作20天可以把一项工作做完,且小王三天完成的工作量和小李四天完成的工作量相等,问:小王和小李单独完成这项任务各需几天?而方程却能很容易的解决这类问题,开始时学生觉得算术法比列方程简单,甚至列出x=……….这样的“算术方程”,不要马上否认学生的算术方法,要知道算术方法得心应手的同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学得快,对于那些小学就有畏惧感的同学,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逆向思维的影响正好可以帮助他们从头分析:已知和未知,题中涉及的不变量,即相等关系,点拨简单(明显)的相等关系用来设未知数,而复杂(隐含)的相等关系可用来列方程,学生一旦完成了这种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会很轻松的发现方程比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从而自然地接受这种方法。逐步把方程(组)作为一种代数探索中的重要工具。
四.在小学几何的基础上更细致的研究初中几何
小学学习的几何知识有简单几何形体的长度、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七年级几何则点、线、面、体的动态模式研究了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线段、角,获得知识的方式也由直观的教具教学发展到抽象的几何概念教学,还对 线段角的公理、定理、性质等进行了实践性归纳,为后序几何学的的演绎思维,论证思维、探索思维打下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有的用到小学几何学的基础,例如度量法、割补法,但更多的由形象思维上升到理论思维,这一部分的学习更需要老师拿出耐心、让学生的抽象思维速度成为老师教学策略的侧重点 ,重概念的理解,重理解方法的直观、生动。现在的网络或多媒体教学应该更多为我们研究这部分知识点提供帮助。
根据以上我对小学数学与七年级数学在内容和思维方式方法上的异同有了一些感悟,而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小中学生”那种活泼好动的好奇心,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引导,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像个真正的主人那样放松的探索交流,在知识上自然过渡,思维上递进提升,教师融入细腻的情感去多观察、鼓励、改进、创设情境来培养他们,让他们在动态合作中交流,静思中不断探索,教与学都要敢于克服困难,尤其是那些 在小学数学中有挫败感的学生 我们更应该细心呵护、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应,放手让他们去了解数学发展史的渊源,感受数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变要求学生“学会”到“会学”我想实现让“小中学生们”喜欢上数学应该不是难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