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俗世奇人之
《好嘴杨巴》
冯骥才
阳泉二中 邵萍
[教学目标]:
1、走进小说,了解文体知识。
2、揣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品味津味,感受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大美。
[教学重点]:品读奇字奇文,体会文章之妙,把握杨巴的性格。
[教学难点]:对杨巴“圆滑世故”的评判。
[教学方法]:诵读法 梯级问题引导法 演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拿出听写本,听写四个成语,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并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在黑板上和大家同时书写。四个成语是: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对照一下,看有没有写错。之后,请同学们以“我是一个 的人。”造句,从刚听写的四个成语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注:
看风使舵:看风向转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含贬义
逢场作戏:原指卖艺要遇到适当的地方就开场表演。后用以比喻在一定的场合下随意应酬;偶而凑凑热闹。含贬义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很多,四面八方通明透亮;现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面面俱到。能讨好各种人,含贬义
左右逢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老师指出:这些词都有为人处世世故圆滑(板书)的意思。可是,作家冯骥才却把这四个成语一股脑儿全用到杨巴一个人身上,却丝毫不含贬义,大加赞美一张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在作家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欣赏一出好戏,品赏好嘴杨巴!(板书)现在,老师考验一下同学们的集体智慧,看能不能读好课题。提示:重音落在那个字上。齐读好嘴杨巴。(重音落在“好”字上)
二、诵读韵味,渐入佳境。
1、 小说可分哪几部分?读小说你最想看的是什么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高潮)
2、请同学们找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并齐声朗读,圈点勾画精彩的词和句子。
问题:杨巴的好嘴具体体现在哪句话上?这句话是在什么形势下说的?(高潮部分8--13)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第8段,李鸿章大怒)
3、请学生反复读,读出李鸿章的怒气。
注意:读后,老师引导: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这上面这么多脏土!”“真是岂有此理!”(朗读训练)
4、 李鸿章大怒,当时气氛如何?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
紧张 勇气,勇敢
( 板书:敢说 )
5、 再读杨巴的那句话。引导学生重读“不知道”和“不爱吃”。揣摩“不爱吃”为什么重读。
找到杨巴的心理活动,可见杨巴这句话说得很----。巧、妙等字学生会说出的。 (板书:巧说。)
6、 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句。
“立时”、“飞快”、“一转两转三转”。
(板书:快说。)
7、 因为敢说、巧说、快说,杨巴赢得了一张好嘴。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为什么赏?
引出李鸿章的赏银。
引导读李鸿章的心理活动。圈点李鸿章对杨巴的赞赏之语。找出
“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板书
8、李鸿章夸杨巴机敏过人,这显然是一个褒义词。可我们在开始写的四个成语全含有贬义呢!这究竟为什么呢?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把这四个成语用在李鸿章身上试试。出示课件:
把课始我们听写的四个成语填在空格上
—(八面玲珑)—的李鸿章,极善于—(看风使舵)—,精于—
(逢场作戏)—,因此,在晚清官场浮沉升迁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他总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学生填写后,教师进一步明确。这四个成语用在老奸巨滑的李鸿章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应该说这是对李鸿章的最好的道德评判。可用在杨巴身上就不是道德评判了。问:杨巴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杨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身份低微的杨巴,是没有地位的,在市井中的各种压力,造就了他圆滑世故的说话风格,这是他的生活策略啊!他们是身怀绝技的“奇人”,他们生活在需要面对生存压力的“俗世”。这让我们读来,不禁有一种对杨巴生活状态的——【同情】。
这是我们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 冯骥才先生,他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
【喜欢】,所以作者给他立传。
请表演组的同学呈现精彩的情景剧,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欢迎)
三、品读首尾,巧探奇趣。
近期效果是得到李鸿章的赏银。那远期效果呢?读最后一段。问:文中说“杨家茶汤”改称做“杨巴茶汤”,杨七是不是没用了呢?删去前面的杨七的描写如何?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的巧妙。“杨家茶汤”的招牌还是如此,只是人们把它叫做“杨巴茶汤”罢了。那这好嘴杨巴的故事是谁转出去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是百姓传出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名声传遍了津门。俗世中也就多了两个奇人。那咱们集思广益,给这杨家的茶汤店写一副对联,老师给上联,同学们对下联好。出示课件:
杨七有绝活茶汤香透碗底,
杨巴凭好嘴名声响遍津门。
横批 杨氏茶汤
四、走近作者,大美文化。
其实作家冯骥才何尝不是一个奇人呢。出示课件:
有关冯骥才的介绍:? 这就是冯骥才!
一、 写奇文:他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奉献了以中华民俗文化为内核的一道道精神大餐!
二、做奇事:他全身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守望者”。
见【PPT】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全书包括【序言】 【蓝眼】 【酒婆】 【死鸟】【苏七块】 【认牙】 【冯五爷】 【好嘴杨巴】
【张大力】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刷子李】【蔡二少爷】 【背头杨】 【青云楼主】 【泥人张】
【小达子】 【大回】 【刘道元活出殡】 【海张五】 【绝盗】)
写俗世奇人高人一等,
救民族瑰宝情暖九州。
五、 余音绕梁,小试牛刀。
首先我们明确好口才好思维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对于杨巴,需要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我们评判的价值就会不同,就像我们现在,需要好口才,但是是不是需要他那般的殷勤然后扭曲自己的人格啊?对,不需要。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很多的人生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定位就即可。好口才用对地方,也是有极大的作用的。所以这一课,简简单单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却很多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留给大家课后继续再去思考。
请同学们自选《俗世奇人》中最喜欢的一篇来阅读,然后写人物短评,字数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好 嘴 杨 巴
冯骥才
敢说
好
机敏过人心灵嘴巧聪 明
巧说
快说
教学设计
俗世奇人之
《好嘴杨巴》
邵 萍
阳 泉 二 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