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那树》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11061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树》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那树》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树》教学设计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 何新梅 【教学内容分析】《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 1.学生为九年级的孩子,通过三年语文课堂教学的熏陶,大多数孩子善于思考,乐于表达,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2.学生有过较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 3.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本课反复诵读,进行充分的预习,对本课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4.学生能够从品味语言入学,去感受形象,体会感情,有一定的品味语言的能力。 5.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处在发展逐渐成熟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作一点思考。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对传统文化的消失做一点思考。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 想感情。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 2. 揣摩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言,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愤悲剧色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那树》。上一节课,同学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预习了这一课,我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投影:“那树啊——”) 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三个字,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读。 生读并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了自己预习课文的感受,同学们预习得很好。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篇文章写了那树由生到死的过程。 三、感知理解曾经的那树 1.师:阅读1-5段,看看那树生的时候曾经是一棵怎样的树。请同学们拿起笔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做点旁批。然后我们来交流。 2.生默读后交流。 3.师归纳总结:这是一棵古老、茂盛、坚固的树,又是一棵默默无闻、奉献人类的树,还是一棵神奇可敬的树。 四、感知理解后来的那树。 1师:那树生的时候是如此地造福他人,如此的可敬,可是最终为什么会死呢?课文哪一段写了那树被砍掉的原因? 2.生回答 3.师:人死,是不是树的的责任?既然树没有责任,可是文中却连用了几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词语。同学们发现这个词了吗?(于是)于是是什么 意思? 4.师:(投影三个于是的句子)三个“于是”,你觉得哪几个用得合理,啊几个似乎不合逻辑? 5.师:人撞树,树偿命。三个于是看起来多么理所当然,多么顺理成章,多么天经地义。可是我们仔细品味,却又发现这是多么的奇怪滑稽,多么的 荒唐多笑。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情感。 6.生读这三句。 7.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第4、5自然段,作者也用了三个“于是”,我们也找出来,仔细品味。(投影三个于是的句子)刚才同学们说了,“于是”是有前因后果的,谁来分析这几个于是内容之间的因果是什么。 8.师:第三个于是后面的内容,是不是树应该做的?是不是理所当然的?这三个于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棵多么可爱的树,多么可敬的树,多么有情有义的树。可是人呢? 师对比朗读两组于是的句子。 9.师:从这两组于是,我们读到了什么? (人对树的冷酷无情,树对人的有情有义。树的可敬可爱,人的道貌岸然。) 10.师:如果没有人撞树而死这件事,那树被伐的命运会改变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生找原文的的回答) 11.师:在这种生存凶险的情况下,树又是怎么做的呢?可以看出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投影:上帝曾说——) 12.师:那树无法做到“死复绿”了啊!因为人终于向他下毒手了,我们来看看人是怎么无情地对待他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体验感受树的痛苦,作者的批判,同情之情。) 五、感知作者心中的那些树,理解作品的意蕴。 1.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王鼎钧对那树由绿着生到绿着死,到死了没能再绿的描写,到底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投影《教师用书》的观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除此之外,你从那树的形象再作点深入思考,“那树”真的就只是一棵树?作者真的只是在诉说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吗? (投影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上的一段话)那树还象征着传统文化。你能想到哪些传统文化、传统习俗? 2.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了《那树》这篇散文更像一篇寓言。作者赋予“那树”丰富的寓意。 3.师小结:当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从我们身边渐渐消失的时候,当承载 历史的老村庄、老城墙、老房子被拆掉的时候,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同情心、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离我们远去的时候,今天的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还能知道“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的”的“那几千条断根”吗?同学们,在这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特别想说,树说是根,根就是树,我们生命历程中曾经给我们心灵依靠、给我们精神安慰的有价值的东西,它们就是我们的“根”,让我们-----把根留住! 六、作业布置: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联想。 【课后反思】 课上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当时上课的情境中。回想这节课,有几点很深的感触: 一、阅读课教学,要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只有对课文内容有一定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环节一步步有效推进,课堂上才能有一些令人惊喜的生成。所以,有效预习很重要。阅读课的预习就是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尽量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做好批注。 二、教师要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要有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不能仅凭几本参考书的答案来设计教学。在备课时,要多方面找各种解读这课的文章,认真阅读,增加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只有对课文反复玩味,烂熟于胸,上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巧妙地化解各种突发事件,并且把它化成精彩的生成。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一个主问题,逐层展开,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那树的形象,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那树对人类的无私奉献、默默坚守自己作为树的职责,而人类却是无情地将它砍伐。在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时,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体会课文深沉的意蕴,对传统文化惨遭杀戮做一点思考,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