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各族人民大团结》教学设计
宝鸡市陈仓区茗苑小学 康晓忠 13571705712
教材分析:
《各族人民大团结》是陕西出版集团、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中的第三课(总第13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使学生知道56个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风俗,帮助学生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并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识图辨析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基于学生对多民族基本情况认识基础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体会民族团结情谊,进而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设计思路:
与本单元前两课内容相比,本节课的知识比较单一,而品德课的教育目的重在导行,因此本课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布置比较明确任务: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搜集、整理有关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相关资料,包括数据、人物、事件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少数民族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少数民族进行更多的研究,然后再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教材中原本知识性较强的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转化为具体的数据与影音材料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欣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各民族和谐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
2、懂得在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音乐、图片和视频的欣赏,体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民族平等的重要意义。
2、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自主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1、认识和理解个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2、培养学生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的意愿,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自觉抵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
2、制作课件,准备几张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幻灯片展示):
1、人物故事:晓红——一个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代表。
2、播放民族音乐,展示图片: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板书课题:各族人民大团结
二、引导学习
(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引导讨论:晓红的民族只有不到3000人,为什么就有一个人可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呢?
(学生分析讨论,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教师补充纠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展示几组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比例数据,讲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板书:我国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3、学生读课文70页“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部分。
4、引导学生发言,展示自己所了解的关于体现民族平等的相关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
1、学生展示:我知道的少主民族自治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
(学生展示可以互相补充,教师也可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一段。
教师板书: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3、教师补充提问:为什么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回答,教师引导,用课本话语简单概括)
4、(幻灯片展示少数民族自治州)学生观察有没有自己以前了解过的地区,知道什么相关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教师可以用玉树地震引导学生发言)
(三)、尊重民族文化
1、播放课件,介绍中央民族大学和其他学校民族班情况。
2、课堂活动:观察人民币上的文字。
(出示人民币,让学生试认人民币上的几种文字,尝试说出各是哪个民族的文字,教师补充,共同了解藏、蒙、维、壮、汉语拼音五种文字。)
3、讨论: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小结学生发言,板书:三、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4、提问思考:以上事实说明我国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平等
(四)、民族团结情谊深
1、引导学生讲有关民族团结,各民族互相帮助的事例。(教师可用一例引导,如文成公主、斡尔族人与清军合击沙皇。)
2、课件展示介绍“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宝鼎”。
提问学生思考:一“碑”一“鼎”说明了什么?用一个词如何概括?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团结
3、播放影片《孔繁森》片段;讲述“危难时刻的蒙汉情”。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孔繁森和蒙古族母亲?他们为什么帮助别人?这说明我们的民族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板书:互助
4、思考讨论:这样的民族关系对我们祖国的建设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强调、补充板书: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回顾。
四、课外活动:
了解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发生后的故事,问问你身边的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们想的(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板书设计:
各族人民大团结
我国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三、尊重民族文化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兴趣相当高。从课堂教学情况看,通过学生不断地展示、观察、聆听、思考、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这是我在这节课实践中最大的收获。同时,教师只要适时的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活动,根据学生认知适当讲解,处理好师生活动关系,最终的教学效果一定能达到知识的理解识记、过程方法体验以及情感态度目标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