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 (上)
(训练重点:明清经济)
本卷共4大题9小问
1、(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2、(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3、(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4、(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 (下)
(训练重点:明清经济)
本卷共4大题8小问
1、明清时期,我国的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以民间往来为主体的海外贸易,东则朝鲜、日本,东南则吕宋,南则占城,西南则暹罗(泰国),彼此互市,若比邻然。……16世纪东来的殖民势力还不能够对明朝施加多大的影响。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正在开拓的世界市场。中国的茶叶、生丝、丝绸、瓷器由西班牙大帆船从菲律宾运往美洲,由荷兰、葡萄牙的商队运往欧洲。世界生产的近一半白银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世界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等镇居民“尽逐丝绸之利”、“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请阅读材料,回答: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代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何依据?(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并试述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2、(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那些变化?(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3、(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
4、(37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航 线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广州一澳门一(印度)果阿一(葡萄牙)里斯本航线
生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
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仅1585~1591年,运入广州的白银约20万两。
广州一澳门一(日本)长崎航线
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
主要是银子。自1585一1640年,从长崎经澳门输入广州购买中国商品的银子达到1489.9万两。
广州一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拉丁美洲航线
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
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据统计,从1586—1640年,运经澳门入广州的白银达到2025万比索。
广州一澳门一(美国)纽约航线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
花旗参、皮货、羽绒、棉花、胡椒等。
广州一澳门—俄罗斯航线
茶叶、生丝等。
毛皮货
广州一澳门一大洋洲航线
生丝和茶叶。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1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 (上)
1. (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
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2.(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4.(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古代经济专题训练 (下)
1.(1)国内市场的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出现较大发展;
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4分)
(2)地位: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分)
依据:是亚洲贸易的中心;中国的商品以及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市场占据重要地位。(4分)
(3)指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等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原因: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3. 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
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4. (1)特点: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商品以白银和当地土特产为主(或:白银大量输入)。(1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满分)
原因:15-16世纪的航海活动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体;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清政府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唯独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8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