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政治水平考试(经济部分)复习提纲设计
汉中中学 雷光明
一. 商品与货币理论
1. 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必在流通领域。
劳动产品--------人类劳动结晶。
(2)。商品的二重性(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成为商品的可能性,为何要交换。
价值--------社会属性,成为商品的必然性,为何能交换。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特有。
二者关系:(1),而这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对人而言,获取商品的目的不同,二者互相排斥,不可得兼。
2. 货币:(1)含义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A.含义
B.发行规律
C.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二.价值规律:
1. 价值量的确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A、要区分以下三组概念:
(1)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引起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2)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各自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其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相对应,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或多少,价值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它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对于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价值量只能有一个。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所有商品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B、要理解把握以下四对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含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除非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终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才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增大,因此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商品数量(使用价值的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使用价值的数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劳动时间的变化
商品的数量(使用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增多 减少
不变
增加 减少
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增多 减少
降低 提高
不变
*注意在这方面的计算题
C、要明确以下两个意义:
(1)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它能够使该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最终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社会财富增加,可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规律的内容 表现形式 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原因 :供求关系与价格双向制约。
价格波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消费者---影响不同商品的需求量 替代与互补
B.生产者---调节规模 提高效率 适销对路
作用;调节生产规模(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
补充:1.结算方式:结算有两种:一是现金结算----货币量很少时。二是非现金结算可用信用卡和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在转账是一般同城用支票,异地采购结算则用汇票。
2. 外汇与汇率:
外汇与外币 汇率及其表示 汇率的变化(注意汇率的计算 参见常见计算) 本币升值的影响
三. 消费的类型与消费结构
消费类型(参见课本)
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意义:恩格尔系数增大---生活水平降低,限制了发展和享受资料的增加。
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四.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B.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C.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A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
B.。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引导生产升级和调整。
C.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五.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 分配制度
<一>所有制
1公有制与国有经济: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个优势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优势不是数量和分布上的优势)而就有的行业和地方则可以公有资产不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主导作用。表现为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公有制作主体是从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成分比列上而言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侧重于就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全民所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 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谁占有生产资料。(WHO)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资产组织和经营方式.(HOW)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民和集体共同所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指属于全民或集体共有的资产如何组织管理和经营的方式。
不要将两者等同。同一种所有制可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但不同地区和产业,社会化程度和生产经营特点是不同的,故公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就会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方式和形式都可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且应当多样化。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 非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
非公不等于私有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非公有制受主体经济影响已不同于一般非公有制经济。
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国有和集体经济
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我国现阶段不把非公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异己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非公和公有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市场的主体。但不能笼统的说平等。
<二>.分配制 ;
收入分配的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六.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
一.<企业>: 1. 企业---- 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公司(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
2公司的种类: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
3.还有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公司成功的因素 A:正确的战略定位即经营战略
B.良好的企业素质:创新研发,管理,技术竞争优势(价格,质量,服务.品牌,专利技术和管理水平等等)
C.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诚信 .----无形资产
企业竞争的结果: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七. 投资应注意的问题:安全(风险) 收益 流通(变现) 多样化(分散)
八.分配制 ;
收入分配的公平:含义 制度保证
举措:1.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通过税收调节,财政等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无效率的公平只会是共同贫穷(平均主义)。 公平是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注:公平不在于收入差别的大小,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不影响社会稳定并给人以激励使社会具有效率和活力,即为公平。
九.财政
<一>.财政的作用:1.财政是国家参与的分配。故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提高和保障生活水平。促公共事业发展。
2. 财政是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A。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
B.调节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根本影响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直接影响是分配政策;国家 企业 劳动者三者分配关系处理好,双赢。
2. 收支平衡:
没有绝对平衡,故财政收支平衡就是当年收大于支,略有盈余或支大于收略有赤字。(理想状态)
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当年)
<三>.税收
1税收本质和特征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计算:(参见常见计算题例析)
十.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资源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市场和计划
A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有法制性(一系列市场规则和法律)---平等竞争
B.市场经济又叫诚信经济.
C.市场不万能. 有的领域市场不能调节
有的领域能调节却有弊端.: 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波动
浪费
两极分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市场经济+有力的宏观调控
3. 宏观调控
十一.小康目标与科学发展观.
1. 小康目标 :
A. 总体小康目标:(已在20世纪末实现了):
成就表现:(微观)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国家整体实力大大增强。GDP排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特点:低水平----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低
不全面-----基本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发展水平差距大。
B.全面小康目标:比总体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本世纪头20年实现)
(旧) 经济更加发展:(新)工业化基本实现,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
人民生活更殷实: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社会更加和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
国际形象更完美: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国家。
科教更进步:
2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目标):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 年翻两番。(即由2000年人均GDP约800美元要提高到2020年3000美元以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传新兴国家行列。
城乡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就业更充分。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保体系基本建立。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