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抽样框和样本抽取过程说明
一、抽样单位
本方案采用分层的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各阶段的抽样单位为:
第一阶段:以区(地级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各大城区和郊区)、县(包括县级市)
为初级抽样单位。
第二阶段:以街道、乡镇为二级抽样单位。
第三阶段: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三级抽样单位。
第四阶段:以家庭住户并在每户中确定1 人为最终单位。
二、构建抽样框
根据行政区划资料,全国(含22 个省、4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港
澳台)共有2801 个区县单位,这些区县单位作为PSU(初级抽样单元)构成调查总体,具
体划分为5 个抽样框。
抽样框1:三大直辖市市辖区
具体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共44 个市辖区,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部分未
包括直辖市重庆,原因如下:
(1) 从设立直辖市的时间来看,1997 年全国行政区划正式设立重庆直辖市,而1949 年
建国之初即存在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行政区划。
(2) 从各省、直辖市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排名来看,重庆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相比差距
较大(见表一);
(3) 从所处经济地理区域上来看,重庆位于内陆地区,而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均位于沿海
发达地区;
(4)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重庆的人均GDP 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相比差距较大(见表
一);
(5) 从城乡人口对比来看,重庆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相
比差距较大(见表一);
表一 重庆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部分指标对比
指标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2
3
1
22
人均GDP(万元)
2.26
1.79
3.48
0.52
非农业人口百分比
60%
56%
67%
23%
总之,从人文、经济、城乡人口对比、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相比较,重庆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同质性并不明显;若简单地按行政区划的标准将重庆划分至直辖市这一抽样框,将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抽样框2:省会城市市辖区
具体包括全国26 个省会城市和重庆市的共175 个市辖区。依照各城市的经济地理区域
分为三层。
东部:沈阳市、济南市、杭州市、南京市、福州市、广州市
中部:哈尔滨市、长春市、石家庄市、郑州市、太原市、合肥市、南昌市、武汉市、长
沙市、海口市、南宁市
西部:呼和浩特市、乌鲁木齐市、银川市、兰州市、西宁市、昆明市、贵阳市、西安市、
成都市、重庆市
抽样框3:东部地区区县
具体包括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东部6 省的所有区县,除去直辖市和6 个省会城市市辖区
部分;共611 个区县。即:北京(除市辖区)、天津(除市辖区)、上海(除市辖区)、辽宁省(除沈阳市市辖区)、山东省(除济南市市辖区)、浙江省(除杭州市市辖区)、江苏省(除南京市市辖区)、福建省(除福州市市辖区)、广东省(除广州市市辖区)。
抽样框4:中部地区区县
具体包括中部11 省和自治区的所有区县,除去11 个省会城市市辖区部分;共1136 个
区县。即:黑龙江(除哈尔滨市市辖区)、吉林省(除长春市市辖区)、河北省(除石家庄市市辖区)、河南省(除郑州市市辖区)、山西省(除太原市市辖区)、安徽省(除合肥市市辖区)、江西省(除南昌市市辖区)、湖北省(除武汉市市辖区)、湖南省(除长沙市市辖区)、海南省(除海口市市辖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除南宁市市辖区)
抽样框5:西部地区区县
具体包括西部10 省和自治区的所有区县,除去10 个省会城市市辖区部分;共835 个区
县。即:内蒙古自治区(除呼和浩特市市辖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乌鲁木齐市市辖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除银川市市辖区)、甘肃省(除兰州市市辖区)、青海省(除西宁市市辖区)、云南省(除昆明市市辖区)、贵州省(除贵阳市市辖区)、陕西省(除西安市市辖区)、四川省(除成都市市辖区)、重庆(除重庆市市辖区)
三、总样本量
由于调查的结果主要是估计各种比例数据以及比例数据之间的比较,所以在调查样本
量的确定上是以估计简单随机抽样的总体比例P 时的样本量为基础。在95%的置信度下按
抽样绝对误差不超过3%的要求进行计算,需要抽取样本量:
这里d 为抽样绝对误差取0.03,uα 在置信度为0.95 时为1.96, p(1− p) 最大取0.25。由于
采用多阶段的复杂抽样,设计效应deff 一般会在2 和2.5 之间,我们把deff 定为2,这样需
要的样本量就为2000 个。
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以及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以及以往若干全国社会调查的
经验;再加上考虑到在调查实施中通常会存在一部分户内找不到、或没有合格调查对象、以
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无回答等情况,根据对回答率的估计,以及总体划分为五个抽样框,我们
把样本量确定为10000 个。这10000 个样本不仅能满足对总体的估计,而且也能满足对抽样
框各自总体的估计,所以是比较合适的样本量。
四、样本分配
总样本数10000,采用四阶段抽样方案,在每个抽选出的初级抽样单元(区/县)中抽出
4 个二级抽样单元(街道/乡镇),在每个抽选出的二级单元中抽出2 个三级抽样单元(村委
会/居委会),最后在每个抽选出的三级抽样单元中抽出10 个最终抽样单元
在抽样框1(三大直辖市市辖区)中共抽出15 个PSU,每一个直辖市对应抽出5 个PSU;
在抽样框2(省会城市市辖区)中共抽出16 个PSU,并以东中西三层的省会城市市辖
区人口按比例分配,其中东部省会城市抽出5 个PSU,中部省会城市抽出6 个PSU,西部
省会城市抽出5 个PSU;
在抽样框3(东部地区区县)、抽样框4(中部地区区县)和抽样框5(西部地区区县)
中共抽出94 个PSU,并以东部、中部、西部各部分的总人口剔除其中包括的直辖市和省会
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后的剩余人口按比例分配,其中抽样框3 中抽出30 个PSU,抽样框4 中
抽出42 个PSU,抽样框5 中抽出22 个PSU。
对应于四阶段抽样方案,样本在各抽样框中的具体分配数目如下表所示:
表二 样本在各抽样框中的分配
二、抽样步骤
1、初级抽样单元(区县)的选取:
(1) 抽样框1 中PSU 的抽取
每个直辖市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出5 个PSU,共计15 个。
(2) 抽样框2 中PSU 的抽取
将抽样框2(省会城市市辖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层,对照表二中各层的样本分
配数,分别将各层内的省会城市市辖区按照所属省会城市的教育水平(即中学以上的人口数
百分比)排序,并以各市辖区人口数作为辅助信息,采用PPS(不等概率抽样)系统抽样,
抽出16 个PSU。
(3) 抽样框3、4、5 中PSU 的抽取
考虑本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在10000 个样本中,欲实现城市样本数与农村样本数的对比
约为6000:4000。在抽样框1 和抽样框2 中,每个PSU 都抽出4 个街道作为二级抽样单元,
对应的最终抽样单元均为城市样本;为实现城乡样本比例的平衡,在抽样框3、4、5 中,每
个PSU 对应下表(表三)确定4 个二级抽样单元在街道和乡镇中的分配。
表三 抽样框3、4、5 中二级单位分配标准
二级抽样单位
层别 非农人口百分比
街道 乡镇
1 43.37%及以上 4 0
2 [22.53% , 43.37%) 3 1
3 [14.75% , 22.53%) 2 2
4 [11.34% , 14.75%) 1 3
5 11.34%以下 0 4
在抽样框3(东部地区区县)中,将各区县按表三所述标准分为5 层;考虑到本次调查
的具体内容,在每一层中各区县按教育水平(即各区县中,教育程度为中学以上的人口数百
分比)排序,并以各区县人口数作为辅助信息,采用PPS 系统抽样,抽出30 个PSU。抽样
框4 和抽样框5 中的PSU 抽取过程与之相同。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保证在抽选出的PSU
中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分布、以及各PSU 教育水平的分布与总体分布大体相符。具
体控制目标是在抽样框3、4、5 中的376 个二级抽样单元中,街道与乡镇的比例大致为176:
200,从而实现抽样框3、4、5 中抽取的最终单元中城镇样本与农村样本的比例大致为3520:
4000(即[176×2×10]:[200×2×10])。
211
2、 二级抽样单元(街道或乡镇)的选取:
根据表三,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初级抽样单元中二级抽样单元(街道或者乡镇)的分配表.
基于该分配表,根据2000 年人口普查分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人口数,
我们按照如下步骤选取二级抽样单元:
3.a 城镇样本街道级单位的抽取
(1) 在选取的每一个区县级单位内,计算所有街道级单位居委会20-69 岁人口总数,
同时给每一含有居委会人口的街道级单位一个随机数字;
(2) 将各街道级单位按照所给出的随机数字从最低到最高排序;
(3) 按照PPS 法选取K 个街道(K 表四中该初级抽样单元所要求的二级抽样单元(街道)
数目,如果某些街道居委会人口过大,该街道可能被抽中2 次或者以上),具体为:
1) 列出该区县中含有居委会人口的街道/乡镇名称,以及20-69 岁居委会人口数;
2) 累加各街道/乡镇的居委会人口数生成一列数组,累加到该区县内的总居委会人
口。例如,假设该区县有10 个街道/乡镇单位,各居委会人口数分别为50,150,
90,70,180,110,40,60,120, 和130,总人口为1000。我们将人口数列表
如下:
街道1:1-50
街道2:51-200
街道3:201-290
街道4:291-360
街道5:361-540
街道6:541-650
街道7:651-690
街道8:691-750
街道9:751-870
街道10:871-1000
3) 假设表四中该初级抽样单元所要求的二级抽样单元数目为2 个街道,二级抽样单
元的抽样方法为:(1)在1 和N/2 之间选取一个随机数字(在我们的例子中为1000)
并且选取包含所选取的随机数字的街道,(2)加上N/2 选取第2 个街道。例如,
假设本例子中第一个随机数字是222,因为222 对应的为街道3,该街道被选取了。
然后选取第2 个街道,对应222+500=722 的那个街道(街道8)。
3.b 农村样本乡镇级单位的抽取
1) 在选取的每一个区县级单位内,计算所有乡镇级单位村委会20-69 岁人口总数,
同时给每一含有村委会人口的乡镇级单位一个随机数字;
2) 将各乡镇级单位按照所给出的随机数字从最低到最高排序;
3) 按照PPS 法选取K 个乡镇(K 为表四中该初级抽样单元所要求的二级抽样单元(乡
212
镇)数目,如果某些乡镇村委会人口过大,该乡镇可能被抽中2 次或者以上),
具体为:
1) 列出该区县中含有村委会人口的街道/乡镇名称,以及20-69 岁村委会人口
数;
2) 累加各街道/乡镇的村委会人口数生成一列数组,累加到该区县内的总村委
会人口。例如,假设该区县有10 个街道/乡镇单位含有村委会人口,各村委
会人口数分别为50,150,90,70,180,110,40,60,120, 和130,总
人口为1000。我们将人口数列表如下:
乡镇1:1-50
乡镇2:51-200
乡镇3:201-290
乡镇4:291-360
乡镇5:361-540
乡镇6:541-650
乡镇7:651-690
乡镇8:691-750
乡镇9:751-870
乡镇10:871-1000
3) 假设表四中该初级抽样单元所要求的二级抽样单元数目为2 个乡镇,二级
抽样单元的抽样方法为:(1)在1 和N/2 之间选取一个随机数字(在我们
的例子中为1000)并且选取包含所选取的随机数字的乡镇,(2)加上N/2
选取第2 个乡镇。例如,假设本例子中第一个随机数字是222,因为222
对应的为乡镇3,该乡镇被选取了。然后选取第2 个乡镇,对应222+500
=722 的那个乡镇(乡镇8)。
(2) 三级抽样单元(居委会或村委会)的选取:
在每一选取的街道或者乡镇中,通过PPS 随机选取2 个三级单元(居委会或村委会)。
这一步可以采取与街道/乡镇抽样同样的步骤。也就是,根据2000 年人口普查分区县、街道
/乡镇、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人口数,我们按步骤选取三级抽样单元。以居委会的抽样为例,
在每一选取的街道,列出每一居委会20-69 岁人口数,同时给每一居委会一个随机数,各
居委会按照所给出的随机数字从最低到最高排序,计算该街道所有居委会人口的累积分布,
假设N 为该街道累积居委会人口数:(1)在1 和N/2 之间选取一个随机数字并且选取包含
所选取的随机数字的居委会,(2)加上N/2 选取第2 个居委会。
(3) 最终抽样单元的选取(在居委会内抽取居民户和在户内抽取受访者):
在抽中的居/村委会中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摸查底册进行等距系统抽样,确定应调查的居
民户,然后在抽中的户中随机抽取一位年龄介于18 到69 岁、在本户内居住了一周以上或将
213
居住一周以上的人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有关本次调查城市居民户及其被访者确定的具体步
骤,请参阅附录六《关于抽取居民户和户内确定被访者的说明》。
最终抽样结果是,共计抽出125 个区县(初级抽样单元),二级抽样单元中街道数与乡镇
数的对比为295:205,对应的三级抽样元中居委会与村委会的对比为590:410,对应最终
抽样单元中城市样本与农村样本的对比为5900:4100,基本满足总样本量10000 在城乡分
配上的要求。
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