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教案
平陆县常乐初中赵春娟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探究,找出这几课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本单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圣贤,人人都渴望得到的“圣贤”。而《周处》中周处却是人人都想得而诛之的“恶人”,两篇文章是怎样突出两人的贤与恶的?今天,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下研究。
二、自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比较这几课的异同。
1、《三顾茅庐》相比《隆中对》,有什么主要不同?哪篇更能看出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个性特点,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
两个地方。
第一处是开头部分,写刘备正要去拜访诸葛亮时,司马徽来访,谈论徐庶之事。
更重要的是第二处,《三顾茅庐》将《隆中对》中“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的简单叙述,演绎出洋洋洒洒的“三顾茅庐”这一具体生动的过程。
《隆中对》的重点在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三顾茅庐》的重点在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相比之下,《三顾茅庐》更能表现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个性特点。因为情节是性格的支撑,只有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2、周处杀虎与武松打虎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人的杀虎更可信、更动人、更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品性特点?
学生找出两篇杀虎的情节,分析说明,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周处杀虎,是半主动的。因为他与虎同为地方祸害,人们希望他与虎相斗,至少能除去一害,故劝他杀虎。从这个角度说,他杀虎是被动的;但他不知此情,从个人动机上说,他是主动杀虎的。
武松打虎,是完全被动的。他一系列错误下,与虎遭遇,不得已而为之。周处杀虎,只有“即杀虎”的简单交代,毫无情节;而武松打虎,有丰富生动的具体描写,自然更可信、更生动、更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品性特点。
三、 课堂小结
为更深入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去讨论文章的写法非常重要,本课就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