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任芸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先请大家来欣赏这首词的MV
播放<明月几时有>MTV
二.资料补充
(1)了解词的常识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如“水调歌头”)在形式上句子一般长短不齐。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有的词还有小序。
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缘由、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中秋对月,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3)注意字词读音:
宫阙(què ) 琼楼玉宇(qióng yŭ )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古时读shēng )
三、赏 月
一读:听读课文,了解内容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播放音频)
二读:学生齐读,注意感情(配乐朗读) 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补充注释:(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意思)
(1)把:持
(2)归去:回到天上去。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阁,指仙宫。
(4)不胜(shēng):禁不住。
(5)何似:哪里比得上
(6)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指作者。
(7)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1) 译文:(这篇课文比较浅显,学生基本能理解意思,教师对重点字词,句子加以引导,学生容易理解)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四、品 月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1;解读从整体入手,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月儿又是怎样的?什么时候的月亮?
读懂中秋之月的含义整体把握文章的思亲基调
五、悟 月
2;从小序入手,问小序中:可以读出什么?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写作时间,目的,怀子由
3: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大圆月和诗人不圆满的人生处境进行对比,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4: “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5:作者喜欢温暖亲情的人间,可是前面又说很孤单。矛盾吗?
6: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作者要回去哪里?
7:怎样理解“高处不胜寒”?
朝廷的腐败,勾心斗角……
8: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六、结束语
美好的诗值得我们一生去品读,也是今天我们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一个美好的告别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叹人生,失意矛盾
怀子由。离愁别恨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