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非常美丽的湖泊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家园。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这样一篇文章,充分体现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文本。一、教什么明确教什么。教材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教学的内容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确
2、定,这就是我们说的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处理是不样的。基于班级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品味比较薄弱,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在“运用朗读、质疑、比较等方法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通过体验反思来感悟作者强烈的感情,提高环保意识。”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就是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文章的精神之美。这样的处理必须立足于文本,重点在于语言层面上进行,需要在知识掌握、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明确教什么是体现语文课性质的条件。二、怎么教主要从有感情的朗读、语言的赏析
3、情境的体验、关注生活等入手。有感情的朗读。语文课缺少了书声朗朗,就缺少了语文味。如何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体验情感,在设计中注重了朗读的方法。如一开始对课题感情基调的把握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为全文朗读奠定了基调。通过自由散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点评再朗读等,指导学生在语调、语速、节奏的把握中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验,加深对文本的领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对语言理解的作用。所以对这篇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无疑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加速了对文章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的赏析。语文的立足点在哪儿,应该是语言本身。回归到语言本身,这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4、语言的赏析是真正理解作品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关注,更多的侧重于对内涵的理解和领会,其主要方法是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感受往往是肤浅的概念化的。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语言的感受,在字里行间沉思感悟。如引导学生赏析罗布泊的昔日美景和今日惨状时,我让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品味,尤其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感受语句的精妙,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强烈感情。通过语言的赏析,让学生细读文本,“文”、“言”结合,感受智慧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通过赏析语言来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这种感性化之后的理性认识不是老师讲述给学生听的,而是学生在结合语
5、言信息,在联想和经验中获得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关注的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而不是教师把咀嚼过的知识喂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得”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获得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 情景的体验。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在对罗布泊今昔对照时,我让学生配解说词和想象成画面,让学生从文字到图画,从图画到文字,真切地感受其曾经的美丽与今日的恐怖,让学生从鲜明的视觉对比中感受其变化,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感受今日罗
6、布泊的惨状”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文中的胡杨对话,把自己融入本,来体悟胡杨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达到心灵的相通,从而走进的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面对罗布泊47的消逝、面对青海湖的下降、面对月牙泉的逐渐干涸,让学生体验反思,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仅进一步感受强烈的感情,也触动学生心灵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完成从情到理的升华。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关注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密切相连才有生命力,只要植根于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表现出迷人的广度、深度和新鲜度。引起学生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思考。教学中设计了思考“从罗布泊的消逝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
7、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设计了“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以及作业2的设计,都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人的发展”。三、为什么教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和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要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
8、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主动的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交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并对问题的思考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设计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扮演好引领的点拨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的感情,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课文,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例子,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合理的处理教材,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如何引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去切身体验语文的情、深刻感悟语文的理,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味的提升,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