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
数学运算:
l 整除思想:
1、带有整除性字眼,如:每、平均、若干、恰好分完等。
2、含有百分比性数据,如:百分比、百分数、分数、小数、倍数等。
3、复杂数字计算。
1)2、5 看末一位 4、25 看末两位 8、125看末三位
2)3、9 各位数字加和
3)整体差:7 前几位数字减去末位数2倍
13 前几位数字减去末位数9倍
17 前几位数字减去末位数5倍
19 前几位数字加上末位数2倍
4)11 奇数位、偶数位分别作和在作差
5)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余约数(0、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拆成互质(数字“2”是唯一偶数质数)
例:72=8*9
4、同余特征:
1)余数和能决定和余数 2)余数差能决定差余数
3)余数积能决定积余数 4)余数幂能决定幂余数
l 特值思想/百分比关系:找相关量
题干中没有给出详细量(不充分),需要设定特质计算。
特征:给出字母关系、存在任意性字眼、百分比关系A*B=M
标准:特值尽可能小、不变量、利润 浓度、效率 速度 时间
l 盈亏思想:多退少补
关键:多量=少量、多多少减多少、少多少加多少
应用:平均数、鸡兔同笼、利润 浓度:十字交叉法
l 极限思想:
将多于m*n个物体放入m个抽屉中,那么最少有一个抽屉物体数大于等于n+1
关键:凑
1) 和定最值:最大值最小值 最小值最大值 中间值最值
中间项乘以项数等于总和
2) 最不利标准:最背标准
资料分析:文字材料跳读、圈读(时间、名词、段落结构)
1) a/b
首数法:一步除法,首数相同看第二位,不舍位,小数点无用
2)[a/(1+x%)]*x% (特征数字法)
1/3
1/6
5/6
1/7
33.3%
16.7%
83.3%
14.3%
0.142857
2/7
3/7
4/7
5/7
6/7
0.285714
0.428571
0.571428
0.714285
0.857142
1/8
3/8
5/8
7/8
1/9
12.5%
37.5%
62.5%
87.5%
11.11%
3)a/(1+x%)±b/(1+y%)(错位相减法)
l 增加(比谁除谁)
同比:以最大时间同期向上循环一次
环比:以最小时间同期向上循环一次
1、 增加量=这一时期-上一时期
2、 增加率=增加量/上一时期=(这一时期/上一时期)-1
推导:上一时期=这一时期/(1+增加率)
这一时期=上一时期*(1+增加率)
增加量=这一时期/(1+增加率)*增加率
平均增加:
1、 年均增加量=(末期值-早期值)/年份差
2、 年均增加率=(年份差√末期值/早期值)-1=(末/初)-1/年份差(估算、偏大)
a/(1+x%)=>a*(1-x%)
a/(1-x%)=>a*(1+x%)
x%≦5% 值偏小
百分点定义:(一个单位)描述百分数改变
1、 求百分数改变(求上一时期增加率)
2、 求上上时期值(隔年求值)
a/[(1+r)*(1+y)
求隔年增加率:(1+r)*(1+y)-1=r+y+r*y
l 比重
基本公式:1、比重=(部分/整体)*100%
2、部分=比重*整体
3、整体=部分/比重
求上一时期比重:a:部分 b:整体
r:a改变率 y:b改变率
公式:a(1+r)/b(1+y)
判断比重改变:当部分改变率r大于整体改变率y时,比重上升
当部分改变率r小于整体改变率y时,比重下降
求比重改变量:(a/b)[(r-y)/(1+r)]
l 平均量
1公顷=15亩=1000平方米
1t=1000kg=2千斤
1亿=1万万
公式:平均量=总量/分数
求上期平均量:总量m增加q1
部分n增加q2
(m/n)[(1+q2)/(1+q1)
判断平均量改变:q1>q2 总量改变量上升
q1<q2 总量改变量下降
求平均量改变量:(q1-q2)/(1+q2)
l 倍数
“是”几倍:A是B几倍 A/B
“多”几倍:A比B多几倍 A/B-1
求上时期倍数:A/B[(1+y)/(1+r)]
增加率和倍数转化:是几倍=1+增加率
多几倍=增加率
逻辑判断
l 必定性推理
1、直言命题及推理
题型:1、矛盾(等值——矛盾两次)
2、真假化
特征:1、矛盾矛盾是其本身
2、矛盾必有一真一假
1、全部 1、是
2、有些 组成6种
3、某个 2、非
求矛盾:只要在原命题前加“并非”
全部是——并非(全部事)=有些非 某个是——某个非
否定全部是有些,否定有些是全部
2、联言命题及推理(必定时有效)
题型:并列:和、且、既、又 因果:因为……所以……
转折:即使……不过 递进:不但……而且……
代表词:A且B
联言命题矛盾命题:并非(A且B)=>非A或非B
全部些人考上=>有些人考上/某个人考上(不可逆)
某个人考上=>有些人考上(不可逆)
否定且是或,否定或是且
3、选言命题及推理(否定时有效) 先否定才能得到必定
1、 兼容:能够都选
2、 不兼容:选且只选一个
3、 A或B=>(矛盾)非A且非B
4、要么A要么B=>(矛盾)A且B或者非A且非B
4、 假言命题及推理(假设前分成立)矛盾:(A且非B)
A(必肯)=>B=>C=>D=>E(必否)
关联词:1)、假如……那么/就
2)、若……则 =>由前推后
3)、只要……就
只有……才
=>(前必要后充分)由后推前
除非……不然不
*谁是必谁被推出 1)、AAA是AA必要条件 AA→AAA
2)、要想AAA,必须AA AAA→AA
推理规则:逆否命题
假言命题二难推理:(1)、A→B,非A→B=>B一定成立
(2)、A→B,A→非B=>A一定不成立
申论知识点
1、先审题,后看材料,材料很主要
2、标准:政府角度看问题:1)、客观认可问题2)、辩证分析问题
3)、主动地处理问题
3、关键词起源于材料:非作文题作答时,要尽可能使用材料原词
申论能力要素
1、理论政策:对于国家政策和基本理论问题了解和使用能力
2、热点知识:对于社会热点把握和分析能力
3、思想表示:文字表示能力
4、材料解读:从材料中找到关键点能力
材料
1、特点:1)、公开性
2)、消极性:材料通常包括到问题,且问题很主要
3)、辩证性:既谈到问题,又会包括到处理问题对策
4)、非敏感性
※2、逻辑:(材料提供信息)
常规型:好现象、问题、原因、影响、对策
争议型:引发争议性问题+正方观点和理由+反方观点和理由
题型:归纳概括(概括什么) 提出对策(处理……问题)
落实执行(应用文、公文) 综合分析(分析什么)
特殊要求:身份、分条书写
做题习惯:题号、题型、题干关键字、材料范围、字数、分值
※选择关键点
1、标志性词汇法:
1)、表明重点标志性词汇:转折连词(后跟通常是问题)
2)、表明对策关键词:提议、要、需要、将要、应该等后跟对策
3)、表结论关键词:总之、所以、这么、这后面跟结论
2、跳读法:应用于数据型材料
跳过数字,看文字比较集中地部分
3、快读法:案例型材料:某国、某人、某单位、某地、某部门
快速浏览5要素:主体:谁
处境:主题面临社会环境或面正确问题
※做法:在此处境下,主题做了什么
结果:好/不好
启示:此种做法是否适合学习
对策从做法中来
5、 精度法:观点型材料:某人针对某事发表某种看法
1)、主体:谁发表观点(身份、市级以上领导)
2)、客体:针对什么事发表了观点
3)、观点:说了什么、是什么态度(支持或反对)
4)、理由:为何发表这一观点
5)、推论:关键思想(该怎么做)
提出对策:多角度、多方式、处理问题(问是怎么做)
1、针对性:对策要能够处理问题
2、可行性:对策合理正当
3、操作性:对策详细(看对策就知道怎么做)
详解:
1、明确身份:1)政府类身份——注意权限
2)非政府类身份——注意代表利益方
2、找准问题:先概括问题、选择关键点:怎样找对策
1)、找出材料中直接对策:
a:提议、要、需要、将要、应该等后面句子
b:成功案例做法
2)、找出材料中间接对策:由问题原因推对策
3、紧紧围绕材料自创对策
1)教育宣传(思想意识) 2)行政伎俩(监管伎俩)
3)经济伎俩(税收调整、价格调整)
4)监督伎俩(内部监督、媒体监督)
5)法制伎俩
4、书写规范:总括句+对策
※落实执行:公文和应用文
1、格式问题:
1)是否要求格式:题干中有内容关键点,不用考虑格式,直接书写正文
2)格式:
A:标题:首行居中(不加《》)
标题内容:(发文机关)+(发文事由)+文种
注意:通常宣传类公文,尤其是在网上公布通常不能省略事由
B:主送机关或称谓
格式:标题下一行顶格写,后加:
① 主送机关:单位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② 称谓:当公文是给某个群体时候,通常考虑对象和场所
C:落款/发文机关
格式:正文下一行右侧,发文机关单位全称
D:日期
2、内容怎样确定
关键词分析法:依照题干中关键性词汇,分析出公文内容
3、怎样行文
尽可能多写点关键点,尽可能用材料原词
内容次序:对策放在全文最终
开头:近期、最近、现在、当前、现在、现今
※综合分析
1、解释型综合分析
特点:给出一句话或一个名词、让你对其进行解释或全方面解释 仔细审题
2、关键词分析法:作答对象里面关键词
3、加工关键点和书写规范
总:一句话解释作答对象
分:与作答对象相关关键点(详写)
总:结论(对策 简写1~3句话)
※申发阐述
什么叫结合材料写文章:必须结合材料主要内容来写
体裁:议论文
1、 立意:表现为标题和总论点
2、 标题:怎样拟标题
A、 怎样确定主题:文章主题和材料主题相同
① 看材料中高级领导讲话,主要会议统计,国家政策节选
② 概括每则材料主题进行对比
③ 参考方法:看客观题答案部分
B、 确定角度:找材料中比较宏观、比较大对策或意义
3、 内容:主题+角度
主题:文章主要要处理问题
角度:对策/意义
4、 答题流程:标题、找分论点、写开头、写分论点、写结尾
总论点:有且只有一个,总论点与标题内容一致
总论点位置要显著,通常在开头段落结尾
分论点:2~4个(对策分论点/意义分论点) 在段落段首
分论点起源:通常为客观题答案部分
开头:交代现实状况,引出总论点
分论点:是什么、为何、怎么办
结尾:一句话说明主题+简单概括分论点+谈意义(小→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