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政治《政治生活》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②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指每位中国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④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宪法这一规定说明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权利
②我国选举权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但不意味着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
③民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近年,一种“公推直选”的选举方式开始在多地的多种选举中采用。“公推直选”的代表由各选举单位相关人士通过公开报名、公开述职、群众投票、组织考察、集体审议等程序产生。“公推直选”
①属于直接选举,有利于当选代表结构的合理化
②是选举方式的创新,能很好地尊重参选人的意愿
③实行公开、竞争选拔,有利于激发参选人员的参与热情
④最适合等额选举而不适合差额选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一词前面取消了“义务”二字,意味着今后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乃至高等教育阶段的大门,都要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敞开,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①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扩大了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的民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谣言是毒,谣传是祸。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言论自由新时代。但“人人都有麦克风”,绝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乱放风”。这是因为
A.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政治性权利
B.公民应平等地履行义务
C.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D.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对立统一的
6、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之所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为
①权力缺少制约和监督往往会被滥用
②限制和削弱权力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
③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权力监督体系
④制度能够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预防腐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刚买房就被装修的盯上;到医院孩子还没生,各种奶粉生产厂家就“闻风而动”……近年来各种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对此,我国出台了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并已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的出台
①充分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②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③表明政府切实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④创新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8、K市政府就某重点市政建设项目公开向社会征集建议,市民小张通过市长热线和市长信箱积极建言献策。小张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是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信访举报制度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D.舆论监督制度
9、“先看病后付费”制度是卫生部在2013年将全面推行的一项医疗保险制度。原来看病自己先垫付,现在是医院垫付,病人看完病只交自己的那部分,其余由医保支付给医院。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正在进行先行试点。这一制度
①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②体现了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③印证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④说明了我国人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随着中央电视台《走基基层---百信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的推出,幸福的话题引起人们热议。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各级政府应
①求真务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
②问计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科学性
④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某市政府开办官方微博,表示力求做到“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对网上热点问题 第一时间回应,对网上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对网上串联煽动第一时间处理”。 该市政府的做法
①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是打造阳光政府的体现
③履行了高校便民的基本职能
④实现了吸引网民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据此回答12-13题。
12、上述材料表明
A.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
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全国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13、会议听取、审议和批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了全国人大 行使
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监督权 ④任免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从本质上看,“两会”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
B.成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
C.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D.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
15、党的十八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所占比例超过32%,20万大学生村官首次有了党代表,农民工党员代表和新经济组织的党员代表人数大幅增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组成人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B .主要由大学生村官、农民工和新经济组织人员组成
C .坚持民主执政,代表的产生充分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磋商
D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6、在2014年的海南省“两会”上,海南楼市日益加剧的高空置率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部分政协委员建议,海南省应率先开征空置税,解决海南商品房空置率过高问题。政协委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开征空置税的建议,表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B.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方针政策的制定
C.政协建议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
D.政协建议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17、当前各民族交错居住在同一社区内的现象日益普遍,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日趋重要。做好社区民族工作
①必须赋予社区少数民族居民民族自治权
②必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
④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8、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青年学生应该
A.坚持在任何场所批判有神论
B.时时处处宣传科学,宣传无神论
C.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D.不信教,不传教,也不看与宗教有关的书籍
19、随着我国出国人员的增加,领事保护和领事协助问题日益增多。国家保护居住国外的侨民,体现了主权国家的
A.独立权 B.管辖权 C.平等权 D.自卫权
20、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表明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②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
③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
④中国对区域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习近平向奥巴马阐明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这表明
①我国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②我国自觉履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③我国自觉支持联合国的一切活动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14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立这两个纪念日,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这体现了
①国家尊重保障人权,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当地时间2014年2月7日晚8时14分,第二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索契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式,并对俄罗斯进行友好访问,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对本届冬奥会采取抵制的态度。材料反映
A.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矛盾
B.政治多极化的形成,使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C.国家间的亲疏冷热由国家利益决定
D.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样的,文化交流是最主要的方面
2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指出,“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这说明我国
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深化中非双方团结合作
②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③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对话,缔结中非间战略联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2014年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中国对周边国家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解决争议。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说明了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尊重他国的正当权益
④我国捍卫主权的能力提高,在国际社会中居主导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方面,冷战时期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家关系所取代。据此回答26-27题:
26、在国际交往中,无论是“碰撞中磨合”还是“竞争中协调”,每个国家都高度关注主权,这是因为
A.主权国家是国际活动的唯一参加者
B.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
C.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D.主权只具有对外独立性的特点
27、决定上述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是
A.各国的对外政策 B.各国的国家利益
C.各国的国家力量 D.国际格局的变化
28、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2010年10月20 至24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国是印度尼西亚,重点主题是“自贸区与新机遇”。从国际组织的分类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属于
A.政府间、区域性 B.非政府、区域性
C.政府间、世界性 D.非政府、世界性
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有16%—18%。据此回答29—30题。
29、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
A.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落后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竞争
D.联合国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不够
30、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使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
A.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真是不折不扣的“舌尖上的浪费”。尽管吃饭花的钱是我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舌尖上的浪费”既有国家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需要拿公权开刀。坚决抑制“舌尖上的腐败”,让那些在公款吃喝以后不愿意“吃不了兜着走”的公职人员在政治上“吃不了兜着走”。
有同学认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责任在普通民众”,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0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13年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自治区十二届人 大一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五年,全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由3300美元提高到10189美元,进入全国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2378元提高到2012年的23150元,年均增长1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953元提高到7611.3元,年均增长14%”。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2分)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不了解当今世界,就难以全面认识中国。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和身影,是我们中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一个美国家庭做了“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试验,结论是:没有中国产品,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 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使用外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责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有信心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理由。(9分)
(2)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新理念有何意义?(9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