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
执教:易宁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抓课题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二、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真切体验谈迁编书过程的艰辛与书稿被盗后的内心的痛苦。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
1.什么是“厄运“? 什么叫”信念“?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3.出示问题,带着问题浏览课文。
二、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内容。
(一)回答之前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回答之前问题。
2.能不能把“课文内容“和”课题“结合起来,根据课题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说。
4.师小结:今后,咱们也要善于利用课题中的关键词,来为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打开一条思路的通道。
(二)检查生字词。
1.出示,指名读。
2.齐读。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谈迁简介。
2.出示句子:“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有一次,为了抄一点……一百多里路。”
⑴你从哪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⑵“一百多里”变红。
①100多里,也就是5、60公里,要是现在的话,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
②一般人走路,每小时大约行5公里左右,照此计算,就要走?(10—12小时)
③但谈迁要走的路,有咱们现在的这么好走吗?
④他走的可能是一条怎样的路?(高低不平崎岖陡峭的山路、泥路、陡坡……)
⑤这样的路,决不是10个小时就能走完的,也许还要走上?
⑥要是再赶上下雨天或风雪天,也许,他还要走上?
⑶而走这么远的路,却仅仅是为了抄“一点”史料,(出示课件)由此可见,谈迁真是一个( )的人。
⑷再读读这个句子。
3.终于,经过(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国榷》。”)
⑴齐读。
⑵数字变红——从哪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⑶从这一组数据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⑷由此可见,(出示课件):谈迁真是一个( )的史学家。
由此也可以看出,(出示课件):《国榷》真是一部( )的史书。
4.吃了这么多的苦头,终于编成了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鸿篇巨著,
⑴谈迁的心情一定是?
⑵此时,谈迁的心里也一定是在想:
(二)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谈迁遭遇厄运的句子。
2.出示句子:“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下落不明。”
⑴女同学读。
⑵什么叫“家徒四壁”?
⑶你又打算如何记住这个“锁”字呢?(“锁”字变红变大)
3.《国榷》被盗,这对于谈迁来说,意味着什么?
4.而此时,他已经是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了,面对这样的打击,这样的厄运
⑴谈迁心里的感受是?
⑵他的表现是?
⑶是啊!20多年的心血,在瞬间就化为乌有,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个多么大的打击啊!
5.但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是就此被打垮了吗?
⑴他的表现是?
⑵是什么,又让他重新站起来的?(信念)
⑶什么样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⑷这个信念,是《国榷》被盗后才立下的吗?(自幼就立下了这个信念)
6.也就是说,“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个信念,不会因为 而改变,不会因为 而改变,也不会因为 而改变!
7.出示句子:“很多人以为……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四、总结。
1.同学们,在一个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当中,总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一个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能在经历人生的重创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我们为何又不能呢?
2.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刚上课,因为这篇课文已经学过,所以我请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