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二、课题界定
关键词 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具有简单、自然、后天性、可变和情境性的等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习惯可分为:良好的习惯和不良习惯;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等。本课题研究是针对根据不同活动领域将习惯划分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中的学习习惯展开的。
本课题拟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形式、多渠道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等问题作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习惯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但是目前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发现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不会读数学书,不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而且在阅读过的书籍中有关解题的、有关奥数方面的占了大多数,除去这一部分很明显的应试的功利性的阅读外,其他的那种自觉的一般意义的数学阅读几乎为零。学生认为:数学阅读需要思考,语文阅读是欣赏;数学比较复杂,语文比较简单;语文容易懂,数学难理解。95%的学生对数学阅读是望而生畏。 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深入研究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对象
我校一年级参加课题实验教师及所任教班级的学生
五、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1、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小学生听、说、读、写良好习惯的培养
第二部分: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第三部分:小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
2、研究重难点
学生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主观愿望。
2、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3、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训练让大部分的学生在完成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养成数学阅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实验转变教师观念,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之一。
2、通过课题实验使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3、通过课题实验使参与实验的广大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
2、课例(含音像资料)
3、教具学具(含课件)
4、研究报告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
⑴组建课题组。
⑵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摘抄及个人反思,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
⑶制定研究目标。
2、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⑴制定每部分具体实施方案。
⑵按计划开展教育研究。讨论修订方案,进一步明确本实验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每学期初学习钻研、制订计划、探讨全学期实验目标及重点方法等。以学习、讨论、个人试尝、研究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形成教师案例反思集、教育论文集、教学设计汇编、教学课件汇编等。
⑶召开课题研讨课、研讨会。
⑷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小结会。
3、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
⑴整体研究、数据统计。
⑵撰写、汇编相关论文、总结、经验交流。
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⑷成果展示、申请验收。接受专家组评估验收,找出实验设计操作等方面的缺陷和成败原因,进一步改进实验和教学。
⑸课题结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