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内容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而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教师难为,学生头疼。要想解决学生“阅读难,难阅读”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词语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注意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关键词:语文 阅读 能力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常认为:“作文难,难作文”,但我同样也觉得“阅读难,难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说是与教学并驾齐驱的“拦路虎”,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语文试卷阅读上的红叉叉,也一样令语文教师们苦不堪言,教师教学阅读时也不知道该从何着
2、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阅读短文,令学生头痛不已。是啊,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又怎能叫学生把握阅读短文的中心思想和重要内容。小小的一篇阅读短文学生也怕,老师也怕,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委,不是学生本身存在问题,而是我们平时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作文教学的难度上升,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基础,又怎么能“下笔如有神”呢?过多的强调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而不去注重学
3、生的原始素材的积累,怎么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时代的要求我们不可以说不的,那怎样才能有效持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浅见。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的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以及运用词语,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
4、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例如,在“鸟的天堂”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哪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应接不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再通过查字典说说近义词“目不暇接”与“应接不暇”的异同点。“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目不暇接”看的人是主动的,而“应接不暇”看的人是被动的,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有的说:“故宫
5、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有的说:“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通过说话,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二、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内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去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
6、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上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三、培养阅读的能力还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
7、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的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阅读能力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
8、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挂一幅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
9、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四、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把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
10、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在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总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许多更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再是小概念上语文教学,而是一种大概念上的能力培养。处在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学生的要求愈来愈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将会影响其一
11、生,尤其是小学阶段怎样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这个习惯的形成,不仅是说我们的学生能经常性的阅读,而且会善于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能够将内容进行分析、汇总、记忆直到运用,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只要我们在平常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注意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扎好根,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只要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不再会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低而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的说法也将会成为过去,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对“阅读难,难阅读”我们可以挥手说再见了。参考文献:1、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期语文课改实际中的“课改”中的“想”和“做”、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2、(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片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合作阅读。3、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中学语文教研之快乐学语文刘亚其。5、中学语文教学报2005第五期之新课程与学生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