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第二师32团中学 殷国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互学――导学――拓学”四环节下的少教多学。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评语言——写真心
教学设计
一. 情景导入
二. 整体感知
1.速读文章开头,两分钟找出文章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同桌讨论。
板书:
端午节的习俗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与其它地方一样的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高邮独有的
吃十二红
2.再读课文,三分钟总结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
3.作者讲述了关于端午的鸭蛋哪几件趣事?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用时2分钟。小组讨论。
三.品味语言
汪曾祺的语言特点:
1、平淡而有味,有淡淡的幽默。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自由结组讨论,五分钟后汇报成果!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成语)
四.拓展延伸
1. 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2. 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
没有集成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保 护 民 俗!
五.创意读写
请选取最能表现本地特色的一种风俗或是一种食物,写出你对家乡的爱。
可以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新疆……,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写一段话介绍新疆风俗。
也可以模仿文中你最喜爱的一个句式,写一段《味道新疆解说词》写出平淡食物中不平常的味道。
200字左右。小组内展示后,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