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环境监测管理规程要点.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37568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管理规程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监测管理规程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容:   1 起草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16292-201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3-201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4-2010)。 1.4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1.5 药品GMP指南《无菌药品》 2 术语和定义 2.1沉降菌:用GB/T16294-2010标准提及的方法收集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2.2沉降菌菌落数:规定时间内每个平板培养皿收集到空气中沉降菌的数目,以个/皿表示。 2.3洁净室(区):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或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其他相关参数诸如:温度、湿度、压力也有必要控制。 2.4局部空气净化:仅使室内工作区域或特定的局部空间的空气中悬浮粒子浓度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方式。 2.5单向流:沿单一方向呈平行流线并且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断面上风速均匀的气流。与水平面垂直的叫垂直单向流,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水平单向流。 2.6非单向流:具有多个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气流。 2.7悬浮粒子:用于空气洁净度分级的空气悬浮粒子尺寸范围在0.1µm~1000µm的固体和液体粒子。对于悬浮粒子计数测量仪,一个微粒球的面积或体积产生一个响应值,不同的响应值等价于不同的微粒直径。 2.8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子的统计数量来区分的洁净程度。 2.9置信上限:从正态分布抽样得到的实际均值按给定的置信度(此处为95%)计算得到的估计上限将大于此实际均值,则称计算得到的这一均值估计上限为置信上限。 2.10空态:洁净区(室)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但是没有生产设备、原材料或人员的状态。 2.11静态 2.11.1静态a:洁净区(室)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生产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区(室)内没有生产人员怕状态。 2.11.2静态b:洁净区(室)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 2.12动态:洁净区(室)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进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 2.13洁净工作台:一种工作台或者与之类似的一个封闭围挡工作区。其特点是自身能够供给经过过滤的空气或气体,按气流形式分为垂直单向流工作台、水平单向流工作台等。 3 监测项目 3.1 洁净室的压差测定 3.1.1 监测仪器:压差计 3.1.2 监测人员:质量管理部监控员 3.1.3 监测要求 (1)洁净度级别要求高的洁净室(区)对相邻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低的洁净室 (区)一般要求是相对正压。 (2)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正压差大于10Pa; (3)相同等级不同功能的操作间之间应保持适当压差梯度,以防止污染和交 叉污染。 (4)产生粉尘的操作间与相邻房间之间保持相对负压,压差大于5Pa。 3.1.4 监测频次:在生产过程中每日监控二次,填写“压差检查记录”(SMP·SC-WS-001-02)。 3.2 洁净室内温湿度的测定 3.2.1. 监测仪器:温湿度计 3.2.2 监测人员:质量管理部监控员。 3.2.3 监测要求: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相适应,除有特殊规定外,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3.2.4 监测频次:在生产过程中每日监控二次,填写“温度、湿度检查记录”(SMP·SC-WS-001-01)。 3.3 悬浮粒子监控 3.3.1 监测仪器:尘埃粒子计数器 3.3.2 监测人员:化验室化验员、设备动力部管理员 3.3.3 测试条件: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区(室)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这类测试将会提供测试悬浮粒子的环境条件,例如:这种预先测试或可包括: 3.3.3.1温度和湿度的测试。洁净区(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45%~65%为宜),同时应满足测试仪器的使用范围。 3.3.3.2室内送风量或风速的测试,或压差的测试。 3.3.3.3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测试。 3.3.4 测试状态 3.3.4.1空态、静态和动态三种状态均可进行测试。 3.3.4.2 空态或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3.3.4.3 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和室内的测试人员数。 3.3.5 测试时间 3.3.5.1 在空态或静态a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项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在静态b时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项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3.3.5.2在动态测试时,则须记录生产开始时间以及测试时间。 3.3.6 悬浮粒子计数 3.3.6.1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在空态或静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力求均匀,并不得少于最少采样点数目,采样点布置规则如下图: · · · ·     注:·为采样点 在动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 3.3.6.1.1最少采样点数目 方法一 测试采样点数目: NL=√ A 式中: NL---最少采样点(四舍五入为整数); A----洁净室或被控洁净区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A级区动态测试按风险分析确定关键监测点。 3.3.6.1.2采样点的位置 采样点一般在离地面0.8m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采样点多于5点时,也可以在离地面0.8~1.5m高度的区域内分层布置,但每层不少于5点。 3.3.6.2 采样点的限定 对任何小洁净室(区)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多于1次,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 3.3.6.3 每次采样量:每个采样点每次采集的空气量,保证最大粒径的粒子能检测出至少20个粒子。 每个采样点的每次采样量VS用下式确定: 20 VS= ×100 Cn·m 式中: VS-每个采样点每次最少采样量,用升表示。 Cn·m-为相关等级规定的最大被考虑粒径之等级限值 20-当粒子浓度处于该等级限值时,可被检测到的粒子数。 确认A/B级时,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少于1立方米,C、D级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至少为2升。 3.3.7 具体方法见“尘埃粒子测试操作规程”(SOP·QC-JT-005) 3.3.8 监控要求:含尘量见表1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 洁净度级别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静态 动态 ≥0.5μm ≥5.0μm ≥0.5μm ≥5.0μm A 3520 20 3520 20 B 3520 29 352 000 2 900 C 352 000 2 900 3 520 000 29 000 D 3 520 000 29 000 不作规定 不作规定 表1: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 3.3.9采样注意事项 3.3.9.1对于单项流洁净室(区),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正对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区),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宜向上。 3.3.9.2布置采样点时,应尽量避开回风口。 3.3.9.3采样时,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并尽量少活动。 3.3.9.4采样完毕后,宜对尘埃粒子计数器进行自净。 3.3.9.5应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样过程的污染。 3.3.10 监测频次: a)A、C级洁净室(区)每生产周期前进行静态监测,生产时,A级区在线监测动态,C级洁净室(区)灌封间、稀配间、称量间每周1次进行动态监测,其它C级洁净室(区)每月进行1次动态监测;并填写“悬浮粒子监测检验记录”(SOP·QC-JT-005-01)和“悬浮粒子监测检验报告单”(SOP·QC-JT-005-02)。 b)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并经15~20分钟自净后,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应达到“静态”标准。 c)D级洁净室(区)每月静态监测一次,并填写“悬浮粒子监测检验记录”(SOP·QC-JT-005-01)和“悬浮粒子监测检验报告单”(SOP·QC-JT-005-02)。 3.3.11 结果评定 a) 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必须不大于规定的级别界限。 b) 全部采样点的粒子浓度平均值的95%置信上限必须不大于规定的级别界限。 3.4 沉降菌监测 本测试方法采用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洁净度。 3.4.1 监测仪器设备:高压消毒锅、电热恒温干燥箱、恒温培养箱、培养皿、培养基。 3.4.1.1培养皿:一般采用ø90mm×15mm规格的培养皿。 3.4.1.2培养基:大豆酪蛋白琼酯培养基(TSA)或沙氏培养基(SDA) 3.4.1.3恒温培养箱、高压消毒锅、电热恒温干燥箱:必须定期进行校验。 3.4.2 监测人员:化验室化验员、车间监控员 3.4.3 测试条件: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区(室)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这类测试将会提供测试沉降菌的环境条件,例如:这种预先测试或可包括: 3.4.3.1温度和湿度的测试。洁净区(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45%~65%为宜),同时应满足测试仪器的使用范围。 3.4.3.2室内送风量或风速的测试,或压差的测试。 3.4.3.3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测试。 3.4.4 测试状态 3.4.4.1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均可进行测试。 3.4.4.2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3.4.4.3 沉降菌测试前,被测洁净室(区)由使用决定是否需要预先消毒。 3.4.4.4 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和室内的测试人员数。 3.4.5 测试时间 3.4.5.1 在空态或静态a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项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在静态b时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项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3.4.5.2在动态测试时,则须记录生产开始时间以及测试时间。 3.4.6 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采样点的位置可以同悬浮粒子测试点。 3.4.7最少培养皿数 在满足最少采样点数目的同时,还宜满足最少培养皿数,见表2 表2:最少培养皿数 洁净度级别 最少培养皿数(ø90mm) A 14 B 14 C 2 D 2 3.4.8采样次数 每个采样点一般采样一次。 3.4.9采样注意事项 3.4.9.1对于单项流洁净室(区),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正对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区),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宜向上。 3.4.9.2布置采样点时,应尽量避开回风口。 3.4.9.3采样时,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并尽量少活动。 3.4.9.4应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样过程的污染和其他可能对样本的污染。 3.4.9.5培养皿在用于检测时,为避免培养皿运输或搬运过程造成的影响,宜同时进行对照试验,每次或每个区域取1个对照皿,与采样皿同法操作但不需要暴露采样,然后与采样后的培养皿(TSA或SDA)一起放入培养箱内培养,结果应无菌落生长。 3.4.10 采样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按采样点的布置要求放置,打开培养皿盖,可使用多个培养皿连续进行监测,使培养基表面暴露4h(灌装时间不足4h,应与灌装时间一致),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 3.4.11 培养 a) 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b) 采用大豆酪蛋白琼酯培养基(TS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48h。(非最终灭菌产品培养时间不少于72h。若长菌,需进行种属鉴定。)采用沙氏培养基(SDA)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20℃~2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5天。 c) 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具体方法见“沉降菌测试检验操作规程”(SOP·QC-JT-006) 3.4.12 菌落计数:具体方法见“沉降菌测试检验操作规程”(SOP·QC-JT-006) a)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 b)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具体方法见“沉降菌测试检验操作规程”(SOP·QC-JT-006) 3.4.13 注意事项 3.4.13.1 测试用具要作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3.4.13.2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3.4.13.3 对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其他参数作详细的记录。 3.4.13.4 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差别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须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的区别,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 3.4.13.5 采样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 3.4.14沉降菌监控标准          表3 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标准(最大允许数) 级别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f90mm) 表面微生物(动态) 接触碟(f55mm) cfu /碟 5指手套 cfu /手套 动态 静态 动态 cfu /4h 静态 cfu /0.5h A级 <1 <1 <1 <1 <1 <1 B级 10 - 5 1 5 5 C级 100 100 50 3 25 - D级 200 200 100 10 50 - 3.4.15 结果评定度 a) 洁净室(区)内的每皿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 b) 若某洁净室(区)的任何一皿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3.4.16 监测频次: 3.4.16.1沉降菌 A级区每批次监测,C级洁净室(区)(灌封间、稀配间、称量间)每周1次动态监测,其它C级洁净室(区)及D级洁净室(区)每月1次动态监测。并填写“沉降菌监测检验记录”(SOP·QC-JT-006-01)和“沉降菌监测检验报告单”(SOP·QC-JT-006-02)。 3.5 浮游菌监测 本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收集悬游在空气中的生物性粒子于专门的培养基(选择能证实其能够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经若干时间和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判定该洁净室的微生物浓度。 3.5.1 监测仪器设备: 浮游菌采样器、培养皿、培养基、恒温培养箱。 3.5.1.1 浮游菌采样器宜采用撞击法机理的采样器。 3.5.1.2 测试要点 a) 校验:必须按照测试仪器的检定周期,定期对仪器作检定。使用校验合格,且在使用有效期内的仪器。 b) 测试仪器在未进入被测区域时,先清洁表面。 c) 使用测试仪器时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仪器开机,预热至稳定后,方可按仪器说明书的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同时检查采样量流量,并根据采样量设定采样时间。 ——采样口必须用便于消毒及化学性能稳定的材料制造。 ——采样管严禁渗漏,内壁应光滑。 ——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测点的高度定,尽量减少弯曲。 3.5.1.3 培养皿 a) 狭缝式采样器一般采用φ90mm×15mm规格的培养皿。可根据所选用的采样器选择合适的培养皿。 b) 离心式采样器采用专用的固形培养条。 3.5.1.4培养基 大豆酪蛋白琼酯培养基(TSA)或沙氏培养基(SDA)或其他用户认可并经验证了的培养基。 3.5.1.5 恒温培养箱 必须定期对恒温培养箱进行校验。 3.5.2 监测人员:化验室化验员、车间监控员 3.5.3 测试步骤 3.5.3.1 测试前仪器、培养皿表面必须严格消毒。 a) 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消毒房间的消毒剂灭菌,用于A级洁净室的采样器宜预先放在被测房间内。 b) 用消毒剂擦净培养皿的外表面。 c) 采样前,先用消毒剂清洗采样器的顶盖、转盘以及罩子的内外面,采样结束,再用消毒剂轻轻喷射罩子的内壁和转盘。 d) 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灭菌。如用消毒剂对采样管的外壁及内壁进行消毒时,应将管中的残留液倒掉并晾干。 e) 采样者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域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培养皿前,双手用消毒剂消毒。 3.5.3.2 狭缝式采样器的采样程序 a) 仪器经消毒后先不放入培养皿,开动真空泵抽气,使仪器中的残余消毒剂蒸发,时间不少于5min,并调好流量、转盘转速。 b) 关闭真空泵,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后调节采样器缝隙高度。 c) 置采样口于采样点后,依次开启采样器、真空泵,转动定时器,根据采样量设定采样时间。 3.5.3.3 培养 a) 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b) 采用大豆酪蛋白琼酯培养基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 2d。采用沙氏培养基配制的培养皿经采样后,在20℃~2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 5d。 c) 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d) 菌落计数: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若平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3.5.3.4 注意事项 a)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培养基及培养皿有变质、破损或污染的不能使用。 b)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样管的污染和其他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c) 对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其他参数作详细的记录。 d) 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差别甚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须注意细菌菌落或培养基沉淀物的区别,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 3.5.4 测试状态 a) 浮游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或洁净区)的温、湿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 b) 浮游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洁净区)已经过消毒。 c) 测试状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测试状态的选择必须符合生产的要求,并应在报告中注明测试状态。 3.5.5 测试人员 a) 测试共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级别的工作服。 b)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3.5.6 测试时间 a) 在空态或静态a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在静态b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10min自净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b) 在动态测试时,则须记录生产开始的时间以及测试时间。 3.5.7 浮游菌采样点数量及其布置 a) 最少采样点数目 表4 浮游菌最少采样点数目 面积m2 洁净度级别 A、B C D <10 ≥10~<20 ≥20~<40 ≥40~<100 ≥100~<200 ≥200~<400 ≥400~<1000 ≥1000~<2000 ≥2000 2~3 4 8 16 40 80 160 400 800 2 2 2 4 10 20 40 100 200 2 2 2 2 3 6 13 32 63 注:对于A、B级单向流洁净室(区),包括A、B级洁净工作台,面积指的是送风口表面积;对于C级以上的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指的是房间面积。 2)日常监测的采样点数目由生产工艺的关键操作点来确定。 b) 采样点的位置 ——采样点位置同悬浮粒子测试点。 ——工作区测点位置离地0.8m~1.5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 ——送风口测点位置离开送风面30cm左右。 ——可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增加测点。 3.5.8  最小采样量 采样量根据日常检测及环境验证定,每次最小采样量见表6。 表5 浮游菌最小采样量 洁净度级别 采样量 L/次 A、B 1000 C 500 D 100 3.5.9 采样次数 每个采样点一般采样一次。 3.5.10 采样注意事项 a) 对于单向流或送风口 ,采样器采样管口朝向应正对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采样管口向上。 b) 布置采样点时,至少应尽量避开尘粒较集中的回风口。 c) 采样时,测试人员应站在采样口的下风侧,并尽量少走动。 d)应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样过程的污染和其他可能对样本的污染。 e)培养皿在用于检测时,为避免培养皿运输或搬动过程造成的影响,宜同时进行阴性对照试验,每次或每个区域取1个对照皿,与采样皿同法操作但不需暴露采样,然后与采样后的培养皿一起放入培养箱内培养,结果应无菌落生长。 3.5.11 结果计算 3.5.11.1 用计数方法得出各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3.5.11.2 每个测点的浮游菌平均浓度的计算,见下式: 菌落数 平均浓度(个/m3)= 采样量 3.5.12 结果评定 用浮游菌平均浓度判断洁净室(区)空气中的微生物。 a)每个测点的浮游菌平均浓度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中关于细菌浓度的界限。 b) 若某测点的浮游菌平均浓度超过评定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两次测试结果必须合格。 3.5.13 监测频次: A级区每批次监测,C级洁净室(区)(灌封间、稀配间、称量间)每周1次动态监测,其它C级洁净室(区)及D级洁净室(区)每月1次动态监测。并填写“浮游菌监测检验记录”(SOP·QC-JT-007-01)和“浮游菌监测检验报告单”(SOP·QC-JT-007-02)。 3.6表面微生物 3.6.1基本监测方法包括接触碟、擦拭法及表面冲洗法。 3.6.1.1接触碟法 适用于对平整的规则性表面进行取样监测。通常碟子是50mm直径的,取样面积一般约25㎝2。 3.6.1.1.1取样:取样时打开碟盖,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充分接触,接触约5秒钟,再盖上碟盖。 3.6.1.1.2取样后,应立即用75%酒精喷洒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3.6.1.1.3培养:收好的营养琼脂接触碟在30~35℃培养3天。 3.6.1.2擦拭法 用于对不规则表面(尤其是设备表面)进行取样。拭子通常为棉签,在取样前应先行湿润(通常为无菌生理氯化钠溶液或0.1%的蛋白胨溶液约5ml),取样时,握住拭子柄,以30°角与取样表面接触,缓慢并充分擦拭,取样面积为25㎝2左右,然后将取样头折断放入上述溶液内,充分振荡,再用平皿涂布法或铺平板法计数)。 3.6.1.3表面冲洗法 该法适用于监测大面积区域内表面微生物含菌量,包括设备轨道、储水罐等。用定量的无菌水冲洗表面,收集淋洗水,用薄膜过滤法计算微生物数量。 3.6.2洁净室(区)测试点选择 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3.6.2.1洁净室(区)的大小 3.6.2.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6.2.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3.6.2.4易受污染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个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封针、易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传输带等)。 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影响的分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 3.6.3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2 3.6.4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3.6.5监测频次: C级洁净室(区)(灌封间、稀配间、称量间)及灌封间操作者手套每周监测1次,其它C级洁净室(区)及D级洁净室(区)每月监测1次。 3.7 警戒限度、纠偏限度 洁净度级别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静态 动态 ≥0.5μm ≥5.0μm ≥0.5μm ≥5.0μm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A 3480 3500 17 18 3480 3500 17 18 B 3480 3500 27 28 348000 350000 2700 2800 C 348000 350000 2 700 2800 3480000 3500000 27000 28000 D 3480000 3500000 27000 28000 --- --- --- --- 表6空气中悬浮粒子警戒限度、纠偏限度 表7微生物动态监测警戒限度、纠偏限度 级别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f90mm) cfu /4h 表面微生物 接触碟(f55mm) cfu /碟 5指手套 cfu /手套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警戒限度 纠偏限度 B级 8 9 3 4 3 4 3 4 C级 80 90 45 48 25 - - D级 180 190 85 90 40 45 - - 附 A级区监测微生物布皿时间记录 (SMP•QA-JK-004-0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规章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