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而本单元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飞红滴翠的黄山,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只要你带着迷人的微笑、思索的双眼、灿烂的心情去阅读,去依偎,去感悟,你就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奇妙,我们应该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就让我们用流畅而充满情感的朗读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吧。
二、单元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4.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5.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6.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7.学会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美。
三、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具有文笔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学习这些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细细地读,读出自然的韵味;用心地读,读出自然的真谛;品味阅读,读出作者表达的自然景色之美。
2.两年的初中学习,学生已经阅读了相当数量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知识和诵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3.文字是情感和思想的结晶。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涉及人和自然的交往,在智慧的目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亲密的,人依赖自然,收获于自然,自当理解、保护自然。我们学习时,一方面获取作者的这些思想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自己的见闻,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呈现阅读思考的成果。
4.“综合学习和探究”有单元内综合,也有课内外综合;有的是思考型,有的是讨论型,活动方式和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写作与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构思的方式,收集、整理、运用材料,以及写景角度的选择和转换。
三、单元课时安排: (17课时)
阅读9课时(四篇课文各安排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交流讨论2课时,作文2课时)
专题探究4课时
共17课时。
一、鼎湖山听泉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对鼎湖山的美不能仅仅停留在景上,也要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鼎湖山之美。]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精彩语句的选择可以从多个角度:可以从修辞、用词的生动与准确、蕴含的哲理等等。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或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和赏析的规范与到位,不能流于形式]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其实作者听泉的过程无形中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就是心灵之旅。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
学
反
思
二、林中小溪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4.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点难点:
1.“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
2.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或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获得本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过程,得通过老师的引导进一步明确,否则就只是简单的背主题了。
3.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他人的评论开始做起。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收集有关作者的介绍、评论;
3.尝试阅读一些作者的其它文章(文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带领我们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
2.学生轻声朗读,独立完成思考。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1)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质等;(2)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息;(3)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等。
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否定。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是就事论事。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
三、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
(一)探讨小溪形象
1.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
2.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教师作板书,有意识地分出“障碍”和“坦途”。
3.教师指导: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
4.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内容可围绕三方面:(1)小溪对障碍的看法(2)对光明未来的信念(3)对猥琐生活的批判。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二)获得人生感悟
1.教师指导:作者对小溪前进的过程写的层次分明,在小溪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的过程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在不断的深入。那么,你认为小溪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的过程,和我们的人生有没有相似之处呢?它对你又会有怎样的启迪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写下,全班交流,教师也作为交流的参与者进入。交流结束,请同学写下交流所得。
参考意见:(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交流结果的表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够越丰富越好。
(三)朗读
1.请同学根据对小溪和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选择一个片段,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组织朗读交流。对朗读者的语音语气语调和感情表达的深刻性等作出评价。
四、拓展阅读,评析课文
1.教师指导: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可见普里什文散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如果要你来尝试着评析一下本文,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呢?
2.教师给出两篇评论文章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性阅读。
课上不一定有时间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课上阅读拓展材料的基础上布置为课后学习内容。
教
学
反
思
附(一) 佳作品读:
倾听自然纯净的呼吸
――读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作者:林文钦)
身处喧嚣的城市,心情因世俗困扰而浮躁。夜半时分,能使灵魂歇息的“清凉剂”是枕边书——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它带来大自然最为纯净清新的呼吸,让日益被城市钢筋水泥所隔膜的心,得到滋润而不至过早老化。
没有比幽静的大自然更能让人心灵悸动的物了。在朴素的叶列茨平坦的原野上,蓝得让人感觉深秋般凉爽的溪流,静静滋润着黑油油的沼泽地。潮湿的秋雾之后,簇簇高大的乔木林和遍野低矮的灌木丛,都变幻出水印木刻一样的清晰色彩。在已过去的春天、夏天,从第一滴映着薄薄阳光的水珠自小叶毛芽落下,蜉蝣渐渐摆动虚化的尾巴,苔藓逐渐湿润的那天开始,自然复苏的根须就密密麻麻地传遍冰碴零乱的土墩。悠闲的猎人渔人们,看见黑水鸡飞来了,红隼飞来了,野鸭飞来了;夜莺、杜鹃、黄鹂、白眉鸫、雨燕也飞来了;老狗鱼、鲈鱼、梭鱼在镜子似的湖泊里游动起来;熊、松鼠、胡獾、雪兔睁开清澈的眼睛,打量新的世界。蓬勃的野樱、含蓄的夜美女、蜿蜒的蛇麻草、淌汁的白桦、成丛的羊肚菌、优雅的黑麦、油画般的芦苇、地毯似的紫云英、婀娜的水草,构成原野四季生动的水墨画。这就是前苏联散文大师普列什文《林中水滴》中的景象。
普列什文给予了我们那片土地无以言说的自然画幅;而滴水的声音,更是普列什文用心灵触摸,又用心灵传达给世界的脉动。谙熟农艺的普列什文把生命交给大自然之后,又小心翼翼地踩着涅尔河岸边潮湿的泥土,贴近大自然的生命群落之中。在周围这些平实的生命群落里,他做了普通而微小的一员。他和蔼地认识它们,透彻地观察它们,认真地聆听它们,亲切地感受它们。“第一只虾从一个洞中探出头来,微微动了一下触须。”这是那篇不到50字的著名笔记《第一只虾》的结尾。那微动的触须,正是普列什文感受到的灵魂的震颤,如一滴雨水打在夜美女花瓣上的灵敏感应。
生命是如此难以想象地灵敏:伸出游丝般的触须来,就能感受到周围是寒冷还是温暖,是危险还是安全,是丑恶还是善良。在叶列茨几乎没有失去童贞的宽阔怀抱,蓝天白云下的所有林木、花草、藻藓、动物,都滴淌着生命的汁液,留恋这朴素的人间。
在雪后静谧的森林里,看到带雪的树木姿态万千,神情飞动,默默地立在那里,作者忍不住问:“你们为什么互不说话,难道见我怕羞吗?雪花落下来了,才仿佛听见‘簌簌’声,似乎那奇异的身影在喁喁私语。”无处不在的生命动感,总让我们在普列什文的笔下无言地感动。
如叶列茨的沃土和《林中水滴》这书名一样,普列什文对自然的描述,几乎是没有色彩的,又如那只雨后虾的反应,普里什文的目光都是细致的。细致的感受却又不是细腻的描述、抒情则不见抒情文字的笔法,都让我们在真切的描述中领略着自然与生命的真实。
一幅蕴藏生机的早春图
——读普里什文的散文诗《水的春天》(作者:易振环)
《水的春天》是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它以百来字的篇幅,营造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勾勒出大自然的风光,留给读者一份恬淡的自然美。使人置身于早春二月的自然景色中,萌发起一种热爱自然的激情。
《水的春天》的美应该说是集声、形、色于一身,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一系列“人们最熟悉的,恰恰就是人们最不了解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幽静美的境界。在这篇散文诗中,作者以非常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早春图,但重点放在“水”上。先写远方的积雪,“积雪还很厚,但已经显得异常疏”。这意味着气温逐渐回升,春天的脚步近了,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心中的某种愿望即将得到实现。这一静态的描摹,却被一只活动的野兔“搅”了,构成静中有动的一个小场面,进一步激活读者的视线去关注下一个场景,关注即将来临的春天。
谁不爱广阔的草原?谁不喜欢蔚蓝的大海?谁不喜欢青青的芳草地?可是,作者并未从大的方面入手,只从人们不去注意的地方写起,也并没有通过五彩缤纷的颜色美来丰富读者的视觉;而是简单地描绘了积雪、鸟群、白桦树以及大路上的残冰,浮着冰块的河床。以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关于“水”的世界,在这冰雪即将融化的时刻,凸现出一种恬静自然的美。“远处飞来的鸟群,在开始发黑的土地上寻找着食物”。这群鸟在寻找食物,是因着季节的更换,重新来到久别的地方,怎能不高兴不已?毕竟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它们的心情正如“雨里的白桦林”“高兴得流泪”,这闪光的“水珠儿”正是鸟群们的“泪珠”。同时,“白桦林”也因久违的一场春雨而“高兴得流泪”。这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渴求得到满足时的真实写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现理想的过程。
紧接着作者把读者的视线吸引到近处的大路上和河岸边。“残冰狼藉”,浮着冰块的河床两岸松软、塌陷了。”破碎的残冰铺盖着的大路被人们踏着春天的脚步踩碎了。这不仅仅是“踩碎了残冰”,而是踩碎了“一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季节。河床中的冰开始解冻了,野兔“留下了长长的足迹一串”,这又构成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写意图。
这篇散文诗,作者用写生性的手法,把平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注意的大自然景观,写成带有极强画面感的诗歌,出现在人们眼帘的是一幅早春二月图。全文由远及近,通过读者视线的转移,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美的层次感。在这样平淡朴实的意境中,去寻找“留下长长的足迹一串”的野兔。
附(二)推荐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美国的两部绿色图书———《夏日走过山间》和《醒来的森林》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变化,有序介绍黄山的景色。
2.根据文章有关介绍,归纳黄山之美形成的独特原因。
3.根据提供的图片,展开想像,为黄山奇石命名并从中体会人类的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江之滨,耸立着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歌,一曲凝固的旋律。它是首批国家级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更成了全人类的瑰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间仙境,一起去领略黄山那份独特的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够了解,黄山,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美以及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之一:一品黄山 神游仙境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13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
任务:
【课件显示】
1.标画:用()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转换写景角度的词语,用“ ”圈画能表现这些景物特征的语句。
2.思考: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表达: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时间约10分钟)
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也围绕这几个问题作了个尝试,现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
【课件显示】
奇峰——高耸入云 险峻万分 古松——苍翠奇特 万古常青
怪石——巧石林立 千姿百态 云海——澜翻絮涌 皎洁柔美
日出——瑰丽辉煌 令人神往 温泉——温度适宜 温馨解乏
老师是这样介绍黄山的:从高空看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辟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跃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傲雪凌霜,昂首苍穹。黄山之美,美在石怪:“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柔美,静中有动。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
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怎不让人遐思飞动、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它那安恬的梦!那就让我轻轻地诵读起来吧。请大家捧起书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4段到第6段。
同学们,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两三段话,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美美地诵读一下吧。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诵读,时间3分钟。)
(彩显天都峰图片,加背景音乐)
教学板块之二:二品黄山 仙境探秘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神游了这座奇特的名山,充分领略了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的深刻含义。那么,黄山这种独特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章节并认真阅读,从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
【课件显示】
找出揭示黄山之美成因的有关章节
分析黄山之美的形成原因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发言、评价。时间约5分钟)
刚才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独立的探究,有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课本的“探究·练习”一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概括。
【课件显示】
1.自然的鬼斧神工:
日晒雨淋,水流侵蚀——“雕刻”“装饰”
气候变冷,冰川侵蚀—— 造型奇特
2.人类智慧的点化
老师之所以不作预先的提醒,是想让同学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依赖老师和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改变一个观念——只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观念。
教学板块之三:三品黄山 装点仙境
下面,我们想通过一个创造性的想像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的精心点化,也是黄山之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请大家先把课文的第13自然段齐声朗读一下(教师跟读),再欣赏一段黄山奇石的影片,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三幅黄山奇石的图片,试为这些图片上的奇石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之一写一段解说词。
【课件显示】
播放黄山峰石的介绍片。
影片最后说,黄山上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稀奇古怪的石头,等着你去命名呢。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
【课件显示】
1.为这3幅图片上的奇石各起一个名字。
2.模仿课文或影片的描述,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解说词。
为了便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先提供一个范例。
【课件显示】
左图右话:金鸡叫天都
【课件显示】
出示黄山奇石图片,分别播放后,最后定格在同一画面。
请同学们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几个问题:1.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在每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汇报;2.同学们在讨论时应注意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希望同学们在15分钟时间内完成任务。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评价。约6分钟)
刚才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黄山上几块还没有名字的奇石起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的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老师衷心为同学们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喝彩。
好,本课的学习暂时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再反复读上几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见。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能读、会写、会运用。
2.能分析精彩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或作用。
3.通过多项拓展性读写活动,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词海拾贝
黄山以它独特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我们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充分领略到了它的美,现在就让我们用5分钟时间再一起简单回顾一下。请大家灵活恰当地运用老师提供的一些词语,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撷取某一感受最深的景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赞美黄山的话。
【课件显示】
灵活恰当选用以下词语,就感受最深的景点写一段话赞美性的话。
仙山琼阁 万壑藏云 千姿百态 昂首苍穹 斧劈刀削
如愿以偿 神游天外 思绪万千 浮想联翩 心往神驰
大家写作时,要求不看书,并要注意词语的灵活运用,不必硬扣原文,可将
课文中原来用来形容某处景物的词语,用来描写别处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写作,时间约5分钟)
大家写得都很认真,老师也技痒难忍,现在抛砖引玉,写了一段赞美黄山迎客松的文字,请大家按写作的要求来与老师做一个比照,看看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你写得棒,可要有充分理由哦。同时,也请大家把老师写的和你自己写的与课文作一比照,说说我们写的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课件显示】
黄山的迎客松屹立在有仙山琼阁之称的玉屏楼上,千百年来一任风吹雨袭,冰雪欺凌,仍然昂首苍穹,秉一份执着,带一种谦虚,携一片热情,迎接着日落日出,见证了沧海桑田。每当看到她的形象,总不免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评论,时间约4分钟)
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可能已看出了老师的问题,有的同学对老师写的可能有溢美之词。其实,老师写得并不怎的好,主要问题有两个:一、在词语的选用上,虽然做到了灵活,但并不很恰当,有些生硬,“思绪万千”和“浮想联翩”连用,有重复之嫌;二、与原文对照,老师的语言过于抒情化,缺少具体的对黄山松形态的描写,这就使后来的抒情显得突兀,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教学板块之二:语段赏析
黛玉曾写这么一句诗,叫“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好的文章读着都会使人有“口齿噙香”的感觉,就象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作批注;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课件显示】
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交流、评价,时间约9分钟)
教学板块之三:体会感情
通过大家刚才的赏析点评,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题目是“飞红滴翠记黄山”,同学们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飞红”指什么,“滴翠”又是指什么吗?
(现场老师组织讨论2分钟)
相信同学们在课文上已经找到了答案。
【课件显示】
飞红——黄山日出
滴翠——青山苍松
黄山那么多美景,为什么作者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呢?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课文描写日出和苍松的有关段落再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先把第16、17两个自然段再读一遍,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从中归纳出作者为什么特别偏爱黄山日出的原因。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读。
(彩显天都峰图片,加背景音乐)
(主讲教师与学生同读课文,朗读时可显示日出、苍松等图片)
刚才我们一起又把课文美美得读了一段,不知大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得怎么样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黄山日出时,除了进行正面描写外还与泰山日出做比较,文中这么写道:“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这个句子实际上是把握作者感情的关键句。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老师给大家链接了这么一段材料
【课件显示】
泰山名气太大,还在于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这使得泰山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其实泰山“五岳之首”的荣耀并不仅仅在于泰山的“气通帝座”,而其尊贵之因也在于它雄踞于泱泱大国之东,迎喷薄朝阳、看沧桑巨变、拱护神州、不怒而威的非凡资质,更实实在在代表着炎黄儿女处惊不变、“泰然自若”的气度和彰显着华夏子孙捧日擎天、“稳如泰山”的风采。——选自《泰山秋思》
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课件显示】
1.作者为什么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
2.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评价,时间约6分钟)
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了答案,文中描写苍松道“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常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读了这段文字,深刻于我们脑海的相信一定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份顽强的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力!
而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不难发现黄山的日出“瑰丽、壮观、辉煌”,它“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的生机和柔美的抚爱”“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也正因此,作者在黄山如许景色中也就对日出和苍松格外青睐了。
与之同时,作者热爱自然,歌颂生命,勇于创新,志在超越的感情也就溢于言表、跃然纸上了。
教学板块之四:指点江山
黄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给它的题词,“风景如画”是朱德元帅对它的赞誉。连我们的江泽民主席也曾为它题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你能用精炼的语言为黄山这座自然文化遗产写一段颁奖词吗?
【课件显示】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
风景如画——朱德
请用精炼的语言为黄山这座自然文化遗产写一段颁奖词。
《登黄山偶感》
江泽民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有一种美丽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有一种豪情叫“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同学们,这堂课快要结束了,课后请大家继续带着你的豪情去追逐这份美丽,认真完成作业,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
教
学
反
思
四、画山绣水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2、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四、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优美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