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福利二校 张玉香
一、课文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板书课题及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
(二)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三)这篇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来放风筝,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全班起立大喊。)
④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比如“随意”,随便任意。)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我们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在动笔写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呢?看:做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快活”的,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更是“快活”的,我们“拼命”地奔跑,风筝“翩翩飞舞”着;丢风筝、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着急”的、“伤心”的,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用前面这些词语,就可以表达出我们那时那刻的心情,要表达出这些心情,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词语和句子。
4.那么,平时你还积累了哪些表达心情的词语呢?谁愿意说一说呢?
5.下面,你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6.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7.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五)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吧!(配乐读。)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吧,齐读课题——风筝!
教学反思:
《风筝》是一篇有关贾平凹的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遍都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文本。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作者如何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呢?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要在“读”上下功夫了。
风筝做好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地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文章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围绕“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来品读课文,在“是否快乐”这个问题的调控下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
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所预想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比如:文章的细节挖掘得不够;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等等。作为新教师,临场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