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巷深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主要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材的位置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谈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2、 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
文章中心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亲情的美好,懂得用心和行动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为两课时,今天执教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小巷深处》通过一位最平凡的母亲的一串琐碎的生活细节刻画,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颂之情。是“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的散文笔法。下面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到文本中体会母爱的博大与深邃。(板书课题)
由此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 、精读课文,合作赏析
1、课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请读一读,并谈一谈。
2、母爱是什么呢?我给不出确切的定义,我只知道出生避世之前她就急切的等待着我,在我成长中呵护着我,环绕纠缠着我,这种爱甚至是渗入渗出到我的每一个毛孔,直至耗尽她自己,而我们却很晚、很晚才懂得。文中的作者是爱她的母亲的,她无时不被母爱感动着,才会有林莉笔下那无时不被作者惦记者的黑黝黝的瞎娘,你能说说林莉如何来写自己的母亲吗?
3、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初步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探索 拓展延伸
(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父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她(他)的性格特点)
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并拓展阅读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小结全文(亲爱的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我们都深受感动。罗曼罗兰 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我说:“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让我们学会理解爱,分享爱,珍惜爱,付出爱,在充盈着爱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五)(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多和他们相处,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父爱与母爱。
2、继续完成课堂练习(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要求能突出她(他)的性格特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练笔)
(六)、板书设计:
养母 爱 养女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生活琐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