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段.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36593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 陈桂香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还是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语文书被搁置一边,“语文味”越冲越淡,学生思维呈现浅化与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彰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呢? 细细回想,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注重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他们获得最真切的感悟的,其中有几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单看”能改为“先看”吗?  我在教学《长城》专题时,清晰地看到课文中有这样的话语: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后在“单看”这个词上加上着重号,设置疑问,请学生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补充好下面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我边巡视,边提示学生读书细致,在文中找语言。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我们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本领啊!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侯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 …… 学生的思维燃烧起来。听着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我不失时机地启问: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他们的探究能力超乎我的想象,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体味与感悟——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他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 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补一补”,“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感悟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意味深长,内涵丰富。但我们学生初读这句话,觉得语意含混不清,既是“大约”,又岂能“的确”?然而我们的学生再把它放到孔乙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加以推敲,却又发现是符合情理的。孔乙己是周围人们取乐的笑料,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会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还是活着,只能说“谁晓得?许是死了。”更证实“大约”的准确无误。孔乙己现已身受重伤,穷途末路,存活希望不大。况且他是个嗜酒的人,只要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一口,但一年多的时间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大约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却含蓄、深刻地表现孔乙己的悲惨处境和命运,同时也增强了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批判麻木的国民性的鞭挞力量。 这样咬文嚼字式的品读,使我们学生领会到一个词句只要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就与周围的语句乃至全文发生紧密的联系。 三、从“竹柏”两种植物解读苏轼的品行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与想象,苏轼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清新高雅的的品格,已从《记承天寺夜游》中走进学生的心间,但学生有了鲜明的印象,并不等于完全理解。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我说:“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课堂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学生们马上发现“竹柏”这两种植物特殊内涵。当大多数同学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时,我们文学社中一些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已经举手发言:“老师,我知道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作者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君子。柏遇霜雪而不凋,耐寒耐旱,冬夏常青,傲居霜雪,郁郁葱葱,精神抖擞,坚强不屈。苏轼遭权臣迫害,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园子里则遍种松、柏、竹、梅等花木。竹同松柏“志同道合”,“不同流合污,坚贞不屈,地位高洁。”可见,苏轼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被千磨万折所屈服,不肯随波逐流的高大形象正气凛然地傲立在我们面前。这不正是文中“竹柏”之托物言志,寓意所在吗?” 我还能说什么呢?要做的只是用劲儿鼓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