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导入新课】
十九岁的苏辙考中进士后,给时任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权的韩琦写了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写了什么,居然让身居要职的名相为之击节称善?
【学习目的】
1、领会作者文中所体现的“气”与“文”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不卑不亢的体现技巧。
3、理解并背诵全文。
【学习课文】
一、作者 作品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步体现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但在体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切、期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辞恳切,才华毕显。
干谒:有所企图而求见显达的人。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某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某些干谒诗,波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柳永的《望海潮》
二、难点理解
文气: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
养气: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气:指作家的主观气质,体现于文章,即指文章的气势。
三 、疏通文意,解读全文
第一段 论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太尉执事(手下办事的人,表尊重,敬词):辙生(平生)好为(写)文,思之(代词,写文章这件事)至深。认为文者气之所形(形成),然文不可(也许)以学而能,气可以养(修养)而致(获得)。孟子曰:“我善养(培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充塞)乎天地之间,称(相称)其气(浩然之气)之小大。太史公行(走遍)天下,周览(饱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交往,来往),故其文疏荡(洒脱而不拘束),颇(很)有奇气(奇伟之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写)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内心)而溢(洋溢,溢出)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体现)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译: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目前看他的文章,宽敞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因此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莫非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由于他们的气充斥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体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思索:1、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什么观点?是怎样证明的?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体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到达文章的最高境界。
作者提出观点后,先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2、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阐明什么问题?
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小结: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 文段的重要体现方式是 议论 ,重要论证措施是 事实论证 。
2、孟子的文章之因此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重要是由于孟子 善养浩然之气 ;司马迁之因此其文疏荡,颇有奇气,重要是由于司马迁加强了 外在阅历 。
3、从文段看作者认为要写好文章关键在于: 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
第二段 就自身经历深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
第一层
辙生十有(通“又”)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交往,结交)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乡里)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扩大),百氏(诸子百家)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陈旧的东西),局限性以激发其(我,自己)志气。恐遂汩没(沉没、埋没),故决然舍去(离开),求(探求)天下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以知天地之广大。
第二层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尽情欣赏)终南、嵩、华之高(高峻),北顾(看)黄河之奔流(飞跃急流),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壮丽),与仓廪(粮仓)、府库(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苑囿(猎苑)之富(富丽)且大(广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极其美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宏伟善辩),观其容貌之秀伟(秀美奇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交往),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第三层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为天下第一),天下之所恃(依托)以(以致,因此)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行动,发动),入(在朝廷内部)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可是)辙也未之(代词,代韩太尉)见焉(句式:宾语前置)。
译: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不过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紧张就此而被埋没,因此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理解天地的广大。我通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飞跃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昂首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并且巨大,这才懂得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懂得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托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同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同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尚未见到您呢。
思索:1、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明确:(1)写本来的生活之地局限性以养气,于是出外游学,寻求天下奇闻壮观。
(2)写自己游历天下的所见所闻。
(3)赞颂韩太尉的名声,表达未能谒见的遗憾。
2、作者前后有哪两种不一样的两种学习经历?他更重视哪一种?
明确: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通过秦汉故都,尽情欣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懂得了天地的广阔、漂亮;四是谒见了欧阳公,懂得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3、作者论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什么?
明确:承接第一段,深入论述自己强化外在阅历,从而养气为文的观点,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4、本段重要运用的论证措施: 对比
第三段 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阐明写作目的)
且(况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立下大志),虽(虽然)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对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浩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认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可以)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鼓励自己),然后可以尽(完,看尽)天下之大观(雄伟景象)而无憾者矣。
译:再说一种人的学习,假如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虽然学了诸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因此但愿可以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后来就可以说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思索:1、第三段是怎样体现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的?
明确:首先,承接第二段,仍说为学之道,“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然后以“于山”、“于水”、“于人”之已经所见的,烘托“犹认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足蓄势的基础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把敬佩之情说到了极致,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
2、作者求见韩琦的目的是: 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
第四段 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
辙年少(年轻),未能通习(通晓)吏事。向(先前)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偶尔得之,非其(我,自己)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朝廷容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赐:准许),便得优游(从容闲暇)数年之间,将以益(愈加)治(研究,研习)其文,且学为政(从政之道)。太尉苟(假如)认为可教而辱教之(屈尊教导我),又幸(幸运)矣!
译:我年龄还很轻,还没可以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尔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可以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导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课堂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写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浸之态,传达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情怀的句子: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2、本文作者提出了“文气说”,强调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他认为 文者气之所形 (用原文回答),本段写了两个人的事例,一是孟子“养浩然之气”;二是太史公走遍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 。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 二人并未刻意写文,只是气盛而形于其文。他们的文章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原句是: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中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
3、文段中对孟子的文章的评价是: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对太史公的文章的评价是: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4、本段的中心句是: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5、作者认为应从哪几方面来养气? ①加强内心修养,以孟子为证; ②扩大生活阅历,开阔视野和胸襟,以司马迁为证。
6、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之句。”请把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抄写下来。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章疏荡,颇有奇气。
7、本文引用孟子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阐明“文气说”,作者坦言自己少年壮志的句子是: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8、第三段 点明作者求见心切的原因是:“ 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
9、“决然舍去”中作者舍去的是: 方圆百里闭塞之乡和诸子百家之书,舍去的原因是 外在阅历局限性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局限性以激发志气。原句是: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局限性以激发其志气。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毕下面各题
1.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讲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签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重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因此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达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使用方法。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详细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尚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是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献,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解析】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置,是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后来,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即,并非所有的翰林学士都可以签发机密文献,翰林供奉就不能)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使用方法不一样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B.闻一言以自壮
C.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D.臣请完璧归赵
【解析】 “志”,名词用作动词,立志于;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分别译为“使……心胸开阔”“使……心雄志壮”“使……完整”。
【答案】 C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这封自荐信的标题中,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体现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拜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彬彬有礼的态度,必然在对方心目中形成好感。
B.作者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气”,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养气”,指文章中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C.作者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有关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作者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D.本文的切入点好,作者从自己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写起,易于引起对方的爱好,而对太尉的夸奖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度的吹捧之嫌,易于为对方接受。
【解析】 C项,分析有误。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外在阅历”这一途径。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由于他们的浩气表目前他的行为,他的相貌,他的谈吐和他的文章中,但自己并不曾察觉到。
(2)我紧张因此而埋没了自己,因此毅然离开了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理解天地的广大。
(3)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懂得天下的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5、一词多义解释
1)过
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超过
②过秦、汉之故都 通过,路过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过错
④闻大王故意督过之(《鸿门宴》) 责怪
⑤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 看望
2)发
①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发兵侵犯
②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子吴起列传》) 把箭射出去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④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兴起,产生
3)幸
①然幸得赐归待选 幸运
②太尉苟认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以……为幸运
③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宠幸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皇帝到某处
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幸亏,幸而
⑥冀幸君之一悟 (《屈原列传》) 但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