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挖掘诗人深藏背后的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梁颖
对于学生来说,“古诗文”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一到上古文课,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效率低,兴致不高。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感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积淀着我们民族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是诗人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所以学好古诗文对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古诗中我总结出来以下几点拙见: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初步强化学生对诗人的基本印象。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历史时间并不敏感,容易把朝代搞混淆,更别提熟记诗人的出生年月了。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讲解中也并未引起重视,只是一带而过。
一次课上,我出示王维的生平(701—761),学生不以为然,但是一加引导,学生知道“原来他只活了60岁。”,当得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19岁的时候写的,他们立马感叹,“真是少年得志,19岁就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了。”,当了解王维通音律,善绘画,好书法的时候,他们就说“他可真是全才啊,什么都会,诗还写得那么好。”这样一来,学生对王维这个“才子”的总体印象就建立起来,去了解这个人物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而后,我还给学生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生平,学生知道了:李白和王维原来是同年出生,活的岁数差不多;李白比杜甫还大11岁;白居易是在李白去世10年后才出生的;号称“诗鬼”的李贺英年早逝,只活了26岁……这些常识都激发学生去质疑,“李白和王维年龄差不多,他们关系怎样?”“李白和杜甫关系怎样,10多岁的年龄差距对他们的沟通交流有影响吗?”……这样一来,诗人的关系网就被学生挖掘出来。之前学生虽然知道诗人名字和他们生活的朝代,但是“谁年龄大谁年龄小”,“每个朝代的先后顺序”等问题他们根本没去了解。如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去提示和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就有助于建立起学生对诗人的基本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挖掘其背后发生的故事。
诗词是当时当地社会背景的体现,她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我们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自己提问,但是学生基本都思维定势,不会提太多与诗文“看似不太相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李白豪放洒脱,号称诗仙,孟浩然清心静逸,号称“诗佛”,风格不同,他们怎么会成为好朋友?”“为什么他们辞别是在黄鹤楼呢?当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种种问题都激发学生去自主找答案,结果他们查到,李白早就对孟浩然的诗赞赏有加,得知孟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 ,李白就去拜访,哪知他们一见如故,很聊得来,便成为知己,孟留李白玩了十多天。阳春三月,孟浩然要去广陵,他们相约在黄鹤楼送别。看着孤帆远去,徒留滔滔江水,李白心中惆怅不已、感慨万千,于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挥而就。其实古人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我们若是像了解我们的朋友一般去了解他们,古诗文的理解也不算难事了。
三、了解作者的性格,结合其生活的历史背景,明悉其创作风格。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在各富特色的个性下,他们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如果把握住这种风格,就等于添了把打开理解古诗词的钥匙。
比如李白是一个豪放洒脱,豪迈脱俗的人,号称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文创作风格清新飘逸,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因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那个时代比较繁华,他的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但到了后期,唐朝由盛转衰,他的诗歌便多了一丝现实主义的色彩。又加上他本人蔑视权贵,曾经做官朝廷,看到朝廷的一些腐败现象,虽满腹报国之志,但又心感无力,因此他后期的诗歌当中,豪情壮志中存有不甘心,飘逸洒脱中多有愤懑。晚年的他信奉道教,崇尚“仙道”,所以他的诗歌又显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性格,便造就了他诗文的特色。又如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人间疾苦,所以他的诗大多反映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被称为“诗史”,又加上他四处靠人接济,辛酸漂泊的经历,忧国忧民的他在后期创作了大部分风格沉郁悲怆的诗歌。但因为他内心自是有一股信念在,字里行间实渗透了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所以读者读他“蘸满生活血泪”的诗,并未情绪低沉,反倒意气高昂,精神焕发。
性格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所注入的情感、思想主张、价值观、人生观也会有所不同。又加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有所差别,所以诗人的个性更显立体化和丰满,创作风格也更显多元化。所以我们看到,有的诗文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如果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生平,挖掘他背后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这个诗人,并以此为榜样,他就更热衷地去找寻这个诗人的信息,随之与他相关的诗人、诗歌也会找到,从而学生不知不觉就系统地形成了自己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四、采用学习“古诗新唱”、“诗文绘画”、“诗文改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古诗文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如果我们能将其充分运用我们现代技术的演绎放送给学生,学生将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过于“开放”的课堂不易掌控就不去尝试改变,相反此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更能直观地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呢?
(1)在歌曲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一些“古诗新唱”的曲目,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虞美人》,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还有一些稍作改编的,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这些具有优美旋律的“古诗新唱”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采用绘画的方式,让抽象转为具象,使诗句更为直观。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很难体会这句诗的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他们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受到震撼,这便说明学生对诗词的感悟一步步加深。
(3)采用续写和改编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诗文的印象。
在充分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在洞悉了作者人格特质后,学生可根据诗文进行情节的续写和改编,然后与周围同学互相交换作文,互相交流感悟、认识。
以上便是我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拙见。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以现实的方式存在。学生对诗人产生好感,对故事产生兴趣,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学生就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