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360342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高考要求 1.国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复习建议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 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5.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6.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作者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 7.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 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 ①留 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 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 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⑤删 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调 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 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 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 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通五经,贯六艺。 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A.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 变姓名,诡踪迹。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⑤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10.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知识点梳理 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的转移 ①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涕”字在上古时指“眼泪”:“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但到了汉代,“涕”转为“鼻涕”的意思了:“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潼约》)两者虽都与哭泣有关,但词义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转移。又如“暂”字,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李将军列传》)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两者虽都表示时间,但在范围上已发生了变化。 ②词义轻重的转移。词义由古义转为今义,一为词义的加重,一为词义的弱化。前者如“诛”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宰予)与何诛?”这里的“诛”是“责备、谴责”的意思。“害民者诛”(晃错《贤良文学对策》)“诛”在这里是“杀死”的意思。“诛”的词义由责备、声讨到肉体上的杀戮,词义加重了。后者如“谢”字,“谢”在古代主要是“认罪、道歉”之意:“嫂蛇行匍伏,四拜、四脆而谢。”(《战国策•秦策》)“吴王谢而告伏。”(《韩非子•内储说》)在汉代词义有了转移:“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么谢邪?”(《汉书•张安世传》)例中的两个“谢”字都是“感谢”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这是词义的弱化。 ③单音向双音转换 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在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称后缀、前经)。如“担”变成“担子”,“师”变成“老师”,“姨”变成“阿姨”。二、在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如“剩”变成“剩余”,“戚”变为“亲戚”。三、原来的单音词不用了,换成另外一个复音词。即在词义变化中换一种说法。如“悟”换成“明白”,“寤”换成“睡觉”,“岁”换成“收成”。 2、词义的扩大 ①词的概念由特指到泛指。如:“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燕襄王以河为境。”前一例中的“江”专指长江,后一例中的“河”专指“黄河”。今“江”与“河”都泛指河流。 ②词的概念由部分到全体。如“好”字,古义指“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好”的今义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皆可作修饰、限制。又如“涉”字,本指“徒步渡水”,如“褰裳涉溱。”(撩起衣服渡过溱水)后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词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中的“平章”,辨别、彰明。“百姓”指“百官”,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到了战国以后,“百姓”才泛指平民。又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中的“踵”指“脚后跟”,后由此绰为“继承”,意义就虚化了。如:“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汉书•弄法志》) 3、词义的缩小 ①词的概念由泛指到特指。如“宫”字,在古代,凡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宫”,没有贵贱尊卑之分。“父母妻子,皆同其宫。”这里的“宫”字就是指“一般房屋”。秦以后专指“帝王房屋、宫殿”。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②词的概念由整体到部分。如“子”,在古汉语中指“孩子”,包括男孩和女孩。“卫人嫁其子而教曰:‘私积聚。’”“子”指女孩。后来“子”专指男孩了。又如“除”字,在古汉语中有“宫殿的台阶”、“去掉”和“授予官职”等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前一例中的“除”字为“台阶”,后一例为“授予官职”。在现代汉语中,“除”字一般只表示“去掉”的意思。 ③词义由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具体。如“金”字,上古是泛指金属。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现代汉语中,金、银、铜、铁、锡中的“金”专指黄金。又如“谷”字,原是“谷类的总称”。如:“(芙蕖)有五谷之实而不其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指稻谷。 4、词义的色彩变化 ①古义褒,今义贬。如: “然谋臣与爪牙之二睛,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明史•王骥传〉) ②古义贬,今义褒。如: “内外乖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徵〉)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③古义属中性,而今义的褒贬色彩却很明显。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和“鄙”的古义分别是“地位低下”和“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而其今义是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①古今异义 ②词类活用 ③数词的用法 二、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好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因此,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份,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④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②“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③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文言文翻译的十二点要领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比较好的方式,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 (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二、文言文中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作谓语的句子,翻译时一般要加上适当的动词,变成动词谓语句。如: ①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例①中的“械”本义是“刑具”,用在这里是指郭永给犯人戴上刑具。例②中“蟹六跪而二螯”要译为“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例③中的“可怜焦土”应译为“可惜都成了一片焦土”。 三、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002年全国高考题)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③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四、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 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孤之有孔明,扰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例①中的“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可不译。例②中的“之”用在形容词“久”后,作词缀助词,无义,可不译。例③中的两个“之”字都用在主谓短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也不用翻译。例④中的“为”共有八个,都是“雕刻”的意思,译时留第—个“为”字,其余略去。例⑤中的“出”是“出入”(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字要在译时略去。 五、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分译,即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如: ①徒流及死,具有等差。(1997全国高考题) ②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例①要把“徒”“流”的意思分开译:“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例②的“樯”倾楫摧”应分译为“船身被巨浪打得倾斜着,船 桨也常被巨浪打断”;“虎啸猿啼”也要分译成“只听见老虎在怒吼,猿猴在悲号”。 六、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七、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走样,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如: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如果直译就是“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例②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像是砧板上的鱼和肉。”例③中的“两虎共斗”并非说 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八、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踪束手。 (《赤壁之战》)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例①中的“缙绅”是借代用法,古代大臣上朝是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应译为“做官的人”,例②中的“旌麾”是军中旗帜,代指“军队”,该句应译为“近来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束手就擒”。例③中的“伯乐”代指“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 九、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如: ①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例②中的“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翻译时—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十、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如: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与妻书》)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例①中的“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例②中的“封狼居胥”是说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庆功纪念。该句是说张浚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例③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应译为“(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十一、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兰亭集序》) 例①中的“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需翻译。例②中的“永和”是帝王年号,“癸丑”属于干支纪年,也不需要翻译。 十二、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 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③日饮食得无衰手! (《触龙说赵太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附录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1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2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