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化学计算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
科目
高中化学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提供者
赵改玲
单位
乡宁县职业中学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学生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4、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5、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教材抓住一般的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特点,以介绍“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将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作为化学计量。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直接用肉眼看不见。现代称量工具难以称量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的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本节在介绍物质的量的时候直接说明它是一个物理量,表示一定数目离子的集合体,然后又直接给出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是如何确定的,直观明了,强调应用。
三、学情分析
教师首先从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入手,使学生认识学习物质的量有关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的物质的量的知识后,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通过学案中课后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多做练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类比,模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请写出煤炉中的煤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
C + O2 ==== CO2
质量比:
粒子个数比:
从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去数粒子个数,而是去称物质的质量,怎样将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微粒个数联系在一起呢?
[板书]: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n
思考该问题
指出物质的量的意义
n与m、L、t、s一样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m表示所含物质的多少,L表示物质的长短,而n有何意义呢?
1、意义:用来计量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多少的,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认真记笔记
通过类比的方法指出n的意义。
过渡:和其他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也有自己的单位,如果用“个”表示,数个数,那是2“活得不耐烦了”,就如同买钻石用“克拉”作单位,而不会用“吨”,买煤用“吨”而不会用“克拉”,买纸轮“令”(500张),买烟用“盒”(20支)为一个单位,一定数目的集体用一个新的单位表示,用个做物质的量的单位太过麻烦,因此,将一定数目的粒子取一个新的单位----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
①定义: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的集体计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 NA=6.02*1023/mol
②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N = nNA n = N/NA
③使用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a 数量+摩(mol)+离子名称(用化学式或符号表示)
eg:1mol C含有6.02*1023 C 1molH2O 含有6.02*1023 H2O 1molNa+ 含有6.02*1023 Na+
b 1mol任何粒子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c 6.02*1023这个数值非常庞大
d 摩尔不适用于宏观物体
eg:1mol小麦 错误
听讲并记笔记
通过宏观的概念引入新的单位---摩尔
并且讲解摩尔里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内容
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素材创设情景,使学生对此内容由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
以化学史化话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预期目标
使学生深刻理解: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是专有名词,不是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量所表示的对象“粒子”指具体的微观粒子,它是联系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数的桥梁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做单位量度的对象为微观粒子及其特定组合,不能是宏观物质;使用时最好用化学式指明具体粒子的种类以防歧义
3、能运用于简单的计算中
使学生明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单位以及在计算过程中如何运用
实际效果
补救措施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 物质的量
1、 意义:用来计量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多少的,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