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单 位: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水寨中心小学
学 科: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例名称:《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导学案
执教教师:刘立宁
课 型:活动性学习
年 级:六年级(上册)
教 材 分 析
本科教学内容,来自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中的第十课。本科教学内容由“国中之国”“圆明园的厄运”“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四部分组成。本课设计是从讲述中华名族曾今经历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以及为列强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的更为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辱,而这一切的责任都在他们的肩上。
教 学 理 念
1、教师为拓展课堂内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他们各自的个性。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只是教育的知道者,意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学生也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而不再是单向的接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拓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慧,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他们的自主发展。
3、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要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好习惯。
教
学
目
标
1、通过了解国中之国、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中帝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意的残暴,从而牢记国耻,振兴中华。是学生知道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史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3、了解帝国主义在“国中之国”享有的特权,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野蛮行径,掌握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腐败统治者,激发名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
难点
使学生了解旧中国的现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板 书 设 计
国中之国
圆明园的厄运 勿忘国耻 面向未来
南京大屠杀
教具
学具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
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见证历史
——“国中之国”
师: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千百年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并于1842年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强占我国大片领土,攫取大量赔款和特权,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中华名族的子孙,千万不能忘记那屈辱的过去。
1、教师解释:什么是租界?为什么租界为“国中之国” ?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租界在我国创设、发展及危害的过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为什么说租界是帝国主义的乐园,是中国人民的地域?
4、在同学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问题更深入的讨论。国土因很多不平等条约而被瓜分,中华名族饱受侵略者的欺侮和蹂躏。
通过交流、讨论,为下面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的憎恨,激发名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埋下伏笔。
活动二:“万园之园”—圆明园
1、学生结合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建筑过程。
2、展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充分展示圆明园宏大的园林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的文化收藏。
3、在展示的基础上,学生介绍圆明园的豪华壮观,再现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昔日的风采。
4、请看电影片段《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曾经是中华名族的骄傲,但今天它成了懦弱的标志,耻辱的象征。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自强。
通过学生看影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一些事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活动三:从图片见证“南京大屠杀”
师:1931年9月18日晚,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一个夜晚,就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学生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
(把人当靶子——惨不忍睹)
(就地活埋——丧尽天良)
(无数头颅——历史见证)
2、将收集到的图片按一定规则分类,为每张图片配上文字说明。
3、 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的图片,从而了解南京大屠杀。
师: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