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
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 褚凤英
习题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咫尺( ) 把晤( ) 悖谬( ) 诠释( ) 东隅( )
赘言( ) 泯灭( ) 毋庸( ) 未雨绸缪( )
2、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
(2)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 )
(3)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 )
(4)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也不能理解。 ( )
3、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________、________之子。他擅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______________写的《题三义塔》一诗中的尾联。
(3)三民主义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结合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为和平统一作贡献的。作者在表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2)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注意运用文言,长短相宜,顿挫有致,多用对偶,整齐优美。为什么这样写?
(3)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
(4)这封公开信的发表,为什么能在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命运。
B.中间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经国的做法以政府的名义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省思。
C.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D.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
6、本文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言简意赅,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穿全文。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1、zhǐ wù bèi miù quán yú zhuì mǐn wú chóu móu
2、(1)未雨绸缪 (2)巧言令色 (3)忐忑不安 (4)不可思议
3、(1)廖承志 廖仲恺 何香凝 书画 诗词 戏剧 (2)鲁迅
(3)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
4、(1)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细致了解。
参考答案:民族利益: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历史责任:合作有利,分则伤民族元气;个人抱负:“计利求名”。
(2)廖、蒋两位先生都有深厚的古文化修养。这样写,使书信既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又庄重恳切、文采斐然;既有老友叙旧之感,也适合郑重公开给文化底蕴较高的台湾(尤其是思归心切的老一辈)民众。
(3)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4)这封公开信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5、提示:本题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文章的作者仅是以个人的名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以政府的名义。 B
6、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全文气氛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