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构建小学和谐德育环境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德育体系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新秩序,建立了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人际圈,从而积极、有效地建设和谐校园,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一)创建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环境。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素质是人才全部素质的灵魂,是把握人才成长的方向。学校要以育人为中心,育人先育心,德育应摆在首位。环境育人重在创设,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主要从几方面入手:
1、校园自然环境的创设。
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小学学校向外输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以健康思想素质为前提的高素质的人才。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学中,而且要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要力求做到“学校事事有规章,处处有规范”,力求“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与学校建立难以割舍的感情,从而无形之中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校园自然环境做到“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相结合,科学性、审美性和养成教育相统一。学校环境要完善绿化布局,校园内要处处绿树成阴,生机盎然,使学生置身其间,形成愉悦向上的精神,收到养成教育之功效。
2、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注重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努力使学校、家庭、社区组成学生生活的三个空间通项同向运转,以浓厚校园文化,对不施加心理影响。学校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尽可能丰富多彩的劳动和实验场地,教学楼内科学的布局和寓意深刻的陈设,都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教育条件。孩子自己的周围——学校走良好的墙壁上、教室里、各类活动室中——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不但注重整体的布局和安排,更注重细节的渲染和衬托。校园内每一面墙,每一块黑板,每一个橱窗,每一个角落都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和感染学生。走廊墙壁上的名人名言,展览厅的宣传画、地图,一月一更新的宣传板报、黑板报、绒布报、多彩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教室和专用室的标语,学校图书室、各班的图书柜,都是同学们求知,长智,明理的和谐体现。甚至每种植物的标牌,环保宣传语都是别具匠心,透着温馨、和谐。校园内,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校园环境起到了无声的育人效果。发挥校训、学风、校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心理,加强学生的自律心理。以名人名言的榜样力量,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献身祖国的远大志向。校园世界是充满教育意义的生活世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每层教学楼走廊都悬挂名人名言,其中有政治的、历史的、思想的、伦理的、科学的、美学的、艺术的、音乐的、医药的……每幅名人名言长期感染着学生、教育着学生、熏陶着学生,使其形成高尚的“仁之人格和坚强的性格,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3、学校管理制度的创设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理顺管理思路,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人际关系和谐友好,激起学生轻松学生的情感。
(1)实行分级管理,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行。学校按师生群体建立管理组织,党支部、行政、工会、少先队大队部等。学校行政设校长室、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处、政教处、总务处,下设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校内推行结构工资制,制定各个岗位职责、工作常规,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等,对教师的福利享受、学期奖惩等都通过教代会形成制度,使教师们参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使每项规章制度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极大地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和工作积极性。
(2)实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生管理是学校人员管理中的一大块。学校制定《学生手册》,对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学习和活动等都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结合各种节日和国家社会大事进行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同时制定《学生在家、在校行为规范达标卡》,学生行为教育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向学生播放健康的教育片,给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熏陶。有计划有主题地安排故事会、生活常识介绍会、文艺演出、书画比赛等“设节评佳”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既受教育又长才干,培养特长人才。
4、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创设
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不能关起门来办学。社会的一切,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校。这咱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校要利用其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并优化社区积极支持学校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接触社会,读一读“社会”这本大书,拓展学生社会文化。
(1)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校外教育基地,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出课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少先队员祭扫烈士墓,请革命老同志廛英雄烈士故事。通过庄严肃穆的默哀、献花圈等形式,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缅司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
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区交警大队。学校于96年开始与市交警大队联合,成立少年警校。每年3月底为安合教育周,少年警校的小民警身着整齐警服,头戴警帽,到梅山脚岗亭和丽阳门岗亭指挥车辆、行为。请全国好民警胡爱华对学生作交通知识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交警大队、消除大队,并目睹消防员救火演习。利用暑斯兴办“我与交通安全”、“从小知税法”、“我与环保”等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体验军营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整体素质。
文明礼貌教育基地——社区。学校处在的社区,学生家大长都居住在社区内。学校利用这一基地,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区的活动,帮助居委弄堂打扫卫生,节假日宣传安全防火防盗知识,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鼓励学生积极争当文明礼貌的小市民。
德育工作基地——区汽车站。通过定期到火车站打扫卫生,接送旅客等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社会生存能力。
(2)聘请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对学校教育工作起促进作用,还可弥补学校教育工作之不足。为使学生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受到更生动、更丰富的教育,在具有一定声望的关心青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好民警、学生家长中选聘辅导员,每年发给聘书,定期反馈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情况。通过校外辅导,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民间司法,走一走妈妈走过的路,深入体会父辈甘苦,社会变迁。且织献爱心活动,定斯看望生病的孤寡老人,为贫困山区儿童献图书,为病危的同龄人捐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良的心地,使学生富有同情心。在校外辅导员的作用下,校内校外共同探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二)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
学校德育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观转换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1、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环境,就是建设一个严谨、活泼、文明守纪、健康向上的班级师生人际环境。在建设师生人际环境中,班主任起着核心作用。班级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社会关系群体,班主任对班级群体的有效管理,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竞争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融洽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的人际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或互解的效能。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在良好的环境中,教师深切的期望与爱,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等环境条件都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调节和组织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例如: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人际关系、临期望、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目标、群体舆论、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教学环境的布置及其新异程度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着潜在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我们着力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展“我心目中的老师”和“我眼中的学生”的大讨论,开展无批评周活动,以问卷形式向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通过完善学校管理,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创造生活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以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培养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和谐校园提倡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在于平等。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刻苦学习和钻研,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就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最好注解。实行人性化管理,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培育和发展平等师生关系的理念,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了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不再遗忘“学困生”:和谐校园的评价机制能够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能力,关爱弱势学生,实现差异发展,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师的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体色彩,但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无论从阶段看、过程看、结果看,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无不具有群体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烙印。
多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所要面对的不仅是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面对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下降、学生家长的期望与干预等教育问题,担负的角色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如果老师之间相处不睦,很大程度上就只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交流,随时关注任课老师所遇到的困难,不过度强调某一门功课,或者是淡化哪一门功课。班主任要协助科任老师一起抓学法,抓思想认识,让学生明白班上老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他们正学习生活在一个团队精神很强的集体里,是大有希望的。班主任还针对学生思想或学习的问题单独和任课老师及时交流,分析后进生、边缘生的情况。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消除同行生嫉妒的陋习。要注意排除新老教师之间的代沟障碍,老教师要克服保守观念,面对现实,更新知识,适应形式;年轻教师要虚心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完善自己。“人心齐,泰山移。”精诚合作,学生会在和谐的团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拥有无限的前途。
3、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和谐发展
领导与领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领导”有领导、带领、指导、引导等意,“领导”实质上是一个行为过程,即领导行为、领导活动。领导的本质概括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以学校为例,各人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互相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领导就是通过领导者和教工的各种联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关系行为。同时领导者总是对被领导者而言,没有群众也无所谓领导者。从校长到主任,到党、团、工、青、妇领导成员,都是领导班子中的一员,都在不同层次人群中负有组织领导的责任,就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正人先正己的工作风范,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工作。校长要以尊重和信任为基本出发点,把握整体,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人,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好的班子人际环境。一个工作中无私无畏,积极进取,在教师中具有威信的领导集体,是建立学校良好人际环境的关键。
领导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是肩负重大责任的人民群众的带头人。给教师充分尊重。“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教师的呼声,又是学校各级领导做好工作的根本。领导的人情味既是一种政治修养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具体体现。
关心教师生活。了解教师心中所想,为其排忧解难,从内心深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师的生日送上一束鲜花,节日递上慰问信等等,让教师感受学校的一份关怀。关注教师发展。要给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看见学校的未来、自己的未来,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看到不足了,才能想办法改进。教师的发展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教师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学校的水平。因此,学校经常开展说上、评、研等系列教学活动,给教师制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哪怕经费再紧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费用也要“挤”出来。教师不断外出学习,上汇报课,做学习报告,受益匪浅。
4、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与协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教育的质量。上过幼儿园和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大不一样,家庭教育优良和家庭教育不良的孩子大不一样。建立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关系,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家校联系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些措施对于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很有帮助。
(1)教师主动访问家长。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家庭访问,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的举措。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以利于因材施教。
(2)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是普遍的一种形式。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报告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向家长提出教育子女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组织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
(3)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联结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纽逞,能发挥桥梁和沟通作用。由具有威望的学生家长组成学校和班级的两级家长委员会是我校的赏设机构。校级家长委员会一般每班一位家长代表。该委员会定期会议,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4)设立“教学节”。每教学节向家长开放课堂教学,让家长亲自体验孩子的学习生活,亲自观摩教师上课,亲自了解孩子在课堂的表现。这项活动是学校与家长沟的一个创举,明显缩短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亲切感。
(5)同家长书面沟通。走访家长,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接待日制度等方式,都是直接同家长见面。有些不需要见面而又必需让家长知道的事,可通过书面联系的方式,即采用《学校家庭联系手册》,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通知等可直接写在联系手册上,家长要和老师说的话,老师要和家长说的话都可以通过联系手册互通信息,相互了解。
(6)开办“家长学校”。当今父母,大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但究竟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并不很了解。大多数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我们学校以每年一年级新生家长人秋家长学校的学员,让孩子一进校门,就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接轨。家长学校是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场所,也是学校把学生家长拧成合力的妈形式。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对孩子的要求、教育内容等都能取得共识,形成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
5、协调学校与周边干部群众的人际关系。学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家长的支持,学校与社会关系和谐有利于开展学校基础建设,促进共同发展,使学校和各项工作得到社会的支持,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现在学校虽然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多数还是流于形式。学校教育的模式还是发展智力的“知”觉教育,经常以成绩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好于坏,缺少了感恩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感”觉教育。育人无小事,学校的养成教育可以说达到了事事操心的程度。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要开展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融入集体的快乐,使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每个幼小的心灵里扎根。树立校园文化,滋养心灵家园。
学校要引导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围绕情商教育工程,依据学生的各年龄段特征,设置礼仪、诵读、卫生、写字、环保等10个教育项目,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看到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
——开展“手拉手”活动,倡导学生向贫困地区孩子捐一本好书,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两校师生相互交流,共促友谊。同时,学校也在班级内开展“手拉手”活动,在班级中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氛围。
——开展挫折教育,培养积极的性格。小学生大都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告诉她人生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要学会坚强。同时又利用家长会单独与家长交流。希望家长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英国一些学校将孩子带到荒岛上留下橡皮艇、救生圈、绳子等离去,让学生自行“死里逃生”。日本学校经常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赤脚在布满碎石瓦片的地上走,冬天穿单衣在雪地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能力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的需要。学校要创设条件,使学生遇到学习或生活的难题时,独立解决,排除困难,接受现实生活的挑战。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体现的人人参与,和谐发展。
(四)德育队伍的自我建设。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党组织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这就是说,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他们的自身素质的建设和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决定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探究、行动和创造,构建起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机制运行机制,提高机制,目标机制,创新机制,从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教育理论素质高,专业能力过硬,乐于做德育工作,又善于做德育工作,充满师爱、富有人性、人道和人文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富有生机和活力,就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整个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研究过程中,子课题组的所有领导带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认真落实课题方案。课题组所有成员都积极投入参与科研,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进行和谐校园建设活动。课题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阶段性科研工作总结,部署、规划、讨论研究工作;并聘请专家指导本子课题组工作,评定科研成果。特别邀请了实验区的负责人、特级教师许允老师莅临指导,并将周边地区学校的领导老师请近来,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引入更高层次更广泛的领域。
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搭建起来的家校信息互联平台,能非常方便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的要求赋予我们重大的使命,当代的未成年人将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栋梁。不积累跬步,无以至千里。告别昨日的风采,学校将昂首阔步继续前进,凭借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坚韧,学校将会迸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焕发出更灿烂的生命色彩,逐步走向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