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一般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互相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重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状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本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故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括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测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措施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多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经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一般是依托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似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原则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种“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重要是依托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措施,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运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停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合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措施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品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运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鉴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重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到达正经补史的目的。
第二部分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被称为“万能手斧”。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包括许多构成部分,而旧石器、古人类和古生物是其三个重要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
刀耕火种:新石器时代一种原始的种植方式,重要盛行于初期,后世落后民族地区仍有遗留.砍倒烧光,不耕,不翻土播种,撒种或挖穴点种,靠天吃饭.
第四纪冰期:旧石器时代(或第四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几次大的周期性的冷热波动,寒冷期气温下降,地球上的大片地区为冰雪所覆盖,形成冰和冰盖;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是间冰期,间冰期冰雪(川)融化,形成河流和湖泊,统称为第四纪冰期(川)。
古人类进化的几种阶段依次是南方古猿――直立人――初期智人――晚期智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于1891年发现于爪洼,可分为初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两个阶段;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从初期的800毫升左右增长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公斤,肢骨与现代人差异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
山顶洞人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时代距今1.8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头骨、下颌骨等人类化石,体质特性与现代人基本一致,出现穿孔技术、骨针、装饰品,有了故意处理(埋葬)尸体的行为。
北京猿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种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既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第三部分 新石器时代文化
陶器是在农业产生后来,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仰韶文化,因19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得名,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距今6100-44;以红陶为主,手制或泥条盘筑,以彩陶鱼纹盆和尖底瓶为特色;成人二次葬、男女分区葬、小朋友瓮棺葬;与文字来源有关的陶器刻符号,母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遗存重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经大规模发掘的遗迹有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临潼姜寨等;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重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陶器皆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均有一种门道,墓葬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的经典器之一,成为仰韶文化的代表;盆内壁彩绘图案有图案化的鱼纹、鱼纹和圆形人面构成的人面鱼纹图案,对研究原始艺术或宗教极有价值。
马家窑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4000);以发达的彩陶为特色(随葬品中占80%以上);分布自东向西越来越晚;与文字来源有关的彩绘符号。彩陶和彩绘陶不一样,后者战国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流行。
仙人洞遗迹位于江西省万年县,约在公元前1—90;发现初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初期陶器制法有泥片贴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停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迹,分布于山东和苏北(皖北),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300~42);以红陶为主,有陶鬶等型器,出现蛋壳黑陶制作技术;刻划符号;有枕骨人工变形的拔牙习俗;进入父系社会。墓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已经出现了公共坟场,一般可以将坟场分为若干片,每片坟场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一直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晚期合葬墓很少。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丧葬习俗。墓葬就出现分化现象,此种丧葬制度反应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龙山文化,因初次发现于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迹而得名,重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和蛋壳黑陶制作技术为特色(蛋壳黑陶高柄杯),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许多原因(拔牙、枕骨人工变形等);出现挖槽起墙技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新石器时代初期:公元前1-前80;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迹,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迹等;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已经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喂养业.中期:公元前8000—前50;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明显增长,陶器数量与器类增长,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喂养业已成重要生产活动.晚期:公元前5000—前40;各区域内基本上已经建立起考古学文化谱系;以磨制石器为主,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喂养业比较发达。
我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居住的半地穴房屋使用的墙是木(竹)骨泥墙,至龙山文化时期出现挖基槽起墙的技术。
我国的丝制品技术出现甚早,新时代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多种纺织技术。
第四部分 夏商周考古
直到战国时期后来,铁器才真正成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铜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开始由实物货币进入到金属铸币的阶段。
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仿照生产工具镈的样式铸造的,重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春秋时期,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方势力而常常举行的具有制约作用的典礼称为盟誓。
带钩是古人腰带上的构件,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后来使用更为普遍,其形状有多种多样。
西周中期以来的老式礼制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僭越现象。
春秋时期秦国第一座有明确墓主的陵墓是秦公一号大墓,对建立考古标型学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所知最早采用失蜡工艺铸造的青铜器出自淅川下寺楚墓群。
利簋: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器主为“利”,其铭文记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明确记载了牧野之战日期,是周初记述武王征商的唯一宝贵史料。
两周青铜器的断代重要根据铭文、纹饰风格、历史文献以及出土青铜器的考古地层关系。铭文记载某王名或其活动,定为某王时的原则器;铭文记载的人名、事迹与文献记载纪年相符;器物出土地点、铭文内容与文献记载对照;用间接取证的措施断代等。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重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三期,即商代初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晚期,晚期从武丁到帝辛近2间又分为前、后两段。商代初期: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工具及武器等,食器有鼎、鬲、甗、簋,酒器有爵、觚、罍、瓿等,水器有盘,工具及武器有、凿、戈、镞、钺等。纹饰以兽面纹为主体,线条粗狂,多平雕,都不以雷纹为地;几何纹极简朴,铭文很少。商代中期:器类基本同前期。纹饰分两类:一类较细而密集,另一类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洁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个别器物上铸有做器者本人的族徽。鼎的三足与两耳对称,形成定式。商代晚期前段:新出现方彝、觥、觯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动物纹比较详细,主题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铭文多一两个字;出现分裆鼎及带胡带穿的戈。商代晚期后段:新出现经典器无肩尊和扁体卣,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到达高峰;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出现了蹄形足鼎。
卜辞是商代晚期(武丁至纣)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安阳殷墟出土,约有15万片,计不相反复的单字4500个,对文字学的研究的重大意义,由于其内容波及到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社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记录占卜的文字,一般认为它是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收录甲骨拓片最多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夏商周断代工程: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李学勤等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为学科200多学者协作攻关,估定公元前841年前的比较精确的年代框架.形成“夏商周年代表",为古史研究提供相对精确的年代根据。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出土于金沙遗迹。
吴城文化在铸铜业方面的重要特点是石范铸造。
湖熟文化:因初次发现于江苏江宁湖熟镇而得名,重要分布于以宁镇山脉为中心的长江两岸;遗迹多系突出周围地面的土墩,俗称“台形遗迹”;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已经有青铜器,陶器有夹砂和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原始瓷等。
广汉三星堆:发现于四川广汉(南兴乡)的一处古遗迹,80年代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代的房址以及夏商墓葬、城墙、祭祀坑等,尤其是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有金杖、金面罩,青铜神树、立人、人面、人头像,玉器,象牙,海贝等.展示了古代蜀人的青铜文化,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代墓葬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重要分布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等遗迹,比较分散;后期在安阳殷墟、辉县、郑州、河北邢台、江西清江等地均有发现,分布比较集中;实行聚族而葬的制度。墓葬中随葬器物的基本组合是觚、爵、斝。
族葬制:商周时期同族或同宗死者葬在同一坟场,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葬的葬俗就是族葬.按《周礼》:国人坟场为邦墓,由墓大夫掌管;王室、国君等贵族坟场为公墓,由冢人掌管.他们规划墓范围,按宗法等级排定墓位,确定坟高与树数。各以其族。
妇好墓:1976年发掘于安阳小屯村,中型无墓道,殉人16个,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玉器755件;据铭文墓主为“司母辛”、“妇好”,为武丁之妇。是殷墟唯一能确定墓主的一座墓。单墓出土玉器最多。
晋国侯马盟誓遗迹是春秋晋国的一处盟誓遗迹,出土大量牛、羊、马的骨架和朱书的石简、玉圭、玉玦。
偃师商城为商代初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面有5座城门,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且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安阳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从盘庚迁殷至纣之灭),遗迹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共发掘50多座房址,有用人、狗、牛、羊等奠基、安门、落成的典礼;发现铸铜、制骨的作坊遗迹;发现王陵区(无封土)和大批墓葬,大墓有较多殉人;宫殿建筑和王陵区发现大批祭祀坑;发现大批甲骨文;奴隶社会的缩影。
中国古代都市的发展重要分为: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等。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如齐临淄、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出现南北中轴线和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里坊构造,如隋唐大兴长安城。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都城皆为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开发式的街巷制度,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等。
第五部分 战国秦汉考古
我国最晚在春秋中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出现了生铁制品。
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了一部专门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
铜镜最早出现于齐家文化的墓葬中。由于铜镜表面由磨锡制成,经长年氧化成氧化锡的透明薄膜,乌黑亮泽,素有“黑漆古"的美称。
大冶铜绿山矿井构造是用木料支护井巷;井下用木料选矿、目力选矿;用轳辘提高矿石;通风技术、火把照明;碎料、筛分、冶炼。
汉代陶器的纹饰简朴,基本上都是素面.
伴随丧葬习俗的变化,战国晚期开始盛行制作多种明器。
战国时期,建筑用陶的重要内容是砖、瓦的生产。建筑用陶中最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构件是瓦当。圆瓦当始见于战国初期,是从半瓦当发展而来的。
低温釉陶出现于西汉中期,重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为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釉陶和瓷器是汉代制陶业的两大发明,一起代表了汉代制陶业的最高成就。
战国晚期,受木胎裱麻布工艺的启发出现了一种新的漆器类型—-夹纻胎漆器。
战国纺织品的种类重要有麻织物和丝织物。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刺绣实物基本都在楚国地区.
汉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重要体目前铁制农具改善和普及、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营造的新技术等方面.
战国时的铁农具重要有V字形的铁犁;钁;凹字形;钯;一字形臿;耒;六角形锄;铲(镈);镰。汉代将V字形的铁口犁装在铁铧上;出现了犁镜;钁的銎部加固;出现耧铧(东汉);带銎铁镰;半月形锄;铡刀(东汉).常见农器有犁(铧)、钁、锸、锄、铲、镰等。战国V字形铁犁,夹角较大,西汉时夹角稍小,与铁铧配套使用成为犁冠,出现犁镜(耳)。东汉无大变化。
公元前2,秦始皇命蒙恬连接秦、赵、燕三国已经有的长城,筑起一条西起临洮、东到鸭绿江岸的万里屏障。
直道为秦始皇时修造,是咸阳通向北方边防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全长900余公里,最宽164米,长城以内宽60~80米,支线宽20米,夯土两侧有5尺高的墙;全封闭,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长安城遗迹位于西安西北10公里,渭水以南;地势南高北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外护城濠;四边各有3门,每门有3个门道;与城门相对应,城内大街由两条排水沟提成3道,中间最宽;城内: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桂宫、北宫、东市、西市、武库;居民区(里坊)也许在城东北;城南礼制性建筑;城东南是上林苑;城西有建章宫。有关中轴线问题。
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是两城(大小)制;宫殿筑于高台之上,突出了攻战、防卫需要;两类手工业作坊,商业发达,面积较大.
1980年河南偃师太学村太学旧址出土石经661块,残存文字皆隶书,大部分为《熹平石经》残石。
战国大墓的青铜器多以鼎、豆为基本组合,只有早起少数墓仍使用过去的鼎、簋组合。战国中期墓葬随葬器物的基本组合是鼎、豆、壶.
关中地区秦墓的重要葬式是屈肢葬.
秦器中的经典器物茧形壶出现于战国初期。
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墓葬类型重要为竖穴土坑墓。
秦始皇陵为长方形双重园墙,四边有门,内有建筑遗迹,覆斗形封土;东南防护堤(五岭遗迹);陪葬坑由远及近分四个层次(外藏系统);园外陪葬坑(如兵马俑坑),内外上的陪葬坑,封土周围地宫之外的陪葬坑(如含铜车马的坑),地宫之内二层台或三层台上的陪葬坑(探明地表下20米原封土下有分布);有陵邑。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制作精密,表面大多通过铬盐氧化处理,防腐能力强。
秦兵马俑坑1974年发现于秦陵园以东1220米,共有四个坑(其中一种为空坑),发现武士俑、战车、骑兵俑和大量青铜兵器。已发掘部分出土武士俑800多种,木质战车18辆(1号坑6辆,2号坑11辆,3号坑1辆),陶马100多匹,青铜车马器9000余件.估计三坑应有武士俑7000以上,车130多乘,战马100多匹(兵种齐全,陈列整洁,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陈列和装备状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如同真人真马,制作复杂,身份不一样,装束不一样,可供研究服饰、发髻等,制作工艺、艺术价值都令人称奇)。
汉代陪葬墓在帝陵的东边或东北边,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陵,数量至少的是延陵。
西汉帝陵采用“独立陵园制”。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其他10陵则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一样陵;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面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从此成为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各陵有庙,并各有名号;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构成部分;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东汉帝陵分为南北两个陵区,北兆域在邙山、南兆域在洛河以南;从刘秀原陵开始,变覆斗形坟丘为圆形封土,改竖穴木椁墓为砖(石)墓室;后妃同茔异坟而葬;东汉时不再使用外藏系统;从明帝开始不筑园墙、陵邑,实行同堂异室的供奉措施。
代表汉代最高丝织水平的物品是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素纱禅衣和绒圈锦.
古代墓葬中,记录随葬器物状况的册子称为遣策,以简牍为重要书写材料。
非衣:即铭旌之类,出殡时张举的旌幡;入葬时覆盖在棺上。
目前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崖洞墓。
湖北曾侯乙墓由于出土了编钟,因此有“地下乐宫殿”之称。
金缕玉衣:专为皇室贵族、诸侯王制作的葬玉,用小玉片按人体外形编缀而成(外观似真人),以金丝编缀者为金镂玉衣。战国墓有玉衣片发现,目前所见玉衣重要是两汉时期的。汉后来不见。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金缕玉衣实物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
长信宫灯: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因有铭“长信"得名;作宫女跪坐持灯造型,体中空,属于烟道灯,以持灯臂为烟道;通体鎏金;符合科学原理,又具艺术价值。
黄肠题凑:四面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椁室构造;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或楠木)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汉代墓葬的类型。木椁墓,在长方形土坑内构筑木椁,内置棺,黄肠题凑墓是其中的特殊形制;东汉后来为砖室墓取代。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是木槨墓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柏木或楠木枋横向排垒四面墙构成槨室,木头皆与棺木垂直.流行于西汉诸侯王及王室大贵族阶层.土洞墓,分布于北方,一直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有,东汉消失;砖室墓,北方出现较早,西汉晚期增多,东汉取代木槨墓。崖墓,西汉分布于徐州等地,多诸侯王墓;东汉以四川地区最为集中。壁画墓、画像砖墓、画像石墓,西汉出现,东汉及后来大为流行,各地均有发现.
汉代画像石墓流行的重要地区有鲁南、苏北;河南南阳、湖北北部;陕西北部;四川等.画像石的内容重要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耕织;宴饮、享乐;车马出行等。
土坑竖穴木椁墓重要流行于西汉早、中期,中期后来逐渐被横穴砖室墓取代.
大概在西汉中晚期,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东汉时遍及全国各地,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洞室墓又称土洞墓,战国初期最早在渭河流域出现,中期普及到洛阳一带。
战国晚期郑州二里岗一带首先出现竖穴空心砖墓,在竖穴中用空心砖砌筑椁室,上面用木材作顶盖。
船棺葬是流行于南方古代民族的一种葬制,葬具作独木舟状,其中以四川春秋战国至汉初巴族地区最为经典。
我国最早的墓前石刻造像出现于西汉时的霍去病墓。
买地券是东汉中期后来墓内常随葬的一种购置坟场的契约,多仿简册形式,刻在长条形木、铅、铁或玉石板上;象征性的证券,使死者坟场所有权合法而不被侵犯;是研究东汉宗教信奉、丧葬风俗和土地制度的重要材料。
从汉武帝直到唐初铸行开元通宝此前,重要的货币形式是五铢钱。
汉武帝在洛水上开凿龙首渠,使用的措施是井渠法.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器中,马踏飞燕驰名中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重要流行于三晋两周地区的布币仿自青铜农具铲,春秋时期流行空首布,战国时期以平首布为时代特性,秦统一后废除.
银首人俑灯: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后墓出土的灯具;器形:由银首铜人和三灯盘构成,铜人二手分别持蛇形灯杆,蛇又与灯盘相连;设计构思巧妙,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商鞅铜方升:商鞅变法时分发原则量器,长方形带柄;有秦孝公十八年的刻辞,据刻辞和量器的实测,可以推得知秦的量制;秦统一后于底部补刻诏书继续使用,阐明秦统一后以商鞅所定原则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失蜡法:将易熔化的黄腊制成蜡模,用细泥浆多次烧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烧烤后黄腊熔化流出,形成型腔,浇注铜液,铸成复杂、带缕孔花纹的复杂的器物。
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使用浑铸法、分铸法、失蜡法、焊接技术和榫卯斗合法。
第六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考古资料的地方性较明显;族葬墓;南方手工业遗迹、遗物较多地被发现,反应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边远地带的遗迹增多;佛教建筑(石窟寺)以及佛教雕绘出现;都城制度不一样于两汉,形成新的模式,影响到隋唐时期的都城。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先后有九个王朝在此定都。北魏洛阳城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南北两宫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宫城位于前城北部略偏西;设置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郭城设坊和市,市的位置在宫城之南,变化了《考工记》所记的“面朝后市”的老式。曹魏明帝建于洛阳城西北角的重要城堡型军事要塞是金镛城。据勘探,金墉城南北长、东西窄,分隔为三个部分,各有门道相通;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具有制高点的作用。
北魏平城首开中国都城里坊之制,给后世都城格局制度导致深远影响。
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夏”国赫连勃勃建都之所是统万城。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无定河北岸原上;城址分郭城(东城)和内城(西城)两部分,中以一道墙垣相隔,城的四隅均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的墩台,台高出于城垣;该城坐西向东的都城布局与中原帝都坐北面南的布局不一样,或体现出北方游牧民族“尚东"的文化特点.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式一般为前后两室,顶为四角攒尖式,墓内无壁画。孝文帝长陵陵园内的建筑在陵冢的东南方,和过去不一样。
在陵区建造佛教建筑来源于冯太后永固陵。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陵寝,位于山西大同方山,已通过考古发掘。封土呈正方形,墓室为双室,陵前永固堂是一石室,现存基址,堂南为带回廊的塔院遗迹,反应了佛教的影响。
东晋南朝陵园皆依山为陵;墓室皆为单室,用砖砌成;陵前有很长的神道,两侧成对立石兽、石柱、石碑等;随葬遗物和葬具。
西晋小型墓葬的形式基本是浅葬土坑竖穴墓,随葬器物很少。
北魏后期至北齐、北周时期的墓葬可分为砖室墓、石室墓、土圹墓三种形式。墓葬随葬品中陶俑最多。
目前所知北方时代最早的青瓷是发现于大同市司马金龙墓中的一件唾壶。
白瓷与青瓷的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一样,其他生产工序没有差异。
“外销瓷”产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逐渐替代铜器、漆器在平常生活中的地位;瓷器窑口和窑系开始形成;窑业技术获得巨大进步;器种、器形到达空前水平;瓷器在文化塑造方面体现出不凡能力;瓷器在文化传播、交流、贸易上的地位日益明显。
墓志:来源于西汉,按质地可分为石制和砖制两种;把墓主人的生平、埋葬状况和后人对他的歌颂勒之于石,埋于地下。故意识地用多种纹饰装饰墓志开始于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地券从内容上可分为实在使用的地券、迷信用物以及更为广泛使用的物券和奴婢券等三类。
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是东晋时期成汉李寿铸的 “汉兴"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反应东西方文化及中原文化融合趋势的是以步摇为代表的鲜卑金银器制品.
南朝帝王陵墓分布在今江苏南京、丹阳、句容一带,目前地面上还保留着大量精美的神道石刻.
石窟寺的开凿来源于古代印度,伴随佛教的发展和东传,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内地。开凿于河畔崖间的佛教寺院;是僧俗信徒礼拜、供养、起居和禅修的场所。
萨栅银币:萨珊波斯(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种政权;从4世纪起,萨珊银币就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是很惊人的;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天井是指开凿于长墓道中的竖井;最初出现于北魏时期,或为对现实生活中院落的模仿,唐后来由于墓道的缩短并消失,天井也随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联接墓门和墓室的通道,魏晋隋唐墓中多见。
第七部分 隋唐五代考古
唐长安城内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分别位于晋昌坊和开化坊两个坊内。
我国古代都城中,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始于隋大兴城。其郭城呈长方形,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其南为皇城,均为长方形,实现了功能分区,体现了“建中立极”的思想。左右对称。连接宫城、皇城、郭城正南门的街道为全城的中轴线,郭城中对称地分布这10列100多种坊和2个市。充足运用自然条件。如在郭城内的岗阜上设衙署、寺院等。与大兴城在设计上不一样的是,隋洛阳城的宫城、皇城位于全城的西北。
唐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他皆版筑夯土墙,在东、西、北三面,均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城共有11个城门,在北面夹城重玄门之内有 “北衙”,南部有3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北部有太液池;宫内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遗迹和宴会群臣的麟德殿以及与道教有关的三清殿等遗迹。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殿连接;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为前、中、后毗连的3殿,中殿的左右又各建东亭、西亭.周围绕以回廊;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隅青霄门内偏东,是一高台建筑.台基平面呈凸字形。全系版筑夯土;东北隅尚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唐时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庙等遗迹.
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宫殿、城门和街道的名称都沿袭长安城的日本京城有平城京和平安京。
中国古代都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在唐代此前重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唐代称为里坊或坊,是在都市街道网形成的方格里建造方形土墙,设坊门,市场集中设置在城内指定的少数坊内.北宋京城汴梁是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与前代的最大区别是就原州衙改建的宫城不在全城的北部而靠近正中,许多街道沿水路交通线伸展,不很平直,里坊制取消了,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建筑也更密集。汴梁内城既有衙署祖社,同步也杂处居宅,这是由于改建前内城中已经有居民的原因。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均沿袭了宋代都市里坊制度。
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经幢是我国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于初唐,盛行于唐宋,后来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唐代佛教经幢,所刻佛经几乎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甘肃泾川唐大云寺塔,开始正式使用地宫,同步还使用金棺银椁,这在舍利瘗埋制度上是一种划时代的变革。
唐代第一座“依山为陵”帝陵是昭陵,其建筑形制对此后的唐帝诸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陵园内的重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乾陵陵园可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平面呈方形,中为梁山,依山为陵,开四门,南门为献陵,南门外设神道;外城墙南设三道门,由南向北第二、三道门之间为神道石刻群,第一道门外分布着随葬墓。
唐代墓葬中,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的随葬品是陶俑。南方地区唐墓的重要随葬品是陶瓷器.
安史之乱后唐代墓葬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替代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规模缩小,壁画十分罕见;陶俑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只有十二辰俑仍较流行。
人们一般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格局。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越窑中的精品“秘色瓷”的实物最早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
隋代开始使用匣钵,对提高瓷器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晚期的邢窑采用了漏斗形匣钵,减小了器皿和匣钵间的距离,有助于窑室空间的运用。
唐代首创釉下彩绘装饰的窑口是长沙窑,这同步也是唐代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场。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措施是二次烧成法。证明我国古代用钴作为陶瓷呈色剂始于唐朝的是唐三彩的蓝釉。
唐代的陶瓷器皿多采用几条垂直的划纹,使光素的器面产生节奏感,制作简便,适于大量生产。
唐代的铜器制造业整体并不发达,考古发现的铜器也不多,唯独铜镜例外。唐代铜镜和前代不一样的是其呈银白色,重要是由于其含锡较多.在唐代特种工艺装饰的铜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金银平脱镜和螺钿镜。
金银平脱:把加工成极薄的金银饰片用生漆粘贴在铜器上做纹饰的做法;空白处及贴金银处在髹漆数重,细加研磨,使花纹和漆面平齐。
第八部分 宋元明考古
宋元时代都城的最大变化是改隋唐时期都城规划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街巷。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画;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热闹繁华的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都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辽上京城分为南北二城,北称皇城,南为汉城。
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是辽上京城。
金中都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封闭式的里坊和开放式的街巷共存,也反应了我国都市规划从隋唐向宋元的转变过程。
北宋皇陵的帝陵陵园建制高度统一,平面布局相似,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构成;皇后陵和陪葬墓均位于帝陵上宫的西北方。下宫是北宋皇陵中守墓宫人进行平常祭祀的场所。
南宋永思陵中的皇堂又称石藏子,即是石构造的墓室.
以党项族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国家是西夏。
将帝陵陵园的平面及陵垣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并分为三重城垣始于明代。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白釉瓷器为主,釉色白中泛黄,有流泪痕;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始创了覆烧工艺。汝窑,河南宝丰县,烧造左右,香灰胎,釉色天青色为主,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钉痕。官窑,指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南宋官窑设于杭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哥窑,特性是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窑址至今未发现。钧窑,位于今河南禹县,乳浊釉,釉内含铜,有天青、紫红等色,釉面有“蚯蚓走泥纹”之特性。
鸡冠壶: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多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辨别。
釉里红: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新品种,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展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元大都遗迹,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所有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线;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迹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明代陵寝的坟丘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顶;取消了寝宫(下宫)的建筑,扩大了献殿(上宫)的建筑;陵园平面改为长方形,分为三重城垣;设方城明楼砌宝城;从明孝陵开始对陵前神道石刻的组合做了调整.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包括宋太祖赵匡胤至宋哲宗赵熙 7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其有两大特点:①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区内诸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正朝着嵩山之少室主峰.②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8座皇陵依同一制度建造,布局基本一致,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或称茔域,除皇陵外,尚有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台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总体作四方形,四面各设1门,四隅有角阙;下宫乃平常奉飨之所,建于皇陵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