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湘夫人》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体现情感的写法。
3.背诵
课前预习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漂亮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常识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老式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毕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重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种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不过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锋利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步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导致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巨大的发明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立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性。二。自主学习
1 读课文,注字音。
薠 罾 沅 澧 葺 荪 椒 擗 芷 嶷 袂
2 解释词语
眇眇 骋望 荒忽
潺湲 腾驾 骤 遗
3 整体感知
(1).诗歌波及到的重要人物形象有几种?抒情主人公是谁?
(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故事?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何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 (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4.复习背诵《蒹葭》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3大家注意数数第三段一共选用了多少种植物?用到了那些建筑的术语?再思索一下这一段重要写什么内容?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4.第三段是实景还是虚景?
5为何主人公要把衣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6.诗歌是怎样体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思索:这是经典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 以景染情”的?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思索:找出这些造景的句子并分析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思索: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思索:“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何要写这样多香草,为何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7.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四.总结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构造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措施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重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措施和风格,浪漫主义在体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体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高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均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学生自己举例阐明)
五.课堂练习
1.阅读杜甫《迟日江山丽》,完毕背面的练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诗中意象的色调是( )
A.灰暗 B.昏黄 C.鲜艳 D.明丽
②这首诗所写景物反应的季节是( )
A.初春 B.孟春 C.暮春 D.初夏
③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情怀是( )
A.烦闷颓丧 B.兴高采烈 C.安适欢悦 D.无所追求
2.对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一、二两句写天上众鸟高飞远去,孤云也越飘越远。
B.开头两句是写“动”见“静”。“尽”“闲”描绘出“静”的境界。
C.三、四两句写出了敬亭山对众鸟和孤云的依依不舍之情。“相”“两”指的是众鸟和孤云。
D.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敬亭山的爱慕。全诗平淡恬静,隐含着诗人孤单和寂寞 的感情。
3.对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A.首句实写客中寒食景色,尾句遥念故园寒食景色,一起一收紧紧围绕诗题。
B.“独”字是“空”字的延伸,又是“想”字的伏笔,“想”由“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二字对全诗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C.第三句居全诗主位,借景抒情,运笔波折而含蓄。
D.尾句景中见情,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体现了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4.对这首诗的讲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赞扬诸葛亮有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不相上下的军事才能。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变化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 精神。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宗臣”即世所尊崇、敬佩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讲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似,意谓“访问”“看望”。
B.第四句中“何处”二字,与上句中“无人”对应,又暗承首句中的“不知”。
C.颈联意在体现环境的幽冷,“咽”“冷”用得极为精确,分别描写“危石”和“青松”。
D.“薄暮空潭曲”中的“空”字,是“空旷幽静”的意思。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B.诗中描写“钟声”、“泉水”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前句形成一种感觉上的对比,使人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渐靠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参照答案
二.自主学习:
3整体感知
(1)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答:幽怨 哀婉.
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感人的苦恋故事,来体现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体现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如同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意境。
2怎样理解:“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手法?
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假象——扭曲了的景象。“荒忽兮远望”正阐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
比兴手法的运用
3大家注意数数第四段一共选用了多少种植物?再思索一下这一段重要写什么内容?用到了那些建筑的术语?
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重要用来烘托和反应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6.诗歌是怎样体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思索:这是经典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种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思索:找出这些造景的句子并分析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思索: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思索:“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何要写这样多香草,为何要采香草送给姑娘?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7.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待对方为线索,体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停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体现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课堂练习答案:1.①D ②A ③C 2.C(“相”、“两’非指鸟和云) 3.C(第三句,非借景抒情,而是 直抒胸臆 4.D(提醒:非汉朝,而是蜀国) 5.D(提醒:“羽扇纶巾”指儒将) 6.C(提醒:“咽”指泉声脆) 7.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