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

上传人:da****hi 文档编号:93471 上传时间:2022-07-09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HJ 192022 代替 HJ 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impact 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 2022-01-15 发布 2022-07-01 实施 生 态 环 境 部 发 布 HJ 192022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生态影响识别. 3 6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 .

2、 4 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 5 8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7 9 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 8 10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 9 11 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 9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 1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及结果统计 . 1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及影响评价方法 . 1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 23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 25 HJ 192022 i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规范和指导生态影

3、响评价工作,防止生态破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1997)的第二次修订,第一次修订版本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调整、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调整、补充了术语和定义; 调整总则内容,增加了评价基本任务、工作程序; 完善了工程分析,增加了评价因子筛选; 调整了评价等级判定依据; 增加了典型行业评价范围确定原则; 补充、细化了生态现状调查、评价以及影响预测分析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明

4、确、强化了生态保护措施要求; 补充、细化了生态监测要求; 修改了附录内容,并增加了新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 AC 和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D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废止。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2022 年 1 月 15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22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HJ 192022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5、导则 生态影响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 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485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 2025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HJ 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 61

6、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24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71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HJ 96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 HJ 1166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 HJ 1173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C/T 9429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河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影响 ecological impact 工程占用、施工活动干扰、环境条件改变、时间或空间累积作用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物种、种群、生物群落

7、、生境、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自然遗迹等发生的变化。生态影响包括直接、间接和累积的影响。 3.2 重要物种 important species 在生态影响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 具有较高保护价值或保护要求的物种, 包括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所列的物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濒危HJ 192022 2 (Endangered)和易危(Vulnerable)的物种,国家和地方政府列入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特有种以及古树名木等。 3.3 生态敏感区 ecological sensitive region 包括法定生态保护区域、

8、重要生境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其中,法定生态保护区域包括: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划定或确认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重要生境包括:重要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栖息地, 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 索饵场、 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迁徙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停歇地、越冬地以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等。 3.4 生态保护目标 ecological protection objects 受影响的重要物种、生态敏感区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及生态空间等。 4 总则 4.1 基本任务 在工程分析和生态现状

9、调查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在施工期、运行期以及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的生态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监测计划,从生态影响角度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4.2 基本要求 4.2.1 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尽量避让各类生态敏感区,符合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管理要求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4.2.2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应结合行业特点、工程规模以及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方式,合理确定评价范围,按相应评价等级的技术要求开展现状调查、影响分析及预测工作。 4.2.3 应按照避让、减缓、修复和补偿的次序提

10、出生态保护对策措施,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应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或修复生态系统功能。 4.3 工作程序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工作程序见图 1。 第一阶段, 收集、 分析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文件以及所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生态敏感区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相关数据资料,开展现场踏勘,通过工程分析、筛选评价因子进行生态影响识别,确定生态保护目标,有必要的补充提出比选方案。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范围。 第二阶段,在充分的资料收集、现状调查、专家咨询基础上,根据不同评价等级的技术要求开展生态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分析。涉及有比选方案的,应对不同方案开展同等深度的生态环境比选论证。

11、 第三阶段,根据生态影响预测和评价结果,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监测计划,明确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HJ 192022 3 图 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5 生态影响识别 5.1 工程分析 5.1.1 按照 HJ 2.1 的要求开展工程分析,主要采用工程设计文件的数据和资料以及类比工程的资料,明确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总平面及施工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时序、建设周期和运行方式,各种工程行为及其发生的地点、时间、方式和持续时间,以及设计方案中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5.1.2 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和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分析项目在施工期、运

12、行期以及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可能产生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及其影响方式,判断生态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重点关注影响强度大、范围广、历时长或涉及重要物种、生态敏感区的工程行为。 5.1.3 工程设计文件中包括工程位置、 工程规模、 平面布局、 工程施工及工程运行等不同比选方案的,收集、分析工程技术文件以及生态环境相关规划、政策和生态现状基础资料等,开展现场踏勘 根据评价等级相应要求开展生态现状调查和评价 通过工程分析、筛选评价因子进行生态影响识别,确定生态保护目标 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范围 第一阶段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第三阶段 开展生态影响预测分析,比选方案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 确定科学合理、

13、可行的工程方案,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监测计划 第二阶段 有必要的补充提出比选方案方案 HJ 192022 4 应对不同方案进行工程分析。 现有方案均占用生态敏感区, 或明显可能对生态保护目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还应补充提出基于减缓生态影响考虑的比选方案。 5.2 评价因子筛选 5.2.1 在工程分析基础上筛选评价因子。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参见附录 A。 5.2.2 评价标准可参照国家、行业、地方或国外相关标准,无参照标准的可采用所在地区及相似区域生态背景值或本底值、生态阈值或引用具有时效性的相关权威文献数据等。 6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 6.1 评价

14、等级判定 6.1.1 依据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影响程度,评价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6.1.2 按以下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a) 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生境时,评价等级为一级; b) 涉及自然公园时,评价等级为二级; c) 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时,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d) 根据 HJ 2.3 判断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且地表水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e) 根据 HJ 610、HJ 964 判断地下水水位或土壤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天然林、公益林、湿地等生态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f) 当工程占地规模大于 20

15、 km2时(包括永久和临时占用陆域和水域) ,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改扩建项目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包括陆域和水域)确定; g) 除本条 a) 、b) 、c) 、d) 、e) 、f)以外的情况,评价等级为三级; h) 当评价等级判定同时符合上述多种情况时,应采用其中最高的评价等级。 6.1.3 建设项目涉及经论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时,可适当上调评价等级。 6.1.4 建设项目同时涉及陆生、水生生态影响时,可针对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分别判定评价等级。 6.1.5 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 6.1.6

16、线性工程可分段确定评价等级。线性工程地下穿越或地表跨越生态敏感区,在生态敏感区范围内无永久、临时占地时,评价等级可下调一级。 6.1.7 涉海工程评价等级判定参照 GB/T 19485。 6.1.8 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且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污染影响类改扩建项目,位于已批准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且符合规划环评要求、 不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 可不确定评价等级,直接进行生态影响简单分析。 6.2 评价范围确定 6.2.1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 评价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

17、方式、 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6.2.2 涉及占用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时,应考虑生态敏感区的结构、功能及主要保护对象合理确HJ 192022 5 定评价范围。 6.2.3 矿山开采项目评价范围应涵盖开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各类场地及运输系统占地以及施工临时占地范围等。 6.2.4 水利水电项目评价范围应涵盖枢纽工程建筑物、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地以及库区坝上、 坝下地表地

18、下、 水文水质影响河段及区域、 受水区、 退水影响区、 输水沿线影响区等。 6.2.5 线性工程穿越生态敏感区时,以线路穿越段向两端外延 1 km、线路中心线向两侧外延 1 km 为参考评价范围,实际确定时应结合生态敏感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生态学特征、项目的穿越方式、周边地形地貌等适当调整,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时,应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涉及迁徙、洄游物种的,其评价范围应涵盖工程影响的迁徙洄游通道范围;穿越非生态敏感区时,以线路中心线向两侧外延 300 m 为参考评价范围。 6.2.6 陆上机场项目以占地边界外延 35 km 为参考评价范围,实际确定时应结合机场类型、规模、占地类型

19、、周边地形地貌等适当调整。涉及有净空处理的,应涵盖净空处理区域。航空器爬升或进近航线下方区域内有以鸟类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和鸟类重要生境的, 评价范围应涵盖受影响的自然保护地和重要生境范围。 6.2.7 涉海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参照 GB/T 19485。 6.2.8 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应涵盖直接占用区域以及污染物排放产生的间接生态影响区域。 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总体要求 7.1.1 生态现状调查应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 生态现状调查范围应不小于评价范围。调查方法参见附录 B。 7.1.2 生态现状评价应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尽量采用定量方法的原则。评

20、价方法参见附录 C。 7.1.3 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工作成果应采用文字、表格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B 列出调查结果统计表,按照附录 D 制作必要的图件。 7.2 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7.2.1 陆生生态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的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群落中的关键种、建群种、优势种;动物区系、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重要物种的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迁徙物种的主要迁徙路线、迁徙时间,重要生境的分布及现状。 7.2.2 水生生态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的水生生物、水生生境和渔业现状;重要物种的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

21、以及生境状况;鱼类等重要水生动物调查包括种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时空分布, 产卵场、 索饵场、 越冬场等重要生境的分布、 环境条件以及洄游路线、 洄游时间等行为习性。 7.2.3 收集生态敏感区的相关规划资料、图件、数据,调查评价范围内生态敏感区主要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7.2.4 调查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调查已经存在的对生态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干扰因素。 7.2.5 对于改扩建、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调查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以及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HJ 192022 6 7.3 生态现状调查要求 7

22、.3.1 引用的生态现状资料其调查时间宜在 5 年以内,用于回顾性评价或变化趋势分析的资料可不受调查时间限制。 7.3.2 当已有调查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现状资料,现场调查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项目涉及生态敏感区时,应开展专题调查。 7.3.3 工程永久占用或施工临时占用区域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详细调查,查明占用区域是否分布有重要物种及重要生境。 7.3.4 陆生生态一级、二级评价应结合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开展样线、样方调查的,应合理确定样线、样方的数量、长度或面积,涵盖评价范围内不同的植被类型及生境类型,山地区域还应结合

23、海拔段、坡位、坡向进行布设。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宜以群系及以下分类单位为调查单元)设置调查样地,一级评价每种群落类型设置的样方数量不少于 5 个,二级评价不少于 3 个, 调查时间宜选择植物生长旺盛季节; 一级评价每种生境类型设置的野生动物调查样线数量不少于 5 条,二级评价不少于 3 条,除了收集历史资料外,一级评价还应获得近 12 个完整年度不同季节的现状资料,二级评价尽量获得野生动物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期等关键活动期的现状资料。 7.3.5 水生生态一级、二级评价的调查点位、断面等应涵盖评价范围内的干流、支流、河口、湖库等不同水域类型。一级评价应至少开展丰水期、枯水期(河流、湖库)或春季、

24、秋季(入海河口、海域)两期(季)调查,二级评价至少获得一期(季)调查资料,涉及显著改变水文情势的项目应增加调查强度。鱼类调查时间应包括主要繁殖期,水生生境调查内容应包括水域形态结构、水文情势、水体理化性状和底质等。 7.3.6 三级评价现状调查以收集有效资料为主,可开展必要的遥感调查或现场校核。 7.3.7 生态现状调查中还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7.3.8 涉海工程生态现状调查要求参照 GB/T 19485。 7.4 生态现状评价内容及要求 7.4.1 一级、二级评价应根据现状调查结果选择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开展评价: a) 根据植被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编制植被类型图,统计评价范围内

25、的植被类型及面积,可采用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分析植被现状,图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点; b) 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结果,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c) 根据物种及生境调查结果,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物种分布特点、重要物种的种群现状以及生境的质量、连通性、破碎化程度等,编制重要物种、重要生境分布图,迁徙、洄游物种的迁徙、洄游路线图;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物种的,可通过模型模拟物种适宜生境分布,图示工程与物种生境分布的空间关系; d) 根据生态系统调查结果,编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统计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类型及面积;结合区域生态问题调查结果,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

26、统结构与功能状况以及总体变化趋势;涉及陆地生态系统的, 可采用生物量、 生产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开展评价; 涉及河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可采用生物完整性指数等指标开展评价; e) 涉及生态敏感区的,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并图示生态敏感区及其主要保护对象、功能分区与工程的位置关系; f) 可采用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等对评价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评价。 7.4.2 三级评价可采用定性描述或面积、比例等定量指标,重点对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现状、野生动植物现状等进行分析,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

27、类型图、生态保护目标分布图等图件。 HJ 192022 7 7.4.3 对于改扩建、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应对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 7.4.4 海洋生态现状评价还应符合 GB/T 19485 的要求。 8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8.1 总体要求 8.1.1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应与现状评价内容相对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选择评价预测指标。 8.1.2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尽量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参见附录 C。 8.2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及要求 8.2.1 一

28、级、二级评价应根据现状评价内容选择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开展预测评价: a) 采用图形叠置法分析工程占用的植被类型、面积及比例;通过引起地表沉陷或改变地表径流、地下水水位、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对植被产生影响的,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变化情况; b) 结合工程的影响方式预测分析重要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生境状况等变化情况;分析施工活动和运行产生的噪声、灯光等对重要物种的影响;涉及迁徙、洄游物种的,分析工程施工和运行对迁徙、洄游行为的阻隔影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物种的,可采用生境评价方法预测分析物种适宜生境的分布及面积变化、 生境破碎化

29、程度等, 图示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物种适宜生境分布情况; c) 结合水文情势、水动力和冲淤、水质(包括水温)等影响预测结果,预测分析水生生境质量、连通性以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重要生境的变化情况,图示建设项目实施后的重要水生生境分布情况;结合生境变化预测分析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时空分布等变化情况; d) 采用图形叠置法分析工程占用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比例;结合生物量、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等变化情况预测分析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e) 结合工程施工和运行引入外来物种的主要途径、物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参考HJ 624 分析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造成

30、生态危害的风险; f) 结合物种、生境以及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建设项目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累积作用方式产生的生态影响,如生境丧失、退化及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g) 涉及生态敏感区的,结合主要保护对象开展预测评价;涉及以自然景观、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敏感区时,分析工程施工对景观、遗迹完整性的影响,结合工程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的布局及设计,分析与景观、遗迹的协调性。 8.2.2 三级评价可采用图形叠置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等预测分析工程对土地利用、 植被、野生动植物等的影响。 8.2.3 不同行业应结合项目规模、影响

31、方式、影响对象等确定评价重点: a)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对开采造成的植物群落及植被覆盖度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b) 水利水电项目应对河流、湖泊等水体天然状态改变引起的水生生境变化、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分布及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变化,水库淹没、工程占地引起的植物群落、重要物种的活动、HJ 192022 8 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调水引起的生物入侵风险,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c) 公路、铁路、管线等线性工程应对植物群落及植被覆盖度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生境

32、连通性及破碎化程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d) 农业、林业、渔业等建设项目应对土地利用类型或功能改变引起的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 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生物入侵风险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e) 涉海工程海洋生态影响评价应符合 GB/T 19485 的要求,对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变化、生物入侵风险以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9 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9.1 总体要求 9.1.1 应针对生态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程度,提出避让、减缓、修复、补偿、管理、监测、科研等对策措

33、施,分析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运行稳定性、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的可达性,选择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便于实施、 运行稳定、 长期有效的措施, 明确措施的内容、 设施的规模及工艺、实施位置和时间、责任主体、实施保障、实施效果等,编制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生态保护措施设计图,并估算(概算)生态保护投资。 9.1.2 优先采取避让方案,源头防止生态破坏,包括通过选址选线调整或局部方案优化避让生态敏感区,施工作业避让重要物种的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洄游期等关键活动期和特别保护期,取消或调整产生显著不利影响的工程内容和施工方式等。优先采用生态友好的工程建设技术、工艺及材料等。 9.1.3 坚持山水

34、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提出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必要时开展专题研究和设计,确保生态保护措施有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采取自然的恢复措施或绿色修复工艺,避免生态保护措施自身的不利影响。不应采取违背自然规律的措施,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 9.2 生态保护措施 9.2.1 项目施工前应对工程占用区域可利用的表土进行剥离,单独堆存,加强表土堆存防护及管理,确保有效回用。施工过程中,采取绿色施工工艺,减少地表开挖,合理设计高陡边坡支挡、加固措施,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 9.2.2 项目建设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的,应提出生态修复措施,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方

35、案,优先使用原生表土和选用乡土物种,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构建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最终形成可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目标主要包括: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肥力;维持物种种类和组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力;维持生境的连通性等。生态修复应综合考虑物理(非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和管理措施,结合项目施工工期、扰动范围,有条件的可提出“边施工、边修复”的措施要求。 9.2.3 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的伤害和生境占用。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特有植物、古树名木等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优化工程布置或设计、就地或迁地保护、加强观测等措施

36、,具备移栽条件、长势较好的尽量全部移栽。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有动物及其生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优化工程施工方案、运行方式,实施物种救护,划定生境保护区域,开展生境保护和修复,构建活动廊道或建设食源地等措施。采取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等措施恢复受损的重要生物资源。项目建设产生阻隔影HJ 192022 9 响的,应提出减缓阻隔、恢复生境连通的措施,如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项目建设和运行噪声、灯光等对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优化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方案或降噪遮光等防护措施。 9.2.4 矿山开采项目还应采取保护性开采技术或其他措施控制沉陷深度和保护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水利水电项目还应结合工

37、程实施前后的水文情势变化情况、已批复的所在河流生态流量(水量)管理与调度方案等相关要求,确定合适的生态流量,具备调蓄能力且有生态需求的,应提出生态调度方案。涉及河流、 湖泊或海域治理的, 应尽量塑造近自然水域形态、 底质、 亲水岸线, 尽量避免采取完全硬化措施。 9.3 生态监测和环境管理 9.3.1 结合项目规模、生态影响特点及所在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针对性地提出全生命周期、长期跟踪或常规的生态监测计划,提出必要的科技支撑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采掘类项目、新建 100 km以上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大型海上机场项目等应开展全生命周期生态监测;新建 50100 km 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新

38、建码头项目、高等级航道项目、围填海项目以及占用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的其他项目应开展长期跟踪生态监测(施工期并延续至正式投运后 510 年) ,其他项目可根据情况开展常规生态监测。 9.3.2 生态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点位等。开展全生命周期和长期跟踪生态监测的项目,其监测点位以代表性为原则,在生态敏感区可适当增加调查密度、频次。 9.3.3 施工期重点监测施工活动干扰下生态保护目标的受影响状况,如植物群落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变化、生境质量变化等,运行期重点监测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实际影响、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生态修复效果等。有条件或有必要的,可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9

39、.3.4 明确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管理原则与技术要求。可提出开展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后评价等环境管理和技术要求。 10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对生态现状、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从生态影响角度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11 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生态影响评价完成后, 应对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内容与结论进行自查。 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内容与格式参见附录 E。 HJ 192022 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参见表 A.1。 表 A.1 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受影响对象 评价因子 工程内容及影响方式 影响性质 影响程

40、度 物种 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种群结构、行为等 生境 生境面积、质量、连通性等 生物群落 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 生态系统 植被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生态系统功能等 生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等 生态敏感区 主要保护对象、生态功能等 自然景观 景观多样性、完整性等 自然遗迹 遗迹多样性、完整性等 注 1:应按施工期、运行期以及服务期满后(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进行工程分析和评价因子筛选。 注 2:影响性质主要包括长期与短期、可逆与不可逆生态影响。 HJ 192022 11 续表 注 3:影响方式可分为直接、间接、累积生态影响,可依据以下内容进行判断: a) 直接生态影响:临

41、时、永久占地导致生境直接破坏或丧失;工程施工、运行导致个体直接死亡;物种迁徙(或洄游)、扩散、种群交流受到阻隔;施工活动以及运行期噪声、振动、灯光等对野生动物行为产生干扰;工程建设改变河流、湖泊等水体天然状态等; b) 间接生态影响:水文情势变化导致生境条件、水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地下水水位、土壤理化特性变化导致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生境面积和质量下降导致个体死亡、种群数量下降或种群生存能力降低;资源减少及分布变化导致种群结构或种群动态发生变化;因阻隔影响造成种群间基因交流减少,导致小种群灭绝风险增加;滞后效应(例如,由于关键种的消失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发生变化)等; c) 累积生态影响:整

42、个区域生境的逐渐丧失和破碎化;在景观尺度上生境的多样性减少;不可逆转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等。 注 4:影响程度可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可依据以下原则进行初步判断: a) 强:生境受到严重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受到显著影响;野生动植物难以栖息繁衍(或生长繁殖),物种种类明显减少,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种群结构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难以维持;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受到永久性破坏;生态修复难度较大; b) 中: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或生长繁殖)受到一定程度干扰,物种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

43、降,种群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干扰;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受到暂时性影响;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上述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缓和控制,生态修复难度一般; c) 弱:生境受到暂时性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变化不大;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或生长繁殖)受到暂时性干扰,物种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基本维持现状;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基本未受到破坏;在干扰消失后可以修复或自然恢复; d) 无:生境未受到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未受到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或生长繁殖)未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

44、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现状;自然景观、自然遗迹未受到破坏。 HJ 192022 1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及结果统计 B.1 资料收集法 收集现有的可以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分为现状资料和历史资料,包括相关文字、图件和影像等。引用资料应进行必要的现场校核。 B.2 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上兼顾项目所涉及的各个生态保护目标, 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实地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B.3 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相

45、关信息。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同步开展。 B.4 生态监测法 当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专家和公众咨询获取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工作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影响时, 可选用生态监测法。 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和频次, 有代表性地布点。 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B.5 遥感调查法 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方法。遥感调查应辅以必要的实地调查工作。 B.6 陆生、水生动植物调查方法 陆生、水生动植物野外调查所需要的仪器、工具和常用的技术

46、方法见 HJ 710.113。 B.7 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海洋生态调查方法见 GB/T 19485。 HJ 192022 13 B.8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方法见 SC/T 9429。 B.9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见 SC/T 9402。 B.10 生态调查统计表格HJ 192022 14 B.10.1 植物群落调查 表 B.1 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统计表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 分布区域 工程占用情况 占用面积(hm ) 占用比例(%) . XX 一、XX (一)XX 1. XX 群系 2. XX 群系 (二)XX 1. XX 群系 2. XX

47、群系 二、XX (一)XX 1. XX 群系 . XX 一、XX (一)XX 1. XX 群系 二、XX (一)XX 1. XX 群系 HJ 192022 15 B.10.2 重要物种调查 表 B.2 重要野生植物调查结果统计表 序号 物种名称(中文名/拉丁名) 保护级别 濒危等级 特有种(是/否)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否) 分布区域 资料来源 工程占用情况(是/否) 1 2 注 1:保护级别根据国家及地方正式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确定。 注 2:濒危等级、特有种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确定。 注 3:资料来源包括环评现场调查、文献记录、历史调查资料及科考报告等。 注 4:涉及占用的应

48、说明具体工程内容和占用情况(如株数等),不直接占用的应说明与工程的位置关系。 表 B.3 重要野生动物调查结果统计表 序号 物种名称(中文名/拉丁名) 保护级别 濒危等级 特有种(是/否) 分布区域 资料来源 工程占用情况(是/否) 1 2 注 1:保护级别根据国家及地方正式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 注 2:濒危等级、特有种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确定。 注 3:分布区域应说明物种分布情况以及生境类型。 注 4:资料来源包括环评现场调查、文献记录、历史调查资料及科考报告等。 注 5:说明工程占用生境情况。涉及占用的应说明具体工程内容和占用面积,不直接占用的应说明生境分布与工程的位置关

49、系。 HJ 192022 16 表 B.4 古树名木调查结果统计表 序号 树种名称(中文名/拉丁名) 生长状况 树龄 经纬度和海拔 工程占用情况(是/否) 1 2 注:涉及占用的应说明具体工程内容和占用情况,不直接占用的应说明与工程的位置关系。 HJ 192022 17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及影响评价方法 C.1 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 a) 方法 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 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 b) 应用 1

50、) 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2) 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3) 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C.2 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 构成复合图, 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该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 图形叠置法有两种基本制作手段:指标法和 3S 叠图法。 a) 指标法 1) 确定评价范围; 2) 开展生态调查,收集评价范围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动植物等信息; 3) 识别影响并筛选评价因子,包括识别和分析主要生态问题; 4) 建立表征评价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方法对指标赋值或分级,依据指标值进行区域划分;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环保科技/生态保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