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曹刿论战》复习.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45773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爱国精神。  (2).学习古人把握战机、料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手段 借助音频 、多媒体课件投影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认识           经过七年级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基本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但对于文言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还理解不够。好但是结合教材,适当引导,运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教学效果应当不错。 六、施教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不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亮剑》这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没有,该剧的主人公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有几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哪怕敌人是一流剑客;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脸,不敢亮剑那才叫耻辱;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其豪气何等的逼人!其勇气多么的可嘉!毫无疑问,如想打胜仗,绝对要有敢打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但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如果只是一味的死打硬拼,而不懂得使用一定的谋略技巧,避实就虚,争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其结局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国破家亡。《孙子兵法》说得好,“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所以说,要战胜强敌,不仅要靠勇,而且更要靠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共同了解古代军事家曹刿是如何指挥弱小的鲁国军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二)、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和历史散文体例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散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四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3、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预习情况检查,多媒体显示课件 1、重点字注音:    guì     jiàn      bó     zhé      mǐ    刿       间      帛      辙      靡   2、【古今异义】     ⑴.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⑵.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⑶.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⑷.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信用)   ⑸.<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或为了整体的利益舍去部分利益 )    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⑺.<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允许)    ⑻.<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⑼..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⑽.<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⑾.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方面的人)   ⑿.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全)   ⒀. 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福)   3、一词多义  ⑴故:①故逐之    所以     ②公问其故  原因   ⑵从:①民弗从也  听从  ② 战则请从  跟随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②.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四)、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1、 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⑴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⑵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和气势。 2、 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 请几位同学试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五)、深入学习课文,合作交流,解读探究(20分钟) 1、 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出示课件,设疑讨论 ⑴认真阅读课文,揣摩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 ⑵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⑶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⑷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明确: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 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 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爱民,勇担职责,有胆有识,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指挥出色。        鲁庄公:政治短视,军事无知;有勇无谋、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礼贤下士。 3、 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教师归纳并出示课件。 明确:课文剪裁详略得当。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撕杀写得极为简略,既刻画出了曹刿的形象,又突出了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 4、 课堂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⑴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⑵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⑶你知道多少保家卫国的名言。 ※学生讨论,以小组发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 ⑴学习古人忠诚爱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尚武精神和克敌制胜的超人智慧;鼓励学生培养热爱祖国,不怕困难,勇担职责,舍我其谁的思想。              ⑵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秦楚钜鹿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 ⑶爱国名言(参考)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白马篇》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南宋诗人·陆游《病起书怀》 ④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代出蓟北门行》-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朝政治家·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⑥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西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军事家·戚继光《韬铃深处》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朝军事家·戚继光《马上作》 ⑧仗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明朝军事家·袁崇焕《边中送别》 (六)、总结学习,拓展训练 1、 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剪裁得当的特点,学习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写法。 2、布置作业,巩固知识,出示课件 ⑴重点实词解释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⑶在课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课后反思:    本人以为,本教案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做到讲练结合,文章结构的板书设计简洁合理。在实际施教过程中总体的表现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课改的理念而言,已经做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参与主体)的基本要求。从师生的双向互动方面的课堂氛围而言,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不过从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也感觉到一节课的容量似乎太大,过于紧凑,捉襟见肘。且本文作为文言文教学,其中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的太多,学生也颇感吃力。如果现在本人再上该篇课文的话,首先不妨安排成一个半或两个课时来完成则更加从容一点。如此的话,课前课后还可以作一点思维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导入课文之后,如能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有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时中小诸侯国保家卫国的艰辛和不易,对认识课文中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则更有帮助。课后如果再增加提问:我们钦州市历史上曾出现的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学生会很自然想到刘永福、冯子材等),这样也就更加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总而言之,本人以为所设计的这个教案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继续修改修改之后再用之于一线教学,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