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商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后反思.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44403 上传时间:2025-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商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商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商中间有零的乘法教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本文档共4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留给孩子们些什么?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后反思。开封市金明实验小学 张爱琴 3月18日,区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临时听了我一节课,上课前约五分钟我才得知要听我的课,面对这么多专家,心里难免紧张。转念一想,随堂课就按我平时上课上吧,提着小黑板就进了教室。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新授两个例题,例题1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2是商末尾有零的除法,两个例题都由一幅情境图呈现给学生。课后几位专家分别做了点评,受益匪浅,并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反思一:氛围和谐,积极阳光。 可以说这节课是平日真实课堂的展示,没有任何修饰的色彩。整节课我能充

2、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毫无矫揉作假之态。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只要孩子们能讲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很愿意说,尹兴霞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和翟永康的算法不一样、”如果没有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孩子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勇敢的展示自己精彩的思路。和谐的课堂氛围,孩子们才能积极地去思考,把知识内化能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反思二:过程流畅,一气呵成。 课堂伊始,我采用了传统的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两个练习题:一是口算,抢答形式;二是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让学生熟练掌握试商技巧。接着新授例题1

3、和例题2,读题、分析已知、所求、列式解答、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然后是巩固练习。一条环环相扣的知识链就水到渠成了。 反思三:练习充足,缺乏层次。 巩固练习我设计的量比较充足,评价形式多样化,有同桌批改、板演讲评、老师面批、总体衡量练习设计,感觉练习设计注意了“量”这一横向维度,但却忽视了练习的深度这一纵向经度,感觉好学生有吃不饱之嫌。今后课堂练习设计上要多研究,尽量兼顾高、中、低各个层次的学生,是青松的要让他挺拔,是花朵的要让他灿烂,是小草也要让他碧绿、 反思四:思路清晰,厚此薄彼。 学习完例题1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回忆刚才的解题过程,你认为哪些地方是最容易出错或者遗漏

4、的?请你讲出来提醒小伙伴们不犯这样的错误好吗?”这一问题的设计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站在学习者的高度,指出容易出错或者遗漏的地方,孩子们找到了很多,如:商中间的零、单位名称等等,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这些建议。但学完例题2我却没有做任何总结性的问题设计,厚此薄彼,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学习商末尾有零的除法这一知识不够牢固。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在两个例题学习完,共同总结,效果会更全面。 这节课是上完了,我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课堂要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教给他们应该怎样计算吗?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想小学数学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数学家,我们培养的首先应该是一种兴趣,一种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应试教育逼着老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这样做是正确的,那样做是错误的。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即使考试了一百分,从长远来看,这又有何意义呢? 其次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基本的课堂习惯,比如:思考的习惯、倾听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等等,让孩子能习惯性的融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要培养这种种习惯,除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还时时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关注,儿童的注意力毕竟是相对较短的。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勇敢面对,擅于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有巨大的潜能,才能够继续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