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母亲的恩情》
马村学校 梁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展开阅读全文